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论事实:从形而上学、知识论、价值论之三棱镜看

作者: 阮凯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216次
ISBN:978-7-5227-1686-2
简介:

理解事实,是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交往和话语实践中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掌握事实,也是我们从事各项研究的基础。本书主要讨论哲学中的事实问题,即中西哲学家如何看待事实,他们的事实思想有何价值与缺陷,当代人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事实观。为全面讨论事实,本书从形而上学、知识论、价值论三个不同的层面推进有关事实的研究,并以事实为核心,将分析哲学的主要学术问题串联起来进行研究。

存在敞开的书写

作者: 唐代兴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2628次
ISBN:978-7-5227-1222-2
简介:

存在即书写。存在世界以自身方式敞开存在而书写着人,人既以自然存在方式又以人文存在方式敞开自身存在而书写着存在世界。人与世界互为书写构成存在本身,哲学则屹立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世交汇点上,对人的世界与存在世界互为书写的存在之问构建存在之思的敞开过程亦是存在书写。基于此基本认知,首先梳理存在敞开书写的条件、源头方式及进程,然后从近现代哲学演进切入,考察存在敞开书写的形式化道路呈现出来的时空视域与多元方式,揭示其存在敞开书写的自然之理以及整体动力向局部动力实现和局部动力向整体动力回归的认知方向。以此向前,聚焦后世界风险社会及可能性进程,探询存在书写运思的哲学方向,拷问人的存在根基与存在世界的内在关联,报告限度存在的生存理性消息。

书写哲学的生成

作者: 唐代兴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2445次
ISBN:978-7-5227-1221-5
简介:

创造人类精神的哲学、科学和文字,以自身方式展开“存在之问”的主体性前提是建构本己的书写哲学。考量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的共性因素和敞开“存在之问“的主体视域及心灵镜像方式;揭发人类精神创造屹立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世交汇点上敞开存在之问,既赋予创造主体以时代精神的营养,也激发创造主体接受未来召唤而做返本开新的功夫。以此抉发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必是层累性的人生进程和书写进程,它即以生存意向为基石,更以心灵意向为动力。前者是其书写经历与阅历、生活变迁与自由阅读的人生化生成和敞开;后者是其对天赋生命的意志因子、智慧因子、体质结构、气禀朝向的反身性体验和领悟,其原发动力是人的物种生命天性和人本存在天性。前者由物种本能、种族原型和个体性力构成原发性的生命意志机制,后者乃生存无意识的层累性积淀和成长无意识的创生性建构,其转换生成的必然方向是生命意志向生存意志的生成和生物无意识对文化无意识的激励,此二者有机整合生成性建构起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意向及精神。

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

作者: 卢冀宁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2261次
ISBN:978-7-5227-1152-2
简介:

这是笔者研究、探讨“辩证法核心的核心”的论文集。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和一个附录。

第一部分,即是1978—1981年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凤岐老师门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论矛盾的转化》,为全书的基本部分。

第二部分“续论篇(一)”,即是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的研讨文章。《论矛盾的转化》从未全文发表过,但其各节几乎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第二部分仅收录了其中的一篇《论矛盾的转化范畴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地位》,此文发表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首篇位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论矛盾的转化》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还收录了若干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讨“辩证法核心的核心”的文章,包括《岭南学刊》2006年第3期刊发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功能》,《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发表的《矛盾双方融合转化是矛盾转化的重要类型》。

第三部分“续论篇(二)”,虽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但与该主题的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较弱,资料性尚俱,可供读者参考。

1960年夏,我在南京师院附中读完高一的那个暑假,较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我看得很仔细,几乎是逐段、逐句看下来的,看了不止一遍,深为毛主席在此“两论”中阐发的道理所折服。

1962年,我考入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读的虽然是物理系,但我学习哲学社科理论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弱。当时的“中苏论战”,我在院学生会负责的宣传工作,以及我们参加了数月的农村“社教”运动、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这些都令我更加爱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更加热衷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起初我也较积极地投身到了“运动”中。但随着“运动”的愈演愈烈、愈演愈离谱,以至1967年7月下旬苏州爆发了大规模武斗,我对“运动”已厌倦了,疑虑和不满情绪增长了。我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一桩桩“触动”人们灵魂和肉体的做法,果真符合马列的教导吗?我开始“逍遥”了,实际上是开始了对马列著作的认真学习。我把传抄的“文化大革命”前中宣部开列的一个马列重要著作的书目(共二十几本),逐本通读了一遍。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也使我爱上了哲学。此后,包括在徐州市贾汪区、郊区中学任教的十余年,在做好物理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

1970年4月,我撰写了《论矛盾的转化》(讨论稿),约1.4万字,自己刻钢板,油印了18份,在亲友范围内征求意见。后来我还把征求到的意见及自己的看法,油印了20份,反馈给大家,同大家交流。教学工作之余,我研读了马、恩、列、斯、毛的几乎全部哲学著作和他们的一些主要著作(包括列宁、斯大林的几本俄文原著),较认真地自学过政治经济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国际共运史,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和自然辩证法中的若干问题。1978年1月,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我决心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凤岐老师的研究生。4月,我把《论矛盾的转化》重写了一遍,约3.7万字,寄给赵老师,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鉴于多年来及当时我国理论界的实际状况,这两稿《论矛盾的转化》皆有不小的缺陷,主要是受流行多年的“斗争哲学”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忽视了矛盾的统一性的作用。但这两稿中,我强调矛盾的转化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认为矛盾有不同的类型、矛盾的转化也有不同类型等观点,自己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1978年秋,我们这届(首届)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全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兴旺的局面。只要不蓄意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已不存在什么“理论禁区”。在这种良好的政治和学术氛围下,我对有关矛盾的转化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又有了许多新的心得。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矛盾的转化》,是于1981年8月答辩通过的,并获得了较高评价:论文在矛盾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李秀林老师称赞主题抓得好,环环相扣,给人一种“一子投下,满盘皆活”的感觉。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全校各系仅招收5名,其中哲学系肖前教授门下招收2名。由于李秀林、赵凤岐、夏甄陶等老师的热情推荐,经过考试,我被肖前教授录取。后来在他的指导下,我选定了“‘实践—认识’活动的结构”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开始了这一新领域的哲学研究;并于1986年10月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全军的第一个哲学博士。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系集此三种至为重要功能于一身的至为重要之理论体系。

客观世界浩瀚无垠,精微无比,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变幻无常;主观世界同样精微无比,变化无穷。要认识好、改造好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需要各方面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此任务至为艰巨!

其中包括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

其中包括研究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哲学家们的协同努力。

拙著《辩证法核心的核心之研讨》所见未必正确,更未必系统完整,至多也只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略有所得。诚望哲学界同人们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角度、立体地、系统完整地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供自己对“象”“豹”之所见。这些所见积攒多了,融合转化产生的“拼图”,想必能更加接近“全象”“全豹”之真面目。

最后交代一下,此书是本论文集,其中大多论文已发表多年,现在为什么又要结集出版呢?

我是一个坦诚、率直、较真、讲死理的人。40余年来,我提出并发表了不少同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与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见解。我真诚地感谢肖、赵、李、夏等我的老师们,感谢决定刊发拙文的《哲学研究》编辑部的陈筠泉、卢婉清老师,但令我纳闷的是,拙文刊出后,哲学界和理论界基本无反应。不只赞同者鲜见,反对者亦难以寻觅(至今我只见到过一篇不同意拙文某一观点的文章)。

那么,我的这些观点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须知,这些观点涉及对唯物辩证法若干基本原理的不同理解,涉及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要不要修改和发展。我很希望专家们和读者们能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春来我已70又7,但本性难移!出版这本论文集,亦有这样的意思:再较真一次,敬请哲学界同仁、理论界同仁及读者大众关注和评判一下,拙见是否有点道理,是否能成立?——我亦知晓,无论能否成立,在唯物辩证法真理海洋中,亦微不足道。拙见若能成为这浩瀚海洋中之一滴,能构成“全象”“全豹”之一点,整个“拼图”之一微粒,亦系幸事。念兹在兹,聊可慰吾平生!

是为序。

(本文集中的文章,在收录时,基本保持了原貌,仅作了文字技术修订。受时代局限,文章的有些提法并不是最新表述,引文所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也不是最新版本,还请读者见谅!此外文集中收录的《“运动”范畴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与杨六奇先生合作撰写,特向杨先生及其家属致谢!)

卢冀宁

二〇二二年元月元日

基于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哲学研究

作者: 徐亦让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2681次
ISBN:978-7-5227-1468-4
简介:

研究马克思主义,应当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出发,深刻领会、准确掌握,进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才能认清后世研究成果。因此,本书首先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然后反思学界用“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经济哲学”“考证版”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调,希望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少走弯路。

马克斯·舍勒对伦常行为和伦常共同体的现象学研究

作者: 张猷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2371次
ISBN:978-7-5227-1364-9
简介:

本书通过对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的名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进行批判性地解读,分析了舍勒从基本的感受行为,到人格、情感,最后到伦常世界构成的思想路径,并在与同时代思想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价值的分类与等级、德福一致的伦理学难题、榜样作用和伦常共同体的历史生成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对当代社会的伦理状况进行了批判性研究。

公共哲学: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话

作者: 董礼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189次
ISBN:978-7-5227-1077-8
简介:

本书以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的对话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二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属于比较哲学研究的范畴。从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解释切入,我们发现构成二者之间差异的难题主要是对公共性问题的阐释。正是这一难题,构成了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公共哲学的不同立场、制度安排以及结果阐释。作者紧扣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话的文本并指出深层次的公共哲学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二者“对话”的可能性进行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综合的”公共哲学。这种公共哲学对话,是以一种综合性的视角超越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引申出关于公共哲学的一般性思考。唯其如此,才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哲学问题及其公共哲学建构。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逻辑

作者: 赵峰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835次
ISBN:978-7-5227-1281-9
简介:

本书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自由与制度问题的解答,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蕴含着“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一个在新时代全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角。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