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

作者: 桑明旭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699次
ISBN:978-7-5227-1058-7
简介: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不仅鲜明地体现为资本逻辑批判,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公共性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公共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立场的确立和资本逻辑批判视域的开启,马克思实现了公共性基本范式变革。马克思以资本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对公共性的一般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重点剖析了现代社会公共性发展的内在动力、演进趋势、危机形式及其解决思路。系统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及其理论观点,对于当代社会公共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物理世界中的心理因果性

作者: 陶焘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425次
ISBN:978-7-5227-0704-4
简介:

本书围绕当代心智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因果排斥问题(心理因果性难题的当代形式)”展开研究,深入分析了物理主义本体论框架下心理因果性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认为,作为因果排斥问题的关键性前提,物理因果闭合性原则并未得到充分的经验辩护,而且物理主义应该被视为一个用以确立合适的本体论的方法论原则,此外,如果采用一种恰当的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在物理世界中的因果效力在逻辑上将成为可能。

辩证法的政治空间

作者: 白刚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936次
ISBN:978-7-5227-0677-1
简介:

本书分为“辩证法与政治哲学”“辩证法与《资本论》”“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篇。这三篇大致从哲学史、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三个维度的内在结合,对马克思“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与古希腊的对话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政治哲学”解读,论证和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所实现的政治转向及其政治哲学意蕴。在最本质且重要的意义上,马克思辩证法为人之自由解放开辟了一个最为广阔和最为现实的“政治空间”。正是由于辩证法,马克思成了“革命家”,《资本论》成了“工人阶级圣经”,历史唯物主义成了“科学证明了的原理”。

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者: 李桂艳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278次
ISBN:978-7-5227-0602-3
简介:

认同为何?为何研究认同问题?价值观认同又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如何推进价值观认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如何实现?为弄清以上问题,本书考察了作为认同核心的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及人学依据,深入阐释由记忆、利益、媒介和制度构成的价值观认同运行机制及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状况,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德性与功利的批判: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研究

作者: 袁凌新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068次
ISBN:978-7-5227-0866-9
简介:

从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到功利伦理实践哲学以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绽现了实践哲学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画卷。受益于古典思想史资源的熏陶,马克思实践哲学根基广博厚重,思想深邃。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式,实现了实践哲学范式的科学变革。它克服了德性的思辨和功利的滥觞,以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度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批判,蕴含了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理想。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彰显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真精神,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理解史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作者: 沈江平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925次
ISBN:9787300304915
简介: 本书旨在把握、阐释和反思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思考和回应,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上,本书涉及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人、法兰克福学派、莱尔因、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重建观点;在具体层面上,本书重点阐释了新时期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世界体系学派、后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等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对在重建思潮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决定论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和生态转向等四种转向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本书还围绕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在中国的思想面相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本书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也要在宏观规律的指引下对时代的具体问题、具体领域以及极具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进行理论观照,揭示出历史大规律下的时代小规律,在守正创新中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

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139次
ISBN:978-7-5227-0577-4
简介:

阐释学是研究阐释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路径、规范的学科,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都有密切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张江教授在提出“强制阐释论”“公共阐释论”等原创性命题之后,又在《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0期,发表了《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一文,提出了阐释的有限与无限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阐释的限度及分布状态的普遍关注和深入讨论。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探索与争鸣》专门设立了“构建中国阐释学”专栏,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和笔谈,先后发表了数十位学者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围绕阐释的有限与无限、阐释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阐释的量化分析与数学语言的引入等理论热点,展开探索和讨论,把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当前,正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关键时期,构建中国阐释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共同协作,将这一系列已经发表的论文结集出版。本书完整地反映了围绕阐释的有限与无限这一命题所展开的讨论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一定能为继续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推进中国阐释学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5440次
ISBN:978-7-5227-0329-9
简介:

本书所选录的文章集中呈现出当前中国学界关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的学术热点、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这些文章选择了不同的视角、主题、内容,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在哲学基础、学术脉络、现实批判、未来旨趣等维度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互为补充,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和最新成果。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