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从模态的观点看

作者: 张力锋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783次
ISBN:978-7-5203-4267-4
简介:

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原、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之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大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作为哲学一级学科重要分支学科,2008年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自1960年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学教学工作的有林仁栋、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美国学者R.C.Koons,澳大利亚学者 G.Priest,日本学者金子守,法国学者 O.Brenifier,挪威学者O.Asheim,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刘福增、王文方等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逻辑学专业亦接受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人员,已出站9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

多年来,南大逻辑学科同人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从事逻辑教育工作。在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全校逻辑通识课、文化素质课教学,以及多层次逻辑教育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本学科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师生的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得到海内外学界广泛好评。特别是“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成立以来,本学科适应当代逻辑科学发展趋势,致力于组织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展开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多视角交叉互动研究,设立了六大主要攻关领域:1.现代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研究;2.逻辑与哲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逻辑哲学、辩证逻辑研究); 3.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含人文社科方法论)的交叉互动研究;4.逻辑与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的交叉互动研究;5.逻辑与语言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非形式论证研究); 6.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多层次逻辑教学现代化研究。近年又开拓出“思想分析与哲学践行”的研究方向。经过十几年发展,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同学科中位居前列。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成立以来,逻辑学科专职教师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国家社科规划办表彰1项,获“金岳霖学术奖”4项,获教育部、江苏省和中国逻辑学会优秀成果奖励15项;张建军入选中央“马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先后入选课题组主要成员,潘天群、顿新国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力锋入选江苏省“三三三工程”培养对象;张建军获南京大学“人文研究贡献奖”,顿新国、袁永锋、张力锋先后获南京大学“人文研究青年原创奖”。

《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旨在展示南大逻辑学科的研究特色及系列成果,以与海内外学界及广大读者交流。首批书目四册为南大逻辑学科时任四位专任教授的论文自选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第二批书目四册为本学科三部代表性专著和一部论文选集。各部著作的内容简介见作者所写“后记”。请学界同人与识者继续予以关注,并欢迎展开交流、切磋与合作研究。

感谢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项目对本文丛的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冯春凤编审和出版社同人的悉心帮助和精心审校。

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带头人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

张建军

2018年11月于南京

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首届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

作者: 何杨 李贤中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120次
ISBN:978-7-5203-4626-9
简介:

2016年9月2日至3日,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和台湾大学哲学系在广州联合举办了首届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论文集选录了该次会议的23篇论文。其中,前10篇论文从宏观层面展开方法论讨论,其他论文则以具体文本为基础,或采用新方法对经典逻辑史料展开新诠释,或基于新的逻辑观念和更为丰富的史料拓展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范围。

逻辑、知识与认知逻辑

作者: 刘邦凡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410次
ISBN:978-7-5203-3491-4
简介:

作者认为,认知是希望获得理性,而获得理性的工具就是逻辑;知识学本质是为了推进知识创新,而逻辑学有利于推进理论创新;逻辑学的知识创新功能决定了它的认知转向,知识逻辑应运而生。知识逻辑已经成为逻辑学的重要领域,必将对整个逻辑学产生重大的学科引导作用,同时,知识逻辑也将迎来自己的多元发展。全书共分七章,论述了逻辑与知识的关系。

逻辑基础问题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451次
ISBN:978-7-5203-3435-8
简介:

《逻辑基础问题》为逻辑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新基础。

众所周知,为逻辑构建一个系统的哲学基础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本书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方法论。人们普遍认为,逻辑的基础必须采用传统的基础方法论即基础主义。不过,这一方法论在原则上不能为基础学科提供基础。这就使得哲学家完全放弃去为逻辑构造一个基础。但是,基础主义不是唯一合理的基础方法论。本书提出基础整体主义作为替换的方法论。基础整体主义将强烈的基础性要求与整体主义工具结合,为逻辑建立了一个可行的、系统的基础。

本书运用这一新的方法论为逻辑描绘了一个实际基础,其出发点是逻辑在人类知识中所起的作用,即提供一个普遍的、特别强有力的推理或后承方法,尤其是,逻辑后承必须保证真在前提到结论的传递,而这一保证必须具有一种特别强的模态力量。为了起到这样的作用,逻辑必须满足各种坚定的真实性要求,为此,它必须建基于人类心灵和世界之中。但是,逻辑又不能建基于世界的任意事物之中,它必须建基在足以强大到为关于逻辑后承的要求提供基础的世界方面。本书把逻辑建基于支配世界的、特别强的法则——即形式法则——之中而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这些法则的特性——特别强的不变性度,形式法则具有强大的模态力量,它们具有了所要求的必然性,从而可以为逻辑后承提供基础。本书为形式性提供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使得逻辑常项成为逻辑真和逻辑后承的“引擎”。

书中还进一步解释了新基础如何保证必然性,不仅如此,也对它如何保证逻辑的其他典型特征有所解释:普遍性、主题中立性、强规范性以及(准)先天性。书中讨论了逻辑中的错误和修正,并且对逻辑性标准的批评也进行回应。本书最后考察的是逻辑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弗雷格式的逻辑主义。逻辑主义把数学建基在逻辑之中,但它无法为逻辑提供基础。通过把数学和逻辑都建基于形式之中,这一问题在本书建立的基础中不再出现。这样的新基础就可以解释清楚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二者之间的劳动分工与合作。

论证分析与评价:第二版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5155次
ISBN:978-7-5203-3305-4
简介:

本书关注浮现在日常话语中的论证。这些话语既可能是制度化的,也可能不那么正式。利用一些取材于现实话语与语篇中的例子,我们系统讨论解释了论证理论的关键概念,阐释了有助于论证性话语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原则,为识别意见分歧以及论证分析评价提供了方法工具。借助策略操控,还注意到论证者试图要追求合理且讲究实效的方式。此外,本书给出了大量练习题与特别作业,以改善学生分析评价论证的技能。作者从论证实际开始之处一意见分歧开始处理论证理论。正是意见分歧导致了论证的演进。每章都由要点总结开始,以学生能够用来掌握学习资料的许多练习题结尾。《论证分析与评价》是一本导论性教科书,其目的是为那些对论证话语的适当行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概述。在练习题之后,我们添加了每一主题的深度阅读文献以及几个额外特别作业。

不协调信息的推理机制研究

作者: 杜国平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443次
ISBN:978-7-5203-1673-6
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协调理论的推理机制研究”(批准号:10BZX054)的成果总结。该项目于2010年6月立项,结项成果为“系列论文”,该项目于2012年11月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本书是在相关系列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并进行系统化整理而完成的。本书首先对国内外各种弗协调逻辑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不协调理论推理问题的方案。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作者: 王路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2153次
ISBN:978-7-5203-0711-6
简介:

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阐述了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问题。除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评述一些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四谓词理论和范畴理论的关系问题,四谓词理论和五谓词理论的关系问题,对三段论的现代解释以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等,书中都做了精辟论述。

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逻辑本身,而且对哲学也是如此。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来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本书是国内较早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著。

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非形式逻辑

作者: 杨红玉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087次
ISBN:978-7-5203-1120-5
简介:

自20世纪60年代伊始,欧美国家提出了“逻辑学的实践转向”的口号并付诸行动,如今这一态势已演变为一种世界性共识和浪潮,学界以“非形式逻辑”的名义展开多维度的讨论和研究,成果累累。然而在非形式逻辑兴起的同时,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之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它们之间的争论关系着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规范性问题。本书从逻辑发展史的角度重新追溯了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重要理论和主要发展脉络,并在分析亚里士多德、斯多噶学派、弗雷格以及培根等代表人物逻辑思想的基础之上,反思了形式化的研究路径对于逻辑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意义,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于日常生活的推理和论证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以及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规范性问题。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