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文文献
Arlman-Rupp et al.,“Brown's early stages:Some evidence from Dutch”,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Disorder,12,pp.13-17,1976.
Brorson,K.& Dewey,C.,“Effect of language sample size on MLUw”,Hearsay,17,pp.46-56,2005.
Brown,R.,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Cona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MLU in young children:A second look at Klee and Fitzgerald's data”,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pp.331-341,1987.
Cook,V.,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3.
Corder,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Curran,Investigating early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and emergent literacy in three andfouryearold children,The Florida University,2004.
Dulay,H.&M.Burt,“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24,1974.
Edith A.Davis,“Mean sentence length compared with long and short sentence”,Language Development,8(1):pp.69-79,1937.
Eisenberg,S.L.,Fersko,T.M.&Lundgren,C.,“The use of MLU for indentifying Language impair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a review”,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10,pp.323-342,2001.
Ellis,“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Applied Linguistics,6,1985.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El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Hatch.E.,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Rowlry,Mass:Newbury House,1983.
Hickey,T.,“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Irish”,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3,pp.553-569,1991.
Hunt,Kellogg W.,“Study correlates age with grammatical complexity”,Linguistic Reporter,18(7),3,1976.
Jiang,Wenying,“Measurement of development in L2 written production:The case of L2 Chinese”,Applied Linguistics,34(1),pp.1-24,2013.
Jin,Honggang“Syntactic maturity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s:A cas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FL)”,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42(1),pp.27-54,2007.
Johnston,J.,“Effects of an alternate MLU calculation:variability and extent”,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44,pp.156-164.2001.
Klatter-Folmer et al.,“Language development in deaf children's interaction with deaf and hearing adults:a Dutch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11(2),pp.238-250,2006.
Klee,Stokes,Wong et al.,“Utterance length and lexical diversity in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47,1396-1410,2004.
Larsen-Freeman,Diane &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New York:Longman,1991.
Lu Xiaofei,“A corpus-based evaluation of syntactic complexity measures as indices of college-level ESL writer's language development”,TESOL Quarterly,45(1),pp.35-62,2011.
MacWhinney,B.,The CHILDES Project:Tools For Analyzing Talk,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McCarthy,D.,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In L.Carmichael(Ed.),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2nd)New York:Wiley,1954.
McCarthy,D.,“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chool child”,Institute of Child Welfare,Monograph Series 4,1930.
Miller,J.F.& Chapman,R.S.,“The 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in morphemes”,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Vol.24,No.2,pp.154-161,1981.
Miller,J.F.& Chapman,R.S.,Systematic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cripts(SALT),Madiosn,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aisman Center,Language Analysis Laboratory,2000.
Nice,M.,“Length of sentences as a criterion of a child's progress in speech”,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6,pp.370-379,1925.
Owens,R.E.,Language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ts(2nd ed.),Saint Louis,MO:Mosby-Year Book,1999.
Pan,B.A.,“Basic measures of child languag”,J.Sokolov& C.Snow,Handbook of Research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Using CHILDE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
Parker M.D.&Brorson.K.,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in morphemes (MLUm) and length of utterance in word (MLUw),First Language,25,pp.365-376,2005.
Pienemann,M.,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Processability Theory,Amsterdam:Benjamin,1998.
Rice,M.L.,&Wexler,K.,Rice/Wexler Test of Early Grammatical Impairment,San Antonio,TX: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2001.
Rice,M.L.,Redmond,S.M.,& Hoffman,L.,"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and in younger control children shows concurrent validity,stable and parallel growth trajectories",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49,pp.793-808,2006.
Rice,M.L &Smolik,F.& Perpich,D.(etc.),"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Levels in 6-Month Intervals for Children 3 to 9 Years With and Without Language Impairments",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Vol 53,pp.333-349,2010.
Rollins,P.R.,Snow,C.E.&Willet,J.B.,"Predictors of MLU:semantic and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First Language,(16):pp.243-259.1996.
Rondal,J.A.,Ghiotto,M.,Berdart,S.& Bachelet,J.F."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of children with Downs Syndrome",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93,pp.64-66,1987.
Schachter.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Language Learning,24,1974.
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5,pp.209-30,1972.
Templin,M.C.,"Certain language skills in children",Institute of Child Welfare Monographs,No.26.,1957.
Thordardottir,E.T,& Weismer,S.E.,"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and other language sample measures in Icelandic",First Language,18,pp.1-32.1998.
Wolfe-Quintero,Kate,Shunji Inagaki and Hae Young Kim,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Writing:Measures of Fluency,Accuracy and Complexity,Honlulu,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Yuan,Fangyuan,“Measuring learner language in L2 Chinese in fluency,accuracy and complexity”,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44(3),pp.109-130,2009.

二 中文译著
[中]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王静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谢天蔚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英]弗·帕默:《语法》,赵世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美]弗里斯:《英语结构》,何乐士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J.B.Carroll(约翰·B·卡罗尔):《儿童语言的发展》,曾越麟译,《国外语言学》1979年第4期。
三 专著
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程雨民:《英语语体学》(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崔羲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戴曼纯:《中国英语学习者L2句法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年版。
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开明书店1948年版。
龚千炎:《句子分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胡裕树、张斌:《胡裕树张斌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晋耀红:《HNC(概念层次网络)语言理解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华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杰:《现代汉语状语的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中华书局1939年版。
刘鑫民:《现代汉语句子生成问题研究:一个以语序为样本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源等:《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及自动分词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莫彭龄、王政红:《语体语言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齐沪扬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秦晓晴、文秋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邵敬敏:《标点符号要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
盛言:《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史有为:《汉语如是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司红霞:《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建勤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永德:《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版。
文秋芳、胡健:《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向若:《紧缩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肖奚强:《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肖奚强等:《汉语中介语语法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肖奚强等:《外国学生汉语句式学习难度与分级排序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德峰:《汉语的结构和句子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金桥:《汉语句子阅读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静:《汉语语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沩之:《句子和句子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张义源、宋英华:《韩国语句型》,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兢、张鉴如:《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文华:《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曼殊、缪小春主编:《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朱曼殊主编:《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四 期刊及论文
安福勇:《不同水平CSL学习者作文流畅性、句法复杂度和准确性分析——一项基于T单位测量法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鲍贵:《英语学习者作文句法复杂性变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卞觉非:《句子的分析与理解及其相关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曹爱娣:《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中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的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8年。
曹漱芹、方俊明、顾未青:《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语言交往训练的个案研究——视觉支持性语言教学的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7期。
曹贤文、邓素娟:《汉语母语和二语书面表现的对比分析——以小学高年级中国学生和大学高年级越南学生的同题汉语作文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期。
陈建军:《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结构层次考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陈默、李侑璟:《韩语母语者汉语口语复杂度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
陈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自然口语产出的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陈世祥:《汉语句法结构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定语位置上的“小”为例》,《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玉东:《汉语韵律层级中小句的中枢地位和调节作用》,《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
陈兆福:《紧缩句论略》,《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池毓焕、李颖:《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大句范式初探》,孙茂松、陈群秀主编《中国计算机语言学前沿进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池毓焕:《汉语动词形态困扰的分析与处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05年。
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储泽祥:《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丁建新:《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外国语》1999年第2期。
范继淹:《汉语句段结构》,《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范晓:《语体对句子选择情况的初步考察》,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盖笑松、杨薇、邰宇:《儿童语言样本的分析技术》,《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6期。
高立群、孙慧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量化工具的设计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4期。
洪鹿平:《汉语复句关系自动判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胡明杨、劲松:《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华红琴、朱曼殊:《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心理科学》1993年第3期。
黄昌宁:《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分词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1期。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黄南松:《现代汉语词组和句子的区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黄忠廉:《小句中枢全译说》,《汉语学报》2005年第2期。
黄自然、贾成南:《平均句长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长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黄自然、肖奚强:《韩国学生汉语句长与定、状语复杂度发展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2期。
黄自然、肖奚强:《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12年第1期。
黄自然:《韩国学生汉语中介语平均句长与句长分布发展研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黄自然:《韩国学生中介语各句长句子补语复杂度发展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黄自然:《韩国学生中介语各句长句子状语复杂度发展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贾萍萍:《国内外智障儿童形态句法习得研究综述》,《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江迪:《中国与英语国家立法领域英语的文体对比》,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04年。
江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汉语学习》1999年第6期。
金志娟、金星明:《儿童语言发育进程中语法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第2期。
金志娟、金星明:《学龄前儿童普通话平均句子长度和词汇广度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第4期。
晋耀红:《汉语理解处理中多动词难点的研究与实现》,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03年。
晋耀红:《专利文本翻译中复杂长句翻译算法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第8期。
靳洪刚:《从汉语写作过程看CFL语言结构复杂度的发展》,《汉语教学学刊》(第二辑),2006年
李杰:《汉语状语的界定和范围》,《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
李杰:《现代汉语的动态状语和静态状语及其句法语义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李乐平:《现代汉语多层定语层次划分及其规律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李素秋:《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李贤平:《〈红楼梦〉成书新说》,《复旦学报》1987年第5期。
李幸、宗成庆:《引入标点处理的层次化汉语长句句法分析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幸:《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李燕、张英伟:《〈博雅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兼谈影响教材语言难度的因素和题材的选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李英哲:《“小句中枢说”在句法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
李宇明:《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1期。
李志宵:《叫分句好还是叫小句好》,《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
梁伯枢:《复句形式充当句子成分的一些现象》,《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
梁卫兰等:《幼儿早期句法和句子表达长度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第3期。
梁蕴华:《现代汉语紧缩结构分析》,《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言获得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4期。
刘春玲等:《以句长衡量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可行性分析》,《现代康复》2001年第8期。
刘春月:《“句号”与“句子内部停顿的符号”之“用法”分析》,《语文建设》1998年第7期。
刘街生:《从汉语的同位组构看小句中枢理论》,《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刘天堂:《汉语紧缩句探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鲁川等:《汉语句子语块序列的认知研究和交际研究》,《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陆镜光:《句子成分的后置与话轮交换机制中的话轮后续手段》,《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陆镜光:《论小句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汉语学报》2006年第3期。
陆镜光:《在进行中的句子里辨识句末》,徐烈炯、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1: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2期。
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马红英等:《中度智障儿童句法结构状况初步考察》,《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2期。
马红英等:《中度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初步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1期。
马金山等:《基于SVM的汉语句子片段划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马金山等:《面向句法分析的句子片段识别》,孙茂松、陈群秀主编《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机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马婷婷:《结果补语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语言研究》2017年第1期。
毛润民:《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欧阳新梅:《儿童语用的发展对母语言语运用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潘国英:《论状语的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彭祖智:《3—6岁儿童言语发展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学会年会论文,1984年12月。
齐沪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法应该研究什么》,《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邱志芳:《试论T-Unit平均长度对我国学生英语习作句法成熟性的意义》,《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屈承熹:《现代汉语中“句子”的定义及其地位》,《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
饶长溶:《主谓句主语前的成分》,《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施家炜:《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石定栩:《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史惠中:《3—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史有为:《小句和小句本位》,《中国语研究》1996年38号。
史有为:《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汉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苏培成:《句子与句子分析》,《语文建设》1995年第4期。
孙静萱:《略说全句说明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中国俄语教学》1995年第1期。
孙汝建:《句子定义的三个平面解读》,《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田惠刚:《多层定语的次序及其逻辑特性》,《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
王灿龙:《试论小句补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王华:《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研究述评》,《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王怀中:《对小学语文“句长”的初步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7期。
王进:《紧缩结构的三个平面考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王俊毅:《陈述性和描写性——形容词状语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王魁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句子结构规则的理解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短语结构和句子结构》,《语文研究》1984年第8期。
王文格:《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小句和英语小句》,《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
王秀娟:《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体正式程度对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韦向峰:《语段处理中非小句逗号的模糊消解》,朱小健等主编《中文信息处理的探索与实践——第三届HNC与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温锁林:《从词性标注看小句的中枢地位》,《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吴继峰:《英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动态发展个案研究》,《现代外语》2017年第2期。
吴继峰:《英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4期。
吴天敏、许政援:《初生到三岁儿童言语发展记录的初步分析》,《心理学报》1979年第2期。
吴云芳:《从句子长度看新闻语体和小说语体——一个统计得来的结果》,《语文学刊》2001年第5期。
武进之:《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1981年第5期。
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外语研究》2005年第4期。
肖奚强、黄自然:《韩国学生中介语各句长句子定语复杂度发展研究》,《第二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肖奚强、周文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的全面性及类别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3期。
肖奚强:《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
肖奚强:《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2期。
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肖奚强:《外国学生“除了”句式使用情况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萧国政:《“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体系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势》,《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
邢福义:《汉语复句和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
邢福义:《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邢福义:《说“句管控”》,《方言》2001年第2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方言》2000年第4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邢福义:《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邢红兵:《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陈力为、袁琦主编《语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方:《弱智学生语言障碍问题的调查报告》,《教育科学》1991年第5期。
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徐纠纠:《关系小句的语法和篇章特征分析》,《汉语学习》2008年第5期。
徐赳赳:《小句的概念和小句划分》,钱军主编《语言学:中国和世界同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多译本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徐胤、刘春玲:《轻度弱智儿童语言能力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7期。
许政援:《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几点看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
许政援:《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3期。
杨杏红、齐沪扬:《现代汉语多项补语的语序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姚双云:《小句中枢理论的应用与复句信息工程》,《汉语学报》2005年第4期。
幼儿口头言语研究协作组:《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1年第5期。
俞士汶等:《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第5期。
袁勤:《传统和非传统方法的学习者与口语和写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7年。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詹卫东:《以“计算”眼光看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
张登岐:《独立成分的形式、位置等刍议》,《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张虹:《谈谈状语和定语的转换》,《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张全:《汉语与英语逗号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处理》,孙茂松、陈群秀主编《全国第七届计算机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绍麒、李明:《小说与政论文言语风格异同的计算机统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张显达:《平均句长在中文中的应用》,《听语会刊》1998年第2期。
张艳:《汉语句法分析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3年。
赵宏:《论新闻计算句子长短的句子标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期。
赵俊海、陈慧媛:《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法复杂度的测量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期。
赵淑华等:《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赵淑华等:《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赵秀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复句分布模式调查分析——关于句式母语迁移的一项实证研究》,《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郑贵友:《“小句中枢说”与汉语的篇章分析》,《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郑贵友:《汉语句子实义切分的宏观原则与主位的确定》,《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周兢:《汉语儿童语言发展阶段新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周强等:《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计算机学报》1999年第11期。
周文华:《韩国留学生“给”字句习得研究》,《第九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周文华:《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周文华:《母语语序类型对目的语习得的影响——以汉语介词语序偏误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期。
周小兵:《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朱从梅:《图画书阅读中母语和儿童的语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朱燕、朱世殊:《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
朱永平:《第二语言习得难度的预测及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左思民:《汉语句长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2年第3期。
左思民:《汉语句子的构成和定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