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

ISBN:978-7-5161-1926-6

出版日期:2012-12

页数:167

字数:132.0千字

点击量:5117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成果 展开
折扣价:¥21.0 [6折] 原价:¥35.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中国的文艺理论走过一阵“繁茂”和“热闹”之后,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声息微弱的“沉寂”和“衰落”期。相当一段时间来,文艺理论讨论的问题日渐少了,求索的热情慢慢低了,争鸣的动力几近没了,社会的影响力也萎缩到了有限的范围。人们看到的常是重复性生产和空泛化议论,基础性研究多被时尚的批评所排挤或取代。有学者愤愤然说:文艺理论研究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恐非一时气话,而是有根据的。造成文艺理论研究这种日趋“边缘化”的状况,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受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过度影响,无疑是个重要的缘由。我们对文艺理论本性、功能和价值的理解,多年存有偏见和误解,加之受各种外来学说的干扰和冲击,因此,它的正常作用无法充分得到发挥是可以想见的。以“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学说为例。前一个概念及其形成的理论,学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了;后一个概念及其延展的理论,则是近些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才热络起来的。前一个概念及其形成的理论,本应是后一个概念及其理论在贯彻过程中的思想指南;后一个概念及其条理化了的思想系统,理应以前一个概念及其形成的理论作为探讨的学理依据。可是,我们发现,在现实中尤其是在理论上,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考察“文化产业”活动不可或缺的“艺术生产”理论的经典性科学视角,却常被一些人所忽视和遗弃。这就不能不给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整个“艺术生产”理论的阐发,带来诸多不应有的缺憾和损失。由这个背景观之,我们发现这本《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有着独特而可贵的价值。该书的一大贡献,就是“在《资本论》的视野下”,对“艺术生产”原理与各类“文化产业”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初步解释。“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美学体系中一个众所周知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研究则是这些年迅速膨胀的活跃话题。面对这种理论情势,该书既不同于以往比较单纯地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作探讨,也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热衷渲染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宣传,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和资本运作规律,广泛结合产业革命和出版印刷史等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对“文化产业”在漫长的“艺术生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理论上的透视。如此一来,既深化了对“艺术生产”理论的理解,也反思和提升了对当前“文化产业”理论的认识。该书不仅有条不紊地梳理和容纳了许多先前的观点,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有论者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有论者从艺术“商品生产”的角度去理解,有论者从艺术“雇佣劳动”的角度去理解,而该书作者在对历来“艺术生产”理论的整合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三大历史类型:“自然型艺术生产”、“商品型艺术生产”和“产业型艺术生产”。这种提法,不仅兼顾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较为有效地廓清了“艺术生产”概念长期以来在使用上的某些混乱,同时展现了作者以该模式为基本线索的艺术史观。作者成功地收获这一独特理论见解的关键,在于他紧紧抓住了“生产性”这一关键词,进而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各个层面,集中探讨了“产业型艺术生产”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实质。尽管“生产性”这一概念本身并非是原创的,乃是经典作家著作里固有的术语,但作者借助“生产性”概念将有关“产业型艺术生产”的历史考察和“文化产业”的现实考察联结起来,这一思路确乎带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文艺理论活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批判性活动。我很欣赏作者贯穿全书的批判精神,这是研究者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表现。历史一再表明,没有批判性的理论是很难彻底的。当然,理论的批判性不能替代理论的建构性,比如该书作者在强烈批判意识的伴随下,就没有妨碍他对“文化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的判断。这得益于作者一种历史性的眼光。正是这种历史眼光,使他能以肯定性的态度看待“文化产业”;也正是这种历史眼光,赋予了作者难掩锐气的批判维度(尽管作者在行文中似乎有意识地表现出温和内敛的姿态)。不难发现,当作者坚持把“文化产业”置放到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加以考察的时候,他对“文化产业”概念演进趋势——从批判性不断向中性化甚至正面化过渡——的观照,就呈现出历史唯物论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此外,作者对“产业型艺术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吞噬艺术”的特点,以及对由此而导致的艺术与艺术生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地位游移的分析与解剖,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定位“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作为一种方法,正是这种批判性和历史性的统一,给予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该书的全部论述,似乎可以用作者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围绕着‘文化产业’的全部美学冲突,都可以归结为艺术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本身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的根源,则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普遍存在的资本与劳动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的根本解决,也就是艺术生产的解放,并不可能在艺术学或美学的内部获得完成。归根到底,只有当发生在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最终来临的时候,作为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表现的这种所谓美学冲突才会真正完结。”联系到理论原点和当下相关领域的具体实际,应该说这一概括是具有“返本开新”的意义的。作者是一位有潜力的青年学人,但愿这个研究对他来说只是个起点而非终点。书中一些初见端倪的创见,也希望作者在将来能有继续发挥的机会。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艺术生产”理论的深化,期盼着作者不断写出更多的学术作品。是为序。董学文2012年10月19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寓所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凌玉建.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凌玉建.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凌玉建(2012).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