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技术哲学思想发展史的专题研究,全书除导言、结束语和后记外,正文部分共包括15章的内容。第一章是中国古代的技术哲学思想,第二章是西方古代和近代的技术哲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西方现代技术哲学思想的两种传统,第四章到第十五章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以流派和国别交替分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俄罗斯、日本、法兰克福学派、实用主义、现象学、新卢德主义、西班牙语国家、自主论、社会建构论、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当代的技术哲学思想。
陈凡,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54年生,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研究、科技与社会(STS)研究。
朱春艳,女,山东省临沂市人,1969年生,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1]A.Borgmann.Technology and democracy[J].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1984(7).
[2]A.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EB/OL],2000.http://www.rohan.sdsu.edu./faculty/feenberg/.
[3]Alan R.Drengson.Four philosophies of Technology[A],Technology as a human affair[C].Edited and with introduction by Lary A.Hickman.New York:McGraw Hill,1990.
[4]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M].London:MacMillan Press,1995.
[5]Arne Naess.Ecology,Community and Lifesty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Axel Honneth.Work and Instrumental[J].New German Critique,1982(26).
[7]B.Gill.Histoire des Techniques[M].Paris:Gallinard,1977.
[8]Borgmann A.Technology and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y inqui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9]Bruce Bimber.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A],Does Technology Drive History[C].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10]Bunge Mario.Treatise on Basic Philosophy[J].Vol.7,Boston:D.Reidel,1984.
[11]Carl Mitcham.Note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Meta-technology[J].Techne,1995,11(01).
[12]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in A Guide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C].ed.by P.Durbin.New York:Macmillan Press,1980.
[13]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4]Carl Mitcham.W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35,No.1,March 1985.
[15]Carolyn Merchant.Radical Ecology[M].London:Routledge,1992.
[16]Charles Baudelaire.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M].London:Phaidon,1964.
[17]Christoph Hubig...(Hrsg.).Nachdenkenüber Technik:die klassiker der Technik Philosophie[M].Berlin:Sigma,2000.
[18]D.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M].Indiana:Indiana Univ Press,1990.
[19]D.Mackenzie&J.Wajcman.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M].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20]David Frisby.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Vol.3)[C].London:Routledge,1994.
[21]David Harvey.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in Socialist Register[C].London:Merlin,1992.
[22]Deena and Michael Weinstein.Postmodernizing Simmel[M].London:Routeledge,1993.
[23]Don Ihde.Instrumental Realism: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24]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1975-1995[J].Techne,Volume 1,Numbers 1-2,Fall 1995.
[25]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93.
[26]Donald MacKenzie & Judy Wajcman (eds.).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M].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85.
[27]Douglas Kellner.Jean Baudrillard: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M].Cambridge and Palo Alto:Polity Pres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8]Dreyfus H L,Dreyfus S E,Athanasiou T.Mind overmachine:the power of human intuition and expertise in the era of the computer[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6.
[29]E.Schuurman.The Modern Babylon Culture[A].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Vol.3) [C].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7.
[30]Edmund Husserl.Philosophie als strenge Wissenschaft[M].Frankfurt a.M,1965.
[31]Erich Fromn.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s a Humanised Technology[M].New York:Harper&Row,1968.
[32]G.Rophol.Critique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J].in Paul T.Drubin and Friderich Rapp(eds.),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C].Dordrent:Reidel Publishing,1983.
[33]Georg 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M].Ed.By D.Frisby.Now York:Routledge,1995.
[34]Giordano Bruno.Cause,Principle and Unity[M].Translated by Jack Lindsay.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4.
[35]H.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36]H.Marcuse.Negations[M].Harmondsworth:Penguin Press,1972.
[37]H.Marcuse.Reason and Revolution:Hegel and the Rise of Social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
[38]Habermas.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tr.J.J.Shapiro.London:Heinemann,1972.
[39]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1) [M].tr.T.McCarthy.London:Heinemann,1984.
[40]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M].NewYork:Penguin Books,1977.
[41]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rdern World[M].trans by Sacha Rabinovich.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
[42]J Baudrillard.Fatal Strategy[M].London:Pluto Press,1990.
[43]J Baudrillard.L’Autre par lui-mime[M].Habilitation:Paris,Galilee,1987.
[44]J C.Pitt.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Kluwei: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45]J.Ellis.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Machine Gu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86.
[46]J.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London:Heinemann,1984.
[47]J.Habermas.Theory and Praxi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6.
[48]J.Habermas.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Polity,1986.
[49]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Order[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arl Mitcham and Robert Mackey,The Free Press,1983.
[50]Jacques Maritain.A Preface to Metaphysics[M].New York:Sheed&Ward,1948.
[51]Jean Baudrillard.The Illusion of the End[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
[52]Joe Bailey.Pessimism[M].London:Routloedge,1988.
[53]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Perigree,1934.
[54]John Dewey.Individualism Old and New[M].New York:Capricorn Books,1962.
[55]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Athens Ohio:Swallow Press,1980.
[56]Joseph C.Pitt.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57](Vol.11)[C].Dordrecht: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58]Joseph C.Pi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New York:Seven Bridges Press,2000.
[59]K.M.von Clausewitz.On War[M].Vol.1,No.1.London:Kegan Paul,1908.
[60]Kostas Axelos.Alienation,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Texas:th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
[61]L.J.Binkley.Conflict of Tdeals[M].New York:Reinhold,1969.
[62]Langdon Winner.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63]Larry A.Hichman.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64]Larry A.Hichman.Philosophical Tools for Technological Cultue:Putting Pragmatism to Work[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65]Lewis 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M].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1.
[66]Lion Tiger.The Manufacture of Evil:Ethics,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System[M].New York:Harper&Row,1987.
[67]M.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
[68]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M].ed.by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
[69]Max Scheler.Die Wissensformen und die Gesellschaft[M].Bern und München:Francke,2.Aufl.1960.
[70]Murray Bookchin.Toward an Ecological Society[M].Mantred Buffalo:Black Rose,1986.
[71]Norman Stockman.Habermas,Marcuse and the Aufhebu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1978(08).
[72]Paul T.Durbin.Toward a Soci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C].Vol.1,1978.
[73]Peter Kroes & Anthonie Meijers.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Amsterdam:Elsever Science Ltd.,2000.
[74]Plutarch.The Life of Marcellus[J].Plutarch's Lives,Vol.5,London,1914.
[75]Popper Karl.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M].London:Routledge,1962.
[76]Richard J.Lane.Jean Baudrillard[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77]Robert E.McGinn.What is Technology[J].in P.T.Durbin(ed):Research in Philosophy&Technology,Vol.1,1978.
[78]Roland Barthes.Mythologies[M].Annette Lavers,trans.New York:Hill and Wang,1972.
[79]Stuart Hall,et al.New Times[J].Marxism Today,1988(10).
[80]T.D.Wall,B.Burnes,C.W.Clegg and N.J.Kemp.New Technology,Old Jobs[J].Work and People,No.2,Vol.10,1984.
[81]Ulrich Beck.Ecological Politics in an Age of Risk[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82]Wiebe E.Bijker&John Law.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Cambridg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2.
[83]Wolfgang Schadewaldt.The Concepts of Natrue and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Greeks[J].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2,1979.
[84]Zygmunt Bauman.Postmodern Ethics[M].Cambridge,MA:Blackwell,1993.
[85][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6][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87][德]H.波塞尔:《莱布尼兹与技术》,《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
[88][德]H·G.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89][德]H.波塞:《技术及其社会责任》,《世界哲学》2003年第6期。
[90][德]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91][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2][德]恩斯特·内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李朝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3][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94][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5][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6][德]格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97][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9][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0][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1][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2][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3][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4][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106][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7][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14][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5][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17][德]康德:《批判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9][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0][德]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祖庆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1][德]莱布尼茨:《新系统及其说明》,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3][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24][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5][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27][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8][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9][德]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130][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1][德]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3][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4][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35][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6][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8][德]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曹卫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2][德]尤根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3][德]尤根斯·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44][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45][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6][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白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7][法]阿兰·布托:《海德格尔》,吕一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8][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49][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50][法]布鲁诺·维米奇:《技术史》,蔓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1][法]笛卡儿:《笛卡儿思辨哲学》,尚新建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52][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3][法]伏尔泰:《哲学通信》,高达观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54][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5][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王作虹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6][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7][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8][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9][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6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1][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6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3][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4][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著:《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5][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周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6][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67][法]让-热拉尔·罗西:《分析哲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68][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9][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董茂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70][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1][古罗马]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4][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黄克剑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7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秦典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9][荷]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丘仲辉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0][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81][荷兰]R.J.弗伯斯等:《科学技术史》,刘珺珺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
[182][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3][荷兰]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84][加]安德鲁·芬伯格:《实用主义和技术批判理论》,《技术与技术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5][加]菲利普·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6][美]J·T.哈迪:《科学、技术和环境》,唐建文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版。
[187][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8][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89][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0][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1][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192][美]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94][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9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彭强编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版。
[196][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9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9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9][美]杜威:《杜威五大演讲集》,胡适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0][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1][美]弗林斯:《舍勒思想述评》,王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02][美]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3][美]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黄颂杰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05][美]弗洛姆:《人的呼唤》,王泽应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6][美]弗洛姆:《说爱》,胡晓春等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7][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8][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9][美]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0][美]赫·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1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3][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214][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黄宗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5][美]理查德·沃林:《存在的政治》,周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16][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7][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8][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19][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20][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21][美]玛乔丽·C.米勒:《技术与公民社会:控制问题》,《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
[222][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3][美]欧文·拉格兹:《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异端的反思》,黄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4][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张祥龙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25][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26][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27][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28][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9][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30][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1][美]朱利安·扬:《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陆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2][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33][日]星野芳郎:《未来文明的原点》,毕晓辉等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4][苏]阿·米·鲁特凯维奇:《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吴谷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235][苏]施捷里克:《布鲁诺传》,侯焕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236][苏联]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37][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8][意]N.奥尔第内:《布鲁诺思想中关于文明生活、宽容及知识的完整性的观点》,《哲学译丛》2000年第1期。
[239][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40][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41][意]乔尔达诺·诺拉诺·布鲁诺:《飞马的占卜——布鲁诺的哲学对话》,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42][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43][英]D.Jary& J.Jary:《社会学辞典》,周业谦等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8年版。
[244][英]Richard Appignanesi:《后现代主义》,黄训庆译,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245][英]W.C.丹皮尔:《科学史》,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46][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7][英]安东尼·吉登斯等:《现代性》,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48][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李惠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9][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50][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5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3][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4][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5][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56][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57][英]伯兰特·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8][英]伯兰特·罗素:《自由之路》,李国山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259][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60][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徐春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61][英]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许良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6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64][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5][英]罗素:《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王子予编译,北京: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266][英]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7][英]罗素:《俗物的道德与幸福》,文良文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26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钱发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6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70][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1][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2][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73][英]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4][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75][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76][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77][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78][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79][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0][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1][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2][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3][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4][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85][英]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王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6][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7][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9][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0][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91][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2][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杨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3]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9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7]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邓安庆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98]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9]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李安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0]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01]北京大学哲学系:《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02]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3]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0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适合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06]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307]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8]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9]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0]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11]丹皮尔:《科学史》,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12]德雷福斯H:《计算机不能做什么》,宁春岩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313]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1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5]恩格斯:《1844年6月26日致考茨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16]恩格斯:《恩格斯1894年2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17]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18]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19]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20]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2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23]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24]冯友兰:《柏格森的哲学方法》,《新潮》1921年第3卷第1期。
[325]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许俊达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26]弗洛姆:《人的希望》,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7]弗洛姆:《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运动》,《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1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28]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29]格·姆·达夫里昂:《技术·文化·人》,薛启亮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0]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31]葛勇义、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3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33]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34]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35]赫伯特·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3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37]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8]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考察》,倪梁康译,《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9]姜振寰:《技术社会史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0]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41]金周英:《软技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42]靳希平、吴增定:《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现象学史前史札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3]孔明安:《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5期。
[344]李文潮:《技术伦理面临的困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1期。
[345]李瑜青主编:《伏尔泰哲理美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46]李瑜青主编:《叔本华哲理美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47]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8]列宁:《列宁全集》 (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49]列宁:《列宁全集》 (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50]列宁:《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5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2]卢梭:《论科学与艺术》,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53]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4]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0]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63]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6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6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6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7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7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73]米哈依罗·米萨诺维克:《人类处在转折点》,李永平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374]缪郎山:《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75]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376]皮特·A·Y.冈特、亨利·柏格森[A].[美]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77]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8]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周光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9]让·鲍德里亚:《传媒中意义的内爆》,吴琼等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0]让·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吴琼等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382]汝信:《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83]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向云常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84]盛国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
[385]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6]涂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7]王彩云、张立成:《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88]王飞:《舍勒的技术价值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3期。
[389]王楠、王前:《“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2期。
[390]王续琨、陈悦:《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2期。
[391]王岳川等主编:《东西方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3]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4]王正平主编:《罗素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395]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96]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巍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97]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沈阳:东北大学2005年版。
[398]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9]徐少锦:《科技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4卷),苗力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2]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3]瑜青主编:《狄德罗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4]瑜青主编:《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5]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06]远德玉、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7]张之沧:《论后现代思潮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0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0]钟义信:《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1]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