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心灵观念史中的唯物主义研究

作者: 柯文涌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308次
ISBN:978-7-5227-0319-0
简介:

本书基于心灵观念史视角研究分析性心灵哲学中的当代唯物主义发展,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性心灵哲学的当代发展何以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历时性问题关联于心灵观念史视角下的启蒙理性与理性启蒙;二是当代分析性心灵哲学中关于物质和心灵概念的分析限度,这一共时性问题推究关联物质和意识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即随附、构成和实现等,由此诊断它们所能企及的心灵自然化的限度。

当代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状况研究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236次
ISBN:978-7-5227-0436-4
简介:

社会的急剧变迁完整地投射于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和心理发展过程中,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情感,出现诸如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空心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冷漠、迷茫与犹豫”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的样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们国家未来的样子,大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本书基于全国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调查,从教育管理、社会工作、家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目前所存在的“真问题”开出药方,让社会情感之光照亮每一名大学生。

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

作者: 李涛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5517次
ISBN:978-7-5227-0445-6
简介:

本书在阐述文化差异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从文化软实力、政治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意义、经济意义、文化交流与传播意义等角度阐述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和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本书从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与其国内截然不同的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留学生管理四大层面的文化差异入手,结合个案分析、田野调查笔记和深度访谈,对留学生面临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相应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消解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心理学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现象学批判

作者: 高申春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370次
ISBN:978-7-5203-9069-9
简介:

本书所搜集的文章整体上呈现了相关主题间的必然关联,同时预示着其中蕴涵的新的思想主题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些主题大致包括心理学、现象学和形而上学。这些主题及其整体须在相互关联中系统把握: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现象学;这个工作同时有助于推进对心理学和现象学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关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向,消解关于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的传统理解,论证关于它的metapsychics(心理学之后)的思考路线。

学习自由的技术批判与重构

作者: 徐乐乐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3710次
ISBN:978-7-5203-9635-6
简介:

本书在权利、认知、道德和审美四个方面批判了信息技术对学习自由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来保障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以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

微时代技术与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

作者: 徐琳琳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321次
ISBN:978-7-5203-9496-3
简介:

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传播手段为代表的“微时代”,带给人们的改变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并且正以其独特方式重新定义当下社会生活。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交际模式、精神世界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青少年在享受“微时代”带来的网络自由的同时,“网瘾”问题也进一步严重,情绪泡沫、诚信危机、审美颠覆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现在网吧作为青少年主要上网场所的功能已经在弱化,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少年上网首选。这个群体在大部分网络手段上的使用率都最高,这意味着广大青少年群体正进入一种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化生存状态。随着“微时代”网络传播新工具不断出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也相应地表现出新的形态,这使得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进一步下降,甚至导致认知能力退化和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的出现。青少年作为网民的主体,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对网络文化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最可能受到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对“微时代”传播技术引发的青少年虚拟自我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对于促进转型时期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康心灵的建设,进而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微时代”技术带来的虚拟自我问题的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当前这方面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注重概念分析和移植心理学人格理论的成果较多,而能切实解决认识论、价值观、伦理学深层次问题的成果较少。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以“微时代”网络传播技术引发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问题作为突破口,结合我国社会现实状况剖析“微时代”的技术和文化特征,揭示其对虚拟自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危机问题,进而探讨青少年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环境和完善途径,这种理论探索是值得鼓励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书中运用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来思考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是别开生面的。唐·伊德聚焦于生活世界,提出了人—技术—世界的四种关系,而手机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人工物,也遵循技术中介作用的一般规律。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恰好同这四种关系紧密相连,“具身关系”导致青少年自主性的非理性扩张,“解释关系”导致青少年被隐蔽地操控,“它异关系”促逼着青少年成为技术对象物,“背景关系”导致青少年丧失批判能力。这种新的视角很有启发意义。

总的看来,这本书探讨“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影响,寻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开辟了对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的新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这方面问题的更多关注,促进更多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使青少年在“微时代”能够保持身心健康,顺利成长,以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王前

2019年12月20日

新本土心理学(下册)

作者: 葛鲁嘉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355次
ISBN:978-7-5203-9023-1
简介:

本书从文化基础分析了西方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从文化转向探讨了心理学当代的重大进步,从文化框架考察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革;摄取了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探索了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突破,论证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内容、主题、演变、建构、创新;涉及中国本土心理学创新发展所立足的哲学思想基础、所吸纳的主要学科资源、所具有的心性心理内涵、所进行的原始创新建构。本书从多个层面和侧面,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想的支撑、学术研究的启示和理论建构的推进。

新本土心理学(上册)

作者: 葛鲁嘉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4332次
ISBN:978-7-5203-9023-1
简介:

本书从文化基础分析了西方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从文化转向探讨了心理学当代的重大进步,从文化框架考察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革;摄取了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资源,探索了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的突破,论证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内容、主题、演变、建构、创新;涉及中国本土心理学创新发展所立足的哲学思想基础、所吸纳的主要学科资源、所具有的心性心理内涵、所进行的原始创新建构。本书从多个层面和侧面,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想的支撑、学术研究的启示和理论建构的推进。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