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简介:
本书立足于文化多样化背景,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论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问題。其主要内容包括:(1)文化多样化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相关理论。简介了文化多样化背景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基本内涵;阐述了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新特点和所受双重影响。(2)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志愿者、受助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三个维度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3)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4)文化多样化背素下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经验与启示。概述了四大洲部分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状况,总结了其育人经验和启示。(5)文化多样化背素下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的对策。具体包括加强国家层面相关法律建设,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提高其育人实效;加强动员、招幕、培训、激励机制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和社会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育人持续发展。
当代青年信仰教育研究
简介:
人因信仰的追求而活出意义、活出价值,人因信仰的失落而存在迷茫、存在困惑。当前信仰作为人内在需求和外在影响的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生价值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对于青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处于成长关键期、人格塑造期、道德发展期、理想培养期的青年,在信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尤为突出。本书试图结合当前社会信仰领域出现的主要现实问题,梳理青年信仰和信仰教育的基础理论,科学界定信仰的基本内涵,探寻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从现代性场域、社会性变迁和主体性生成等角度全面分析青年信仰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剖析青年信仰总体复杂性特征,以建构“共识信仰”作为青年信仰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从认知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究青年信仰教育的有效方式,优化青年信仰教育机制,促进青年信仰教育的新发展。
青年与社会发展:来自北京的调查
简介:
主 编 张 翼 熊 卓副主编 郭文杰 毛晓刚 张立龙编 委(以姓名拼音为序)陈昶屹 杜 跃 戈艳霞 李 超 李 健李雪红 刘炳全 史 毅 申 雪 孙力强王洪涛 王 晶 王 赢 伍亦雯 袁 慧张庆武 张云亮 郑 雄长期以来,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率很低,只是最近几年才有了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的轨迹可以看出,其增量的主要来源,在于人口迁入而引发的机械增长。所以,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才逐年上升。比如说,其在2006年为25.20%,在2007年为27.61%,在2008年为30.55%,在2009年为33.02%,在2010年攀升到35.92%,在2011年为36.77%,在2014年达到38.05%。最近两年,由于流动人口的增量下滑,其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才回落到2016年年底的37.16%。按照北京市的规划,在2020年要将常住人口总数控制在2300万人之内,在2017年将常住人口总数控制在2200万人之内。2016年年底,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2015年增加2.4万人,增长0.1%,增量比上年减少16.5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
行动与担当:和谐社会治理中的青年自组织
简介:
本书基于对重庆市七所高校青年自组织现实状况的实证研究,考察了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行动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途径;结合自组织的内部特质,研析了青年自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网络舆情、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究了青年自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其他社会治理主客体的关系。从改善青年自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以及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为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合理有效方式和合理渠道,引导新媒体环境下青年自组织在社会维稳、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组织正能量,使之成为一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