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

作者: 任春强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917次
ISBN:978-7-5227-0737-2
简介:

本书以对“一”“精神”“全体”等概念展开形而上学诠释,生成“精神哲学”的视域、方法和体系为基础,力图建构“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德福同一”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之一,“如何促成德福一致”是古今中外道德哲学领域的尖端难题。本书融会、打通道德哲学史上经典的“德福观”——道德论、幸福论、至善论、正义论、宗教审判、善恶报应等,提炼德福同一的要素、路径、结构和基本范式;结合“精神哲学”系统,从逻辑角度建构出“德福同一性的经验样态”“德福同一性的超验样态”和“德福同一性的先验样态”;三种样态结合起来,生成“德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学形态”。这一形态试图概念性地解决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同一性难题,并推进二者的现实同一性。

环境正义研究

作者: 王云霞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649次
ISBN:978-7-5227-0511-8
简介:

本书追溯了环境正义的源流,阐释了其性别维度,认为环境正义是对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突破和超越。重点对环境正义之“正义”内涵的流变进行了考察,尝试将环境正义的理论维度概括为分配、承认、参与和能力,并对四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建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进行了观照、反思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对全球环境正义问题也进行了思考。本书有助于深化环境正义的相关理论研究,对推进我国和全球生态文明的进程亦有助益。

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报告.全国卷:全2册 下

作者: 樊浩 王珏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299次
ISBN:978-7-5227-0629-0
简介:

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报告.全国卷:全2册 上

作者: 樊浩 王珏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312次
ISBN:978-7-5227-0629-0
简介: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人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

以道德哲学为第一建设方向的定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伦理学在一级学科上属于哲学,其研究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充分的哲学基础和足够的哲学含量;当今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必须在道德哲学的层面探讨和解决。道德哲学研究立志并致力于道德哲学的一些重大乃至尖端性的理论课题的探讨。在这个被称为“后哲学”的时代,伦理学研究中这种对哲学的执着、眷念和回归,着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举,但我们坚信,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努力。科技伦理的定位是依据我们这个团队的历史传统、东南大学的学科生态,以及对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前沿而做出的判断和谋划。东南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就是“科学伦理学”,当年我本人就在这个方向下学习和研究;而东南大学以科学技术为主体、文管艺医综合发展的学科生态,也使我们这些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再次认识到,选择科技伦理为学科生长点是明智之举。如果说道德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定位与我们的学科传统有关,那么,重大应用的定位就是基于对伦理学的现实本性以及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愿望和抱负而做出的选择。定位“重大应用”而不是一般的“应用伦理学”,昭明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是试图在伦理学应用的某些重大方面和重大领域进行我们的努力。

基于以上定位,在“985工程”建设中,我们决定进行系列研究并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严肃而审慎地推出以“东大伦理”为标识的学术成果。“东大伦理”取名于两种考虑:这些系列成果的作者主要是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的成员,有的系列也包括东南大学培养的伦理学博士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并努力使这些成果具有某种特色,以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东大伦理”由五个系列构成:道德哲学研究系列;科技伦理研究系列;重大应用研究系列;与以上三个结构相关的译著系列;还有以丛刊形式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创刊的《伦理研究》专辑系列,该丛刊同样围绕三大定位组稿和出版。

“道德哲学系列”的基本结构是“两史一论”。即道德哲学基本理论;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不仅在概念上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将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相区分。这些区分某种意义上回归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但它更深刻地与中国道德哲学传统相契合。在这个被宣布“哲学终结”的时代,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学研究反倒是必须而稀缺的,虽然那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气象”在中国几乎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今天的学术已经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气魄。中国道德哲学史、外国道德哲学史研究的理念基础,是将道德哲学史当作“哲学的历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学“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它致力探索和发现中外道德哲学传统中那些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精神内涵,并在哲学的层面进行中外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专门史与通史,将是道德哲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纬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其灵魂与方法。

“科技伦理系列”的学术风格与“道德哲学系列”相接并一致,它同样包括两个研究结构。第一个研究结构是科技道德哲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科技伦理学,而是从哲学的层面、用哲学的方法进行科技伦理的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故名之“科技道德哲学”而不是“科技伦理学”;第二个研究结构是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如基因伦理研究、网络伦理研究、生命伦理研究等。第一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理论建构,第二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问题探讨,由此形成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的互补与互动。

“重大应用系列”以目前我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为起步,以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为重点。目前我们正组织四个方面的大调查,即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大调查、道德生活大调查、伦理—道德素质大调查、伦理—道德发展状况及其趋向大调查。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努力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推进和理论创新,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对策思路。这就是我们对“重大应用”的诠释和理解,今后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并贡献出团队和个人的研究成果。

“译著系列”、《伦理研究》丛刊,将围绕以上三个结构展开。我们试图进行的努力是:这两个系列将以学术交流,包括团队成员对国外著名大学、著名学术机构、著名学者的访问,以及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基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和主线,由此凝聚自己的资源和努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只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任务的提出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具备。也许,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难以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尤其是我本人和我们这支团队的学术资质方面的条件还远没有具备。我们期图通过漫漫求索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以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为三元色的“东大伦理”的学术标识。这个计划所展示的,与其说是某些学术成果,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为中国伦理学事业贡献自己努力的抱负和愿望。我们无法预测结果,因为哲人罗素早就告诫,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预料的;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唯一可以昭告和承诺的是:

我们正在努力!

我们将永远努力!

樊浩

谨识于东南大学“舌在谷”

2006年9月8日

杜威新个人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 孟维巍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449次
ISBN:978-7-5227-0446-3
简介:

本书力图突破传统研究对新个人主义的理解范式,将杜威的思想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以新个人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为出发点,以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为核心,力求把伦理、个人与社会三者结合起来,突出了杜威伦理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进路。同时,本书还着重探讨了新旧个人主义两者的区别、新个人主义思想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并从现实的维度对新个人主义进行较客观的理论评价。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作者: 樊浩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425次
ISBN:978-7-5227-0273-5
简介: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人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

以道德哲学为第一建设方向的定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伦理学在一级学科上属于哲学,其研究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充分的哲学基础和足够的哲学含量;当今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必须在道德哲学的层面探讨和解决。道德哲学研究立志并致力于道德哲学的一些重大乃至尖端性的理论课题的探讨。在这个被称为“后哲学”的时代,伦理学研究中这种对哲学的执着、眷念和回归,着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举,但我们坚信,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努力。科技伦理的定位是依据我们这个团队的历史传统、东南大学的学科生态,以及对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前沿而做出的判断和谋划。东南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就是“科学伦理学”,当年我本人就在这个方向下学习和研究;而东南大学以科学技术为主体、文管艺医综合发展的学科生态,也使我们这些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再次认识到,选择科技伦理为学科生长点是明智之举。如果说道德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定位与我们的学科传统有关,那么,重大应用的定位就是基于对伦理学的现实本性以及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做出贡献的愿望和抱负而做出的选择。定位“重大应用”而不是一般的“应用伦理学”,昭明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是试图在伦理学应用的某些重大方面和重大领域进行我们的努力。

基于以上定位,在“985工程”建设中,我们决定进行系列研究并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严肃而审慎地推出以“东大伦理”为标识的学术成果。“东大伦理”取名于两种考虑:这些系列成果的作者主要是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的成员,有的系列也包括东南大学培养的伦理学博士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并努力使这些成果具有某种特色,以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东大伦理”由五个系列构成:道德哲学研究系列;科技伦理研究系列;重大应用研究系列;与以上三个结构相关的译著系列;还有以丛刊形式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创刊的《伦理研究》专辑系列,该丛刊同样围绕三大定位组稿和出版。

“道德哲学系列”的基本结构是“两史一论”。即道德哲学基本理论;中国道德哲学;外国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不仅在概念上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将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相区分。这些区分某种意义上回归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但它更深刻地与中国道德哲学传统相契合。在这个被宣布“哲学终结”的时代,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学研究反倒是必须而稀缺的,虽然那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气象”在中国几乎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今天的学术已经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气魄。中国道德哲学史、外国道德哲学史研究的理念基础,是将道德哲学史当作“哲学的历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学“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它致力探索和发现中外道德哲学传统中那些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精神内涵,并在哲学的层面进行中外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专门史与通史,将是道德哲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纬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其灵魂与方法。

“科技伦理系列”的学术风格与“道德哲学系列”相接并一致,它同样包括两个研究结构。第一个研究结构是科技道德哲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科技伦理学,而是从哲学的层面、用哲学的方法进行科技伦理的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故名之“科技道德哲学”而不是“科技伦理学”;第二个研究结构是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如基因伦理研究、网络伦理研究、生命伦理研究等。第一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理论建构,第二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问题探讨,由此形成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的互补与互动。

“重大应用系列”以目前我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为起步,以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为重点。目前我们正组织四个方面的大调查,即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大调查、道德生活大调查、伦理—道德素质大调查、伦理—道德发展状况及其趋向大调查。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努力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推进和理论创新,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对策思路。这就是我们对“重大应用”的诠释和理解,今后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并贡献出团队和个人的研究成果。

“译著系列”、《伦理研究》丛刊,将围绕以上三个结构展开。我们试图进行的努力是:这两个系列将以学术交流,包括团队成员对国外著名大学、著名学术机构、著名学者的访问,以及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基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和主线,由此凝聚自己的资源和努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只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任务的提出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具备。也许,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难以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尤其是我本人和我们这支团队的学术资质方面的条件还远没有具备。我们期图通过漫漫求索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以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为三元色的“东大伦理”的学术标识。这个计划所展示的,与其说是某些学术成果,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为中国伦理学事业贡献自己努力的抱负和愿望。我们无法预测结果,因为哲人罗素早就告诫,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预料的;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唯一可以昭告和承诺的是:

我们正在努力!

我们将永远努力!

樊浩

谨识于东南大学“舌在谷”

2006年9月8日

政治伦理讲义

作者: 张宜海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212次
ISBN:978-7-5227-0129-5
简介:

本书包括五章,前章主要阐述道德与身份之间的关系——道德与身份紧密关联,一旦缺失身份支撑,道德就会变得看似清楚,实际上模糊,就难以走向实践层面和日常生活,这部分包括中国人身份的演变、公民概念的三个层次、如何培养公民、与身份相应的道德等内容;第二章主要回答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这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道德从理论走向实践必然要回答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从理论上得到有说服力的论证,这部分包括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道德的一般理由等内容;第三章研究政治伦理价值的公民认同问题,主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探讨公民认同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认同的方法和路径,包括公民认同涉及的基本概念、公民认同的意义、整体认同及个体认同、行为认同及个体认同的实践动力等内容;第四章主要探讨古希腊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包括《伊利亚特》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立法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智者的政治伦理思想、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苏格拉底的政治伦理思想、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等;第五章研究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公民德性,包括公民德性相关概念、公民道德德性、公民理智德性、公民实践德性等内容;尾声部分前瞻性探讨中国政治伦理发展的未来方向。

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作者: 叶树勋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067次
ISBN:978-7-5203-9975-3
简介:

“德”的重造与“道”的升华是道家哲学突破的两个基本维度。理解道家哲学时一般聚焦于“道”,“德”的维度还有待进一步关注。本书是对先秦道家“德”观念的系统论述,通过考察其演变历程及深层构造,呈现它在道家哲学中的意义和角色。从中可以看到,殷周以降作为政治—宗教观念的“德”,在老子的改造之下以新的姿态进入道家思想,通过庄子和黄老学派的不同向度的发展,它的义涵越发丰富多样;“德”在道家思想整体上存在一个底层构造,道与物、道与人、己与他、王与民这四组关系是“德”的基底,它在这些关系中均处于枢纽和关键的位置,以四组关系为基础,道家贡献出世界观、心性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几个方面的学说。“德”的开展本质上是道家哲学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道家哲学的意蕴和性格。在方法上本书尝试对观念史研究作新的探索,同时注重语文分析在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