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传承

作者:张红霞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涵上说,它具有天人合一的根本指向、伦理道德的主体地位、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境界提升的人生追求等特点;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贵公贱私的牺牲精神、尚中贵和的思维模式等基本精神。当前,应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变迁与文化建设

作者:钱振华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的世界,是寓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客观社会化过程,文化的本质也恰恰体现于该实践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从发展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正是文化的生产力功能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呈现跃进的阶梯。为此,世界各国皆重视文化力建设,并适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相应特色和内升力的文化强国战略,已发挥出相当的文化力。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策略及其实践路径

作者:李晓光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为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性、推进当前中国社会总体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实有必要。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养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具体路径。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

作者:于国辉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国际比较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深化国有企业的研究,进而增强国有企业的制度自信。西方20世纪后期的私有化在短期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失败的,严重伤害了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生产效率已经大幅提升。不仅如此,中国国有企业能够显著增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者,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区域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张满银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区域规划是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规划的初心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特定区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区域规划实施先后经历了沿海向内地区域倾斜发展、沿海区域率先突破、“四大板块”战略区域全面实施和国内外区域全面开放合作的4大阶段,虽然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亟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多层次的区域规划体系理论,亟须耦合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亟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实施成效评估。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

作者:左鹏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所涵盖的内容比共同富裕更加宽广,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努力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共享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最终目标和精神力量源泉。

网络空间面临的多重挑战及西方网络治理经验探讨

作者:安静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革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愈加紧密,当前,网络空间面临网络攻击增多、网络事件多发、网络犯罪率上升、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网络军备竞赛升级等多重挑战,在此形势之下,有必要重新认识网络安全的特性。当下,网络的整体特性、动态特性、开放特性、相对特性、共同特性对网络安全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网络治理起步较早,已形成内容丰富、措施得当的体系,近些年呈现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转变网络安全的防御观念、提升网络安全的防范效果以及积极引领国际网络规则等特点,这些网络治理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李紫娟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简介:

摘要:众所周知,“意识形态”(ideologi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但这一概念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表述和内涵却经历了阶段性的演变。20世纪初,“意识形态”概念被译介引入中国,但这一概念最初进入中文语境并非直接使用中文“意识形态”一词,而主要是以“观念(形态)”的术语来指称,并被普遍理解为“社会意识形式”(Bewuβtseinformen)。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概念则更多地使用“思想体系”“思想”等具有“苏式”特点的术语来表述,且被单一地理解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一套思想理论学说。改革开放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表述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普遍直接使用中文“意识形态”一词,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

上一页 45678 9 10111213下一页  第 /105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