收藏 纠错 引文

明代地方儒学研究

ISBN:978-7-5004-9983-1

出版日期:2012-08

页数:278

字数:287.0千字

点击量:5707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29.4 [6折] 原价:¥49.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这是朱元璋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还在建国前的戎马倥偬中,朱元璋就开始设学施教,百般网罗人才,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便令宁越知府王宗显开设学校,聘儒士叶仪、宋濂教授《五经》,延请戴良为学正,吴沈、徐原等为训导。“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明太祖实录》卷7,1359年正月)此时,元末农民战争还在继续,学校不可能普遍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定国号为大明。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着手国家政权建设,各类学校随之恢复和建立起来。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推动下,洪武时期,学校教育就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学校系统。中央设国子监(又称国子学、太学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地方则建有府、州、县、卫、所、诸司儒学及武学、医学、阴阳学等。此外,还在全国更广大地区设立社学。洪武以后,地方儒学继续发展,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制系统更加完备。对此,《明史》作者这样评价道:“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承担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明代以前,儒家学说即已取得统治地位,国家所需的统治人才,主要是儒学人才。受此影响,儒学开始向学校教育渗透,学校以培养儒学人才为首要任务,教官的教、学生的学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逐渐儒学化。明太祖即位伊始,充分吸取历代统治的经验与教训,基本确立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因此,他对孔子及其学说表现出极大尊敬,要求上自国子监,下至府州县学校,都要庙与学并建,于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学校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明代,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属于专科学校,其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社学属于小学教育性质,承担启蒙教育任务。其他学校基本被纳入儒学教育系统,在儒学教育体系中,又以国学与地方官学为代表。以上只是针对国家学制系统而言,在国家学制体系之外,还存在另一类学校——书院,从其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上看,书院教育也应当属于儒学教育范畴。

儒学事关统治人才的培养,儒家思想的传播,在国家学制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明政府大力创办地方儒学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其教育制度,使得地方儒学的育才与选才高度统一。科举制至明代,制度日益完备,功能进一步强化,地方儒学深受其影响。儒学生员以科举为主要目标,教官的考核以科举为主要标准,儒学教育围绕科举考试内容而展开等,儒学教育完全被纳入科举制的轨道,以致成为科举的附庸。明代中后期,儒学招致广泛批评,儒学教育进一步危机。这是明代地方儒学给人们的总体印象。相比之下,书院作为一种进步的教育形式,经过明初的沉寂时期,至明代中后期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创立书院。书院教育弥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甚至一跃成为地方大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不免对地方儒学教育构成了一定威胁。学术界对书院研究的热情不容置疑,间或有新的成果问世。然而,学术界对明代地方儒学研究的热情似乎不高,迄今为止,未有人对其作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选题正缘于此。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着手这一方面的研究开始,到今天已经整整六年了。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本书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也表示由衷感谢。最后,将此书献给我的导师白新良教授,对他在我开展本研究过程中的悉心指导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还可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徐永文

2011年6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永文.明代地方儒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徐永文.明代地方儒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徐永文(2012).明代地方儒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