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库
当前位置: 首页> 观点列表 >观点详情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8-01-08
来源: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总结。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自然论,都体现了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由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其根本指向就是要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理念已经从思想萌芽、社会共识发展到实践探索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中国已经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又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资源短缺趋紧的局面,需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这些时代要求,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弘扬节约资源的思想,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更加幸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要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开发自然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首先,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人类欲望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矛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问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思想加以解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在对自然资源有限性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是追求绿色 GDP 的增长,反对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价值取向和归宿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必然会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其次,整体的生态文明观。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整体发展观。工业文明的发展撕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给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创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奉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人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仅存在着能量的相互交换,而且也是“生命共同体”,这种思想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最后,严密的生态法治观。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大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有关,与生态相关的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制定更为严格的制度,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们的青山绿水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观研究”(项目编号:16BDJ043)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阶段性成果

 

相关词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