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文化
图书简介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传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世代相继的结果。它们都渊源于过去,却汇注于现代,并影响着未来。今天我们在搞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依然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曾有过辉煌灿烂的过去,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今天仍放射出夺目的光辉,仍在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但有些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形态却起着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能为现代化建设发挥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追本溯源往往都与历史上传统的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以往的城市文化中总可找到它们的阴影。我们通过对传统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传统的城市文化能有一个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端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发扬其中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抛弃陈旧肮脏而有害的东西,从而有益于移风易俗,有益于建立和发展科学而又文明的生活。从而使我们当今的现代城市文化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促进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茁壮成长。
城市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当人们有了剩余产品以后,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业活动以后,人们为了防御和保护的目的而兴建了城市。所以城市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然会出现各种文化现象,所以自从城市出现以后,便自然造成一种新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也就产生了。只是早期的城市比较简陋,城市文化也就比较简单;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文化也日渐丰富,以至于人类的主要文化无不产生于城市。所以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称:“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
城市的产生是对其周围广阔的乡村而言,所谓的城市文化也正是相对于周围乡村文化而言,它们之间并不对立,相互关系十分密切,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决然分隔对立。只是城市有其特殊的集聚效应,通过大量的城乡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人类的知识、技能、经验、思想等不断汇集、聚积于城市,并得到加工、整理、提高,从而形成城市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城市文化实际上源自于乡村,但又高出于乡村;原先的一些乡村文化经过城市的凝聚、整合、加工、改造和提高,逐步形成为城市文化后,它往往又会辐射于四周乡村,从而形成为某一地区的中心文化。
马克思曾说:
如果城市工人比农村工人发展,这只是由于他的劳动方式使他生活在社会之中,而土地耕种者的劳动方式使他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城市的产生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与乡村有着本质差别的人工自然生活环境的人群聚落形态。城市中人工自然生活环境居多,诸如街道、地下管道、花园、体育场、建筑物等公共设施和场所,都是人工建筑的,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智力系统的人工自然生活环境。城市使人们主要生活在社会的人工自然生活环境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单纯的大自然中。
人在创造城市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文化。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城市既然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就离不开人;而文化则是相对于自然原生事物而言的,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一切,凡有人活动的地方便有文化;城市文化则是人类聚居于城市特殊环境之中所创造的一切。只有立足于文化,着眼于文化,对城市进行“文化的”研究,从文化角度观察城市,才能更系统、完整、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城市。所以城市文化包括了城市生活中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可以包罗万象,我们主要是抓住城市文化中的一些最突出的方面来探讨。我们先从物质文化的衣、食、住、行方面说起,然后涉及组合城市的市场文化与外来文化,再透过精神文化方面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娱乐活动等方面文化的论述,最后还对城市文化中经常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的江湖文化作了适当的披露和研究。
城市文化最能反映城市特点,其文化内容中有的在农村往往也有,甚至更普遍,但远不及在城市中集中、突出、典型。城市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中心;
2.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集中,来源比较分散,成分相对更复杂;
3.城市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其社会化程度比乡村高得多;
4.城市开放性强;人、财、物流动大;其信息传递系统发达,所以其社会变迁速度也就比乡村快;
5.城市人际关系比较疏远,比乡村复杂得多。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分工复杂,人与人的交往也比农村频繁得多。农村那种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变成了城市中以职业、行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发展和聚居形式等方面的一次飞跃。城市有较为优越的居住环境、社会生态和生活条件,这些优越条件能使城市更为有利地形成较完善、比乡村进步得多的城市文化。从而城市生活更优越,城市文化更先进,但城市文化生活并不完善,仍需不断与乡村文化沟通交流,从中汲取养分来充实城市文化的发展。
由于城市中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居民以商贾市民居多,所以在城市文化中市井文化、市民文化所占比例也就比较突出,于是有人往往把市井文化或市民文化与城市文化等同起来。实际这是一个误区。市井文化只是城市中较为普遍的俗文化;除了广大的商贾市民外,城市中还生活着大批的文人学士,在他们生活中又形成有士文化;在官僚集团中又有官文化;在都城里还有更高雅的宫廷文化。这些诸多文化形成城市文化的多层次,使城市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市井文化只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它涵盖不了城市文化的全部。
“市井”是什么?一般都认为:它是相对于乡村而言,一个依托城镇中的市场而存在的热闹地方。但是,再深入思索,发现除了市场,它好像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它的意义好像远远超越于市场。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市井”就是指城市中的市场。市井是城市里的一个集中管理工商业的特殊区域,它的基本职能是货物交易,而它的基本居民是“工商货殖之民”。这种在城市里专门划出市井区的做法,是早期城市管理的重要制度即“坊市制”,在唐代得以比较成熟。
“坊市制”是商、民分隔的城市管理制度。坊为民居,市为市场,居民在坊中生息,贸易在市中进行,政府专设市场管理市场。到宋代以后,整个城市“坊市合一”。因此“市井”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衍变成城市中平民贸易区。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一些繁华的城市外,因交通便利,便于贸易,买卖范围扩大,逐渐由定期集市发展为市镇,由非官方市场集镇慢慢纳入官市系统。到宋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普遍兴起农村民间集市,叫“草市”,有的逐步发展成“镇市”。
中国的市井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井”是城市(镇)平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生的空间。但它们的经济意义和商业化的程度远不及欧洲城市发展成为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自由领土。在中国的城市和城镇,长期以来,它们的经济意义一直没有超越军事和政治意义。因“市井”只是增加了城市功能,而没有改变中国“郡县城市”的特点,因为所有的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有的还是军事重镇,宫殿和衙署始终占据城市空间的中心。
再从城市中“商民”转变为“市民”的角度来看看市井的变化。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市井一般只指商人活动的地方。到宋代,市场发生一个关键性变化,即商业不仅仅局限于货物交易,市场上还出现了纯粹为消费服务的新行业,如勾栏、瓦子、妓院,而且还有大批“游手浮浪”的小工小贩及闲人依托市场而形成。在这之前,“商民”只是一种在籍市民,一种经政府登记、获取经商资格的市人,而这时有大批无籍的“市民”已经形成。
宋代首都汴京,已经有六千四百多家大中型商业主,另有八九千家小商小贩,构成汴京坊廓主户;而坊廓客户为数更多。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依托市井作为生存基础的社会阶层,至于有无资产、资本、货物已经不是主要因素。只要市井存在,他们能够通过卖货、卖力、卖艺、卖色、卖智、卖乖、卖巧甚至卖势、卖恶、卖命而生存下去,这就是真正具有独立文化意义上的“市民”阶层。从此作为一个社会概念的“市井”也就形成了。
城市中由于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文化水准的不同,便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基本上有雅、俗之分,基本上可分官文化、士文化、野文化、匪文化等。雅文化一般是指官文化;而士文化近似于雅文化,但士文化并不尽雅。俗文化一般是指市民文化,百姓文化;一般来说,野文化优劣参半,而匪文化则完全属于社会负面文化。一般来说,俗文化与野文化都出自平民百姓,扎根于社会基层,它们虽不入士人之眼,不登大雅之堂,它们是野草山花,更加贴近平民百姓。如古代的诗经、楚辞和今天的流行音乐等都来自民间,它们比汉赋、唐诗和现代高雅音乐显得粗犷、生硬、泼辣,又带着某些粗俗的野味。但它们植根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生机勃勃,天天向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严格来说,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从根本上说,都起源于民间,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所以说俗文化是士文化和雅文化的母体,士文化和雅文化是吸取了俗文化的乳汁长大的,它们源于俗文化、萌生于俗文化,是由俗文化发展而来。一种文化要在文化史上留下印迹,必定要经历从通俗到高雅,从原生态到定型、精致化的过程。中国俗文化的雅化过程,往往是由俗文化向士文化转化,士文化向官文化转化。而士文化则文质彬彬,官文化则堂而皇之。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文化经过一系列环节的升华,一变而成为严肃的、高雅的文化形式,这便是从俗到雅的过程。一旦发展成为宫廷文化,便开始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脱离人民,脱离生活,变成毫无时代气息的僵尸,逐渐衰微甚至为人民所抛弃。雅文化只有为人民所接受,才能有生命力。
当前我们实行开放政策,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其转化为现代文化,具有较少保守性;更要防止把已有的传统文化思想绝对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引进和吸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国应大量吸收外来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而外来文化必须适应、融合到中国文化中,才能不被排斥,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批判地加以改造和创新。在创造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吸取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共同经验,把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但这种攀登绝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一笔抹杀我们的民族传统,抛弃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样就失去了发展的根。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过,
任何一件事情,非追溯其以往不能明白其现在。
历史与现实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历史是逝去了的过去,现实是由历史发展的结果,今天的现实对后人来说又是历史。传统渊源于过去,汇注于现在,又奔流于未来。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又必须以现代化为目的。我们应立足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批判地继承、改造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于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来建设现代城市文化。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日本城市与城市文化
作者:江波 史晓婷
图书 日本城市与城市文化
-
2
图书 西安店名与城市文化研究
作者:宋颖桃
图书 西安店名与城市文化研究
-
3
图书 元代北京城市文化研究
作者:傅秋爽
图书 元代北京城市文化研究
-
4
图书 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战略
作者:安宇 沈山
图书 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战略
-
5
图书 “创意聚合”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机制研究
作者:李丹舟
图书 “创意聚合”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机制研究
-
6
图书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
作者:蒋述卓 王斌 张康庄 黄莺
图书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城市文学的文化审视
-
7
图书 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图书 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8
图书 以文化人,以人化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刘观伟
图书 以文化人,以人化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
9
图书 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作者:马福贞
图书 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
10
图书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评估
作者:陈刚
图书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评估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