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什尔曼(J.R.Eshleman),1991,《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埃尔德(G.H.Elder),2002,《大萧条的孩子们》,田禾、马春华译,译林出版社。
安国启、邓希泉主编,2012,《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光明日报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2000/1990,《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白文璐、石向实,2013,《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与分析》,载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贝利(Brian J.L.Berry),2008,《比较城市化: 20世纪的不同道路》,顾朝林等译,商务印书馆。
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大海,2006,《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蔡昉、都阳,2003,《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城市级层结构、融资能力与迁移政策》,《经济研究》第6期。
蔡昉主编,2009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蔡禾、王进,2007,《“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曹颖、陈满琪、徐姗姗,2013,《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基于公众与信访人的实证分析》,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成文、彭国胜,2006,《在失衡的世界中失语——对农民工阶层话语权丧失的社会学分析》,《天府新论》第5期。
陈辉、杨宜音,2013,《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珊,2013,《北京居民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北京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午晴,2013,《亲情意义的转向——基于若干房产继承纠纷案例的分析》,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锡文,2012,《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中国城镇化,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的演讲(http://www. town. gov. cn/csph/201204/10/t20120410_ 537379.shtml)。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8,《2000—2005年:我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统计研究》第2期。
丁志宏,2009,《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兰州学刊》第7期。
杜军峰、饶印莎、杨宜音,2011,《2010年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市的调查》,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段志慧、郑莉君,2013,《杭州新生代农民工自尊调查研究》,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948,《乡土中国》,载《费孝通全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
福山(Francis Fukuyama),2001,《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
甘满堂,2001,《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高佩义,2004,《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高文珺、杨宜音、赵志裕、王俊秀、王兵,2013,《几种重要需求的满足状况:基于网络调查数据的社会心态分析》,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辜胜阻,1991,《二元城镇化战略与对策》,《人口研究》第5期。
顾朝林,2008,《中国城市历程、现状与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
《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信平,2011,《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及相关政策》,《东岳论丛》第5期。
郭书田等,1990,《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
郭宇强,2009,《中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郭志刚,2012,《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会议论文。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2012,《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报告(摘要)》。
国务院课题组,200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黑格尔,1961/1821,《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侯佳伟、陈卫、张银锋,2009,《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青年探索》第2期。
黄平,2007,《当代中国农民寻求外出—迁移的潮流》,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 cass. cn/shxw/nmgyj/t20030829_ 0984.htm)。
怀特(Martin K.Whyte)、伊洪,2005,《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开放时代》第3期。
景天魁,2003,《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赖德胜,1996,《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科学》第6期。
李春玲,2005,《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春玲等,2012年,《80后境遇与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报告集。
李东山、沈崇麟主编,1991,《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家庭调查双变量和三变量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建民,2002,《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李路路,2002,《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李培林,1996,《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1,《村落的终结》,商务印书馆。
——,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7,《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民日报》1月15日。
——,2011,《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月18日。
李培林等,2005,《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主编,2003,《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李炜,2007,《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与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10,《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李培林、张翼,1999,《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2006,《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河北学刊》第2期。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2004,《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茜,20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演变》,《人民论坛》第26期。
李强,2005,《倒“丁”字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08,《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强等,2009,《城市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李银河,1995,《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连玉明主编,2012,《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No.1: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制度创新》(社会管理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联合国,2005,《2005年世界青年报告》(http://daccess-dds-ny.un.org/ doc/UNDOC/GEN/N04/635/82/PDF/N0463582.pdf)。
——,2006,《中国人口老龄化——事实与数据》(http://www.un.org. cn/ public/resource/e7102 d15216f85e5c2e4d2e33784b72f.pdf)。
联合国人居中心,1999,《1998城市化世界》,沈建国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成斌,2008,《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两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转变》,《福建论坛》第7期。
刘骥,2007,《阶级分化与代际分裂——欧洲福利国家的养老金政治》,《欧洲研究》第3期。
刘精明,1999,《“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6期。
刘璇、卢永春、段金志、祁祎博,2013,《2012年网络维权舆情事件社会心态分析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英,1990,《中国农村核心家庭的特点》,《社会学研究》第4期。
刘英、薛素珍,1987,《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卢汉龙等,2009,《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陆大道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洛克,2007/1690,《政府论》,刘晓根译,北京出版社。
马春辉,2008,《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孟德拉斯(H.Mendras),2005,《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孟德斯鸠,1961/1748,《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米德(G.H.Mead),1988,《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年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 cn/article/ zwgk/tjsj/)。
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主编,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希哲、胡湛,2011,《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仇立平、顾辉,2007,《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社会》第2期。
饶印莎、周江、田兆斌、杨宜音,2013,《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口研究编辑部,2003,《“搭伴养老”:黄昏恋的协奏曲》,《人口研究》第3期。
人民日报,2010,《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人民日报》12月27日。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0,《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杉山武彦,2008,《战后日本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间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日本研究》第3期。
邵秦、胡明霞,1988,《中国家庭结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沈崇麟、李东山、赵峰主编,2009,《变迁中的城乡家庭》,重庆大学出版社。
沈崇麟、杨善华主编,1995,《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沈原等,2010,《杜绝富士康悲剧》(http://tech.sina. com. cn/it/2010-05-19/13214206671.shtml)。
世界银行,1997,《2020年的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挑战》(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1997/09/694610/china-2020-development-challenges-new-century)。
石美遐,2007,《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舒马赫(E.F.Schumacher),1984,《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
泰帕尔(Ilkka Taipale)主编,2008,《芬兰的100个社会创新》,洪兰译,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
谭琳、徐勤、朱秀杰,2004,《“搭伴养老”:我国城市老年同居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学海》第1期。
唐仁健,2010,《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约一个亿》(http://www.dzwww. com/ rollnews/finance/201002/t20100201_ 5569823.htm)。
特纳(Jonathan H.Turner)、斯戴兹(Jan E.Stets),2007,《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田丰,2009,《改革开放的孩子们》,《青年研究》第6期。
——,2011,《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田雪原,2000,《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益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三联书店。
——,2001,《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托克维尔,2007/1835,《论美国民主》(全五册),朱尾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来农民工”课题组,1995,《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德文、张恺悌,2005,《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俊秀、全静,2013,《2011—2012年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俊秀、杨宜音,2011,《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主编,200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
王晓婷、陆迁、吴海霞,2009,《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协整分析》,《生态经济》第2期。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正中,2006,《“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理论学刊》第9期。
翁定军,1999,《公平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吴小英,2006,《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青年研究》第8期。
吴江、田小宝主编,2012,《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武俊平,1998,《第五代人》,天津教育出版社。
希尔(Michael Hill),2003,《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
郗杰英,2008,《改革开放30年青年发展与趋势》,《北京青年工作研究》第12期。
笑东,2002,《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社会学研究》第3期。
薛洁,2007,《关注公民公平感——我国部分公民公平感调查报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
杨东平,2006,《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期。
杨团主编,2012,《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伟民,2008,《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四个关键问题》,《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2期。
曾国安、王晶晶,200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山东社会科学》第10期。
曾毅,2012,《尽快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实现二孩晚育软着陆——六普等新数据分析的启示》,新时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战略论坛会议论文。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查瑞传,1996,《再论中国人口出生率转变的特征》,《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张建新、张镇、王治国、屠莺,2013,《中国当代青年人的择偶价值观——基于2005—2010年网络征婚数据的分析》,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敏、顾朝林,2002,《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经济地理》第4期。
张翼,2003,《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04,《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与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6,《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期。
——,201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全国性CGSS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
张翼、侯慧丽,2004,《中国各阶层人口的数量及阶层结构——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做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张蕴岭主编,1993,《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展新,2004,《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赵联飞,2012,《大学生社会态度》,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主编《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一平、周星,2002,《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郑功成,2008,《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战略发展——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编,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中国发展报告2010》,人民出版社。
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stats.edu. cn/)。
中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
中国指数研究院,2010,《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元》(http:// www.nx. cei.gov. cn/jj sj/gtsj/201001/5562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1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 402722253.htm。
——,2012,《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2,《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公告2012年第34号)(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2-08/02/c_ 123513771.htm)。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雪光、侯立仁,2003,《文革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怡,1994,《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朱庆芳,2005,《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8期。
Allardt,Erik et al.,1981,Nordic Democracy,Ideas,Issues,and Institutionsin Politics,Economy,Education,Social and Cultural Affairs of Denmark,Finland,Iceland,Norway,and Swenden.Copenhagen: Det Danske Selskab.
Appleton,Simon,John Knight,Lina Song&Qingjie Xia,2002,“Towards a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 Urban Workers,Rural Migrants,Redundancies and Hardships in China”,Working Paper,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Bagchi-sen,Sharmistha,1995,“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Occupational Shifts for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U.S.Labor Market”,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7.
Baldock,John et al.(eds.),2003,Social Polic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Nicholas,1998,The Economicsof theWelfare Stat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jamin,Dwayne,Loren Brandt,Paul Glewwe&Guo Li,2000,“Markets,Human Capital,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Working Paper 298,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Bian,Yanjie,2002,“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Blau,Peter M.&Otis Dudley Duncan,1967,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
Cai,Fang&Dewen Wang,2003,“Migration as Marketiz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ina’s 2000 Census Data?”,The China Review 3(2).
——2005,“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 Growth”,In Garnaut&Song(eds.),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Carlsson,G.,1958,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Lund: Gleerups.
Commission on Social Justice,1993,The Justice Gap,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Crouch,Colin,1999,Soci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uch,Colin,Klaus Eder&Damian Tambini(eds.),2001,Citizenship,Markets,and the Stat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Friedmann,Deborah,1985,“Intergener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Modern China 11.
Deng,Quheng&ShiLi,2009,“What Lies behind Rising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Regression-based Decompositions”,Global COE Hi-Stat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21.
Easterlin,R.A.,R.Morgan,M.Switek&FeiWang,2012,“China's Life Satisfaction,1990-2010”,PNAS,SupportingInformation(http://www.pnas.org/content/suppl/2012/05/10/1205672109. DCSupplemental/pnas.201205672SI.pdf# nameddest=ST1).
Elder,Glen H.,1999,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Boulder: Westview Press.
George,Victor&Paul Wilding,1994,Welfare and Ideology,London: HarvesterWheatsheaf.
——,2002,Globalization and Human Welfare,London: Palgrave.
Ginsburg,Norman,1992,Divisions of Welfa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lass,D.V.,1954,Social Mobility in Britain,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Goldthorpe,John H.,1987,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2nd Edition),Oxford: Clarendon Press.
Hodson,Randy,1983,Workers'Earnings and Corporate Economic Structure,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nsson,Jan O.,David B.Grusky,Matthew Di Carlo,Reinhard Pollak&Mary C.Brinton,2009,“Micro-Class Mobility: Social Reproduction in Four Coun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4(4).
Knight,J.&L.Song,1999,The Urban-Rural Divide: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Interactions in Chin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imet,Daniel L.&Le Wang,2006,“A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of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Policy 5 (1).
Mishra,Ramesh,1981,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 Theoriesand Practice ofWel-fare,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O'Brien,Martin&Sue Penna,1998,Theorising Welfare: Enlightenment andModern Societ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ierson,Christopher,1991,Beyond the Welfare State,Cambridge: Polity Press.
Pior,Michael,1987,“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Unemploy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5(4).
Sipil,Jorma,2009,“Social Policy as Social Investment?”,A speech given at Zhengjiang University.
Stark,O.&J.E.Taylor,1991,“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 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 101: 1163-1178.
Svalastoga,K.,1959,Prestige,Class,and Mobility,Copenhagen: Gyldendal.
Szelenyi,Ivan&Eric Kostello,1996,“The Market Transition Debate: Toward a Synthe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4).
Taylor-Gooby,Peter&Jennifer Dale,1981,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Welfare,London: Edward Arnold.
Titmuss,Richard M.,1968,Commitment to Welfare,London: Allen and Unwin.
Wan,Guanghua,2004,“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A Regression Based Approach”,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2(2).
Weeden,Kim A.&David B.Grusky,2005,“The Case for a New Class Map”,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1.
Whyte,Martin K.&William L.Parish,1984,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cago,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Zhao,Yaohui,1997,“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9(November).
Zhou,Xueguang,2004,The States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 Redistri-bution and Stratifica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