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

ISBN:978-7-5203-3470-9

出版日期:2018-10

页数:407

字数:397.0千字

丛书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文库》

点击量:6158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59.4 [6折] 原价:¥99.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被称为“美国的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杜威,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一起并列为20世纪世界三大哲学家。作为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哲学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那就是以《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寻求》《人的问题》和《艺术及经验》等重要著作为主,对“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学说进行系统阐述,并且以经验论的美学为其顶峰和最后完成。尽管后来由于分析哲学的涌入而一度遭遇冷淡,但是不久之后即走向了复兴之路,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重新受到高度重视。爱默生、梭罗的自然主义思想都是杜威的理论资源,他们都保持了对自然的敬畏,杜威哲学美学的生态精神由此生长。

对于杜威经验论美学中的生态精神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杜威哲学和美学的方法论中的生态思维。“自然”“人”“经验”和“价值”是杜威哲学的四个最重要的基本范畴,而正是对这四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四者在经验存在中互融共生并展现为成长过程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具有鲜明而深厚的生态哲学内容。在杜威的包罗万象而又无所不在的自然(宇宙)观念和关于自然连续性的论述中,蕴含着对自然世界的生态关联性、生态整体性、生态过程性和生态生成性(生态进化性)以及人的生态主体性的深刻感悟和深入阐述,从而展开了一种生态世界观的思维图景。在这个生态哲学的基础上,杜威实际上从两个层次提出了对世界和艺术进行生态思维的方法论思想。第一个层次是“经验的方法”。他从自然和经验的连续性说明了经验的认识功能的生态根源,论述了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这两种经验各自的作用和互动共生的相互关系,进而特别强调了对原始经验的反思探究方法对于探寻审美活动生态秘密的意义。第二个层次集中在艺术研究的方法上。他明确主张从“大地”到“山峰”,从日常经验到审美经验和艺术的“迂回”的方法,借此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回归艺术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方法中,杜威哲学中关于自然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生成(生长或成长)性的思想显示出对于认识艺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这样的方法明显贯穿着生态思维的性质。

第二,艺术审美本体存在的生态本性。杜威美学中关于艺术审美本体存在及其特性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艺术审美本体存在的独特性质和生态本性,从而树立了它的特殊的生态化美学的理论轴心。杜威把“一个经验”看作艺术的存在形态,他明确地指出艺术的普遍特性是自然就有的节奏,并进一步论述了节奏在审美中的能量组织机制。杜威的这一观点,是其经验论美学最耀眼的亮点之一。这一被称为“生态动力学”的观点,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以来认识论美学的学理模式,并用动力说弥补了表现说的局限。通过对节奏的动力机制的深入揭示,这才真正切入了审美活动的生命本质和生态本性。中国和西方的美学早就有对审美的动力机制的感悟,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说更是把审美的这一生命特征提到了核心地位。考虑到西方美学源远流长的认识论传统和中国美学对“气韵”说至今没有充分重视的学术语境,杜威这一观点对于认识审美和艺术的本体特性,确立美学的学科独立性,可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第三,审美存在形态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美学中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的审美形态,是美与美感同时存在于“一个经验”事件之中,两者互相作用并共同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存在方式。这不仅对于流行美学中把美与美感截然二分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而且对于认识审美活动的本体存在和生态功能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杜威的经验论美学也有助于处理其他在传统上对美学理论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在与美感的互证关联中对美的观念内涵和感性特征的阐释,从经验的自然连续性对美在生活和自然中的普遍存在的展示,所提出的节奏论打通了认识美的本体存在形态多样性的思维通道,对价值事实和价值评价的区分肯定了美的价值存在的客观性,这些对于传统美学中长期纠结的美论之争都具有综合的意义,而且还有不少重大的发现和超越。杜威在美论上的科学态度值得认真学习。

第四,艺术审美活动中人的生态存在。杜威关于艺术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生态性质的论述,把作为生态主体的“活的生物”的人放到了美学十分重要的学理地位。杜威的美学专著《艺术即经验》开篇即以“活的生物”论人,一下就把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置于生态眼光的审视之中。杜威不仅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揭示其生态存在的本性,而且深入解释了人的能动性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关系,强调人必须以自然化的智慧去控制和调适自然,并形成审美经验,创造艺术,体验到对自然宇宙的归宿感。进一步,人还是“使用艺术的存在物”,他可以也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动中追求艺术化的境界。针对哲学中长期以来的身心分离论,杜威着重论述了心灵与身体之间整体融合关系,无疑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深化。从心身共融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更加深入地阐释艺术和审美的生态内涵及其动力机制。由于人的活动和经验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人还是一个情境存在物。情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状态,深刻地体现了人的存在和活动的生态关联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审美经验和艺术都是人在情境中整体合生的产物。

第五,艺术审美活动价值的生态内涵。杜威对审美价值问题的论述也充盈着深厚的生态意蕴,可以说就是一种生态审美价值观。价值问题被视为杜威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杜威主张“效用即价值”,但是他说的效用并不只是局限于个人一时的享受或反感,也不限于日常实用的狭隘功利范围,而是从自然的发展、人性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这个没有终结的生成性过程去判断价值。也就是说,面向未来的成长乃是价值的最高原则。这种艺术审美价值观充分展示出与生态生成性高度一致的精神,其过程性与审美经验的过程性十分合拍和贴切。这种价值观还把世俗价值与终极价值深刻地统一起来,破除了艺术“象牙塔”的门禁,推动艺术和审美贴近大众,并在以成长为最高目的的探寻过程中脚踏实地地促进现实向理想的提升。“成长”这个杜威价值观的核心主题和追求,直接源于经验自身连续性中面向未来的生成性,而又深深植根于自然界自我生成的生态规律。

第六,艺术审美活动功能的生态意义。杜威认为,审美经验和艺术产生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这就为认识其功能的生态内涵确立了生态根基。他主张“大艺术观”,艺术大于审美,艺术可以使人在审美与实用的生态融合中更加充分地享受生命和发展生命,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以至达到对于自然宇宙的归属感。作为对艺术功能论的社会扩展和延伸,杜威的艺术美学思想还与其教育思想、道德科学、社会政治理论和人本主义宗教观之间密切沟通,揭示出艺术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影响,从而把艺术作为文明轴心的生态位更加具体地展示开来,显示出艺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普遍涵盖、深入渗透并引领提升的伟大作用。在杜威看来,这一切领域中的人类活动和生活都应该达到艺术化的境界,都贯穿和融入了成长即目的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真正美好的“协作式生活”的未来。在杜威的美学中,这种艺术化实际上同时就是生态化。具有深厚的生态精神艺术作为文明轴心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文明也就在整体上生态化了,一种全面的生态文明也就成了现实。

与重视哲学思辨的美学相比,杜威经验论美学以科学化的姿态展开了美学自身作为独立学科所应有的理论格局,并且直接切入了审美的生态基础,使之从自然“大地”获得了本来的生态本性。面向“大地”,从自然母亲出发走“迂回”的道路,尽量贴近作为经验的艺术本源的真实,深入认识节奏作为艺术本体特性的生态本性和生命意义,这就是杜威经验论美学对于当今美学学理自身改善和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

尽管杜威的哲学和美学论著中没有“生态”之类的词语,但其深邃的生态思维却无处不在。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值得深入阐释,并成为建设中国生态美学的重要资源。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艾莲,曾永成.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艾莲,曾永成.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艾莲和曾永成(2018).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