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系统,其改革发展是一项持续不断的事业。本书从全方位育人环境的视角审视高校实践教育体系及其改革,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更关注被长期忽视的课外、校外育人部分。本书对高校实践教育的理论、实然和应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寻其性质及运行机理,构建了“实践教育×”模式,以期促进实践教育理念的落地。
彭安臣,江西吉安人,管理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参编著作3部,在《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军事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军队重大教育政策文件论证起草,提交咨询报告40余份。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院校研究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优秀工程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王正明,湖南长沙人,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数据分析、图像处理、试验评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持出版《导弹试验的设计与评估》《SAR图像提高分辨率技术》、Measurement Data Modeling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等专著7部,在《中国科学》、IEEE Trans、《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76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中文文献
(明)王阳明:《传习录》,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澳]索姆·奈杜:《技术、教育和设计:人工科学》,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2016年第2期。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美]R.J.斯滕伯格:《成功智力》,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蒋小平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侯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戴维·拉伯雷:《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周勇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3期。
[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侯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乔佳义编译,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闽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周叶谦、冯世则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武夷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美]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王建新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美]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美]亨利·J.艾林:《创新型大学:改变高等教育的基因》,陈劲、盛伟忠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罗康、张阅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美]雷纳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吕林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李·S.舒尔曼、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索斯基:《罗索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上)》,黄坤锦译评,《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年第5期。
[美]斯腾伯格:《成功智力》,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斯滕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俞晓琳、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特伦齐尼:《重新思考学生的有效学习体验:一个工作框架》,赵炬明译,《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6期。
[美]托马斯·贝利等:《工作实践出真知:业本学习与教育改革》,许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美]约瑟夫·E.奥恩(Joseph E.Aoun):《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李海燕、王秦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美]珍妮特·沃斯、[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修订版),顾瑞荣等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日]野中郁次郎、[日]绀野登:《创造知识的方法论》,马奈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版。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英]阿肖克·贾夏帕拉:《知识管理——一种集成方法》,安小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瓦莱丽·汉农等:《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刘海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最新修订)》,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巴登尼玛、李松林、刘冲:《人类生命智慧提升过程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原点》,《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白逸仙、柳长安、艾欣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鲍威:《跨越学术与实践的鸿沟:中国本科教育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探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年第3期。
鲍威、黄月、刘乃嘉:《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5期。
鲍威、张晓玥:《中国高校学生学业参与的多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6期。
本书编委会:《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6版。
蔡瑜琢:《瑞典、芬兰和丹麦的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曹培杰、尚俊杰:《未来大学的新图景——“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变革路径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年第5期。
曹旭华、南仲信:《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学期教学模式研究》,《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曹勇安、任志新:《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与评价》,《职教论坛》2020年第12期。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查有梁:《论教育模式建构》,《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陈·巴特尔:《牛津大学的陶冶特色》,《考试研究》2012年第4期。
陈步云:《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陈金江、许晓东:《2007年全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纪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陈晶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继续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5期。
陈琳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综述》,《北方经贸》2014年第6期。
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3年第24期。
陈娜、牛联、吴昭等:《2011地平线报告:未来五年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上海教育》2011年第Z2期。
陈清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职教论坛》2006年第4期。
陈晓云、叶先宝:《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4期。
陈兴明、郑政捷、陈孟威:《新中国70年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嬗变》,《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陈永灿、邓俊辉、张佐:《温故而知新践行以育人——清华大学实践教育浅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l期。
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陈园园、时伟:《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的模式与借鉴》,《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4期。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
程建坤:《论成功智力理论观照下的学生评价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第4期。
储春艳:《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概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崔军:《课程设计视角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现状——基于我国6所大学的案例分析》,《高等理科教育》2015年第1期。
崔军、汪霞、张晓宁:《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江苏高教》2014年第2期。
逮长春:《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探析——以亚琛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电气工程专业为例》,《职教通讯》2012年第19期。
戴志浩:《CBE教学模式和项目课程的开发》,《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5期。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丁德成、张伟、师梅梅:《现代脑科学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S2期。
董旭梅、陈怡:《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本科课程体系评介》,《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离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高秋香:《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培养方案述评》,《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0期。
高松:《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评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葛贤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耿健:《“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4期。
宫辉:《高校书院发展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龚怡祖:《论大学培养模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官群、姚茹:《认知神经科学:为教育打开大脑“黑匣子”》,《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第2期。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郭元祥:《论实践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年第12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海晓丽:《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考试周刊》2013年第58期。
韩维仙、陈世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动因和特点》,《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3期。
韩云鹏:《高校学生干部低分现象的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2期。
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何东昌:《重视对培养人的根本途径的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4期。
何东昌:《重视对培养人的根本途径的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4期。
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何良仆:《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重庆与世界》2017第12期。
何万宁:《试析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高教探索》2002年第4期。
何毅、刘海峰:《现代大学书院兴起的意义与挑战——基于本科教育组织模式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6期。
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9期。
胡海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育新路径》,《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年第12期。
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Z2期。
胡娟、祝贺、秦冠英:《本科教育到底需要多长学习时间——本科生学分学习量的国际比较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6年第1期。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
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黄小平、刘郎:《从高教发展史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第7期。
黄亚妮:《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国外职业教育》2004年第25期。
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高教探索》2005年第4期。
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姜嘉乐:《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姜文闵:《哈佛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蒋里:《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未来学生该如何抉择,未来教育该何去何从——斯坦福大学的未来教育探索》,《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6日第5版。
金顶兵:《中美两所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比较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金丽、周国宝:《多种智力论与素质教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金则霜:《西方智力研究的发展与整合》,《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第21期。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靖国平:《论智慧的涵义及其特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瞿福平:《通往成功:MIT工学院本科实践机会计划》,《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兰军瑞:《德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及趋势》,《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李建求:《德国FH: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京文:《知识经济与决策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联明:《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
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李薇:《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战略演变——以迈阿密戴德学院为例》,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李伟:《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李晓荣:《心理拓展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李元元:《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5期。
李振东:《关于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李政、徐国庆:《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江苏高教》2016年第4期。
李志义、姜文凤、朱泓:《树立实践教育理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1期。
李作学:《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厉敏萍、戴春芳:《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教育探索》2008年第11期。
粱俊:《发达国家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林崇德、白学军、李庆安:《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林一:《走进世界一流大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林玉芬:《试论成功智力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刘宝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国荣:《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
刘海涛:《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及学分设置的实践与思考》,《高教探索》2018年第2期。
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
刘慧:《国外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5期。
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刘世峰:《浅谈我国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教育研究》1987年第7期。
刘世宏、顾海根:《大卫·帕金斯“真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7期。
刘贤红:《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及其借鉴》,《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2期。
刘小英:《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及教育启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16第3期。
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职教论坛》2015年第11期。
刘钰、张会平:《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清华大学文科教学为案例》,《教育探索》2006年第11期。
刘志宏、魏华忠:《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6期。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期。
龙飞:《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对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启示》,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卢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卢晓东:《论学习量》,《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6期。
陆根书、陈晨、刘萍等:《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7年第6期。
陆岩:《说说美国大学的学习考核与学业评价》,http://www. hhgjjy.com/13953.html。
逯长春:《德国亚琛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方式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0期。
路迪:《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2期。
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
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5期。
马陆亭:《大众化本科教育的有效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5期。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孟庆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创设》。《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2期。
莫惠林、杨近、娄斌超等:《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慕尼黑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信息技术本科课程计划,http://www.ei.tum.de/FSB/archiv/fuehrer/。
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7期。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潘懋元、刘海峰:《高教历史与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彭安臣、范玉芳、卢绍华:《试论强军目标下的军队综合大学课程变革——基于MIT、TUM的比较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年第4期。
彭安臣、雷勇军、曾洁:《从人文思维到工程思维:院校研究的思维方式转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彭安臣、王正明:《哈佛大学道德实践教育模式分析》,《高教论坛》2021年第3期。
彭安臣、王正明、李志峰:《高校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再审视》,《教育科学探索》2022年第2期。
彭安臣、赵显通、曾洁:《新时代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基于质量标准的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文集》,2019年。
皮连生:《智力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钱珊:《美国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研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任平:《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现状调查》,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任秋霏:《简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方法》,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尚俊杰、裴蕾丝、吴善超:《学习科学的历史溯源、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尚俊杰、庄绍勇、陈高伟:《学习科学: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1期。
邵爱杰、新龙:《德国高职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职教论坛》2005年第29期。
沈沛汝、李仰军:《中外工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现状的比较》,《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2期。
师范教育学会:《教育专业》,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年版。
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高教质量提高》,《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7日第4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施琴芬:《隐性知识主体风险态度的经济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时铭显:《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2期。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孙莱祥、张晓鹏:《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3期。
孙汭睿、丁小浩:《大学生课外参与投入的适度性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
孙智昌:《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唐德海、李枭鹰:《大学课程计量研究初论》,《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6期。
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文集中《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仝月荣、陈江平、李翠超:《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涂又光讲授,雷洪德整理:《教育哲学课堂实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万凤华、孙芸、胡夏闽:《中德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比较研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王朝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及其途径》,《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
王朝云、刘玉龙:《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6期。
王春春:《美国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及启示——以麦克莱斯特学院为例》,《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2期。
王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王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王沛民:《争创一流的MIT办学精神与实践》,《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3期。
王胜军、焦婷婷:《投入多产出少“读书无用论”抬头》,《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16日第1版。
王孙禺、刘继青:《中国工程教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王铁军:《密涅瓦大学:奢侈的教育梦》,《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第20期。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王秀梅、孙萍茹、安连锁:《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王正明、彭安臣:《实践教育:内涵、特征与改革策略》,《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6期。
王作权:《课程体系创新与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9期。
魏所康:《培养模式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温新红、胡德维:《哈佛挑战自己三十年一跃》,《科学时报》2007年3月6日。
文大稷:《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翁史烈、刘少雪:《工程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科学》2005年第1期。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天津大学》,天津大学,2010年。
吴敏、李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标准浅析》,《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年第11期。
吴绍禹、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环节》,《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吴雪萍、蒋新峰:《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窥》,《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
吴亚玲:《论实践教育的特点和作用》,《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1期。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夏建国:《实践概念研究中的三个倾向及实践观的生活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向梅梅、刘明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向祖权、刘志会、袁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5第34期。
谢维和:《实践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修朋月、张宝歌:《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徐波、张曦:《整体就读经历视角下的美国高校学生宿舍教育方案研究——以康奈尔大学生活学习社区为例》,《现代大学教育》2016年第3期。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职教论坛》2008年第20期。
徐和清、胡祖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徐辉、季诚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版,第36页。
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德国研究》2008年第3期。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徐玉珍:《有效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抉择》,《教育研究》1994年第8期。
许伯良、廖晓玲:《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薛亮:《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综述》,《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刊》2005年6月刊。
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理论导刊》2010年第6期。
焉波:《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严雪怡:《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职教论坛》2009年第1期(上)。
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
杨开城:《论教育何以可能》,《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0期。
杨守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效性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四论创新之根在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叔子、吴昌林、张润福:《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杨叔子、张润福:《创新之根在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杨旸、胡珊珊、邢宏根等:《借鉴与反思:学习分析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18年第2期。
叶建柱:《默会知识与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佚名:《国外著名大学简介:慕尼黑工业大学》,《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佚名:《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学习的革命>》,《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1期。
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4期。
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职教论坛》2005年第2X期。
于珊珊、邬德林、张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教学参与性探析》,《教育探索》2014年第4期。
余晓、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版。
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8期。
郁振华:《权威、传统和原创性之间的紧张——波兰尼的观察和解决》,《思想与文化》2001年第1期。
袁夏炜、李娜:《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刍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袁振国:《科学问题与教育学知识增长》,《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曾素林、彭冬萍:《实践教育的三种关系论析》,《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12期。
张楚廷:《关于实践观的种种问题》,《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张华等:《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会杰、张树永:《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2期。
张继东:《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4期。
张继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石油教育》2006年第5期。
张家勇、张家智:《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张来斌:《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方法与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2期。
张丽英:《澳大利亚TAFE探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琳瑜:《促进问题解决学习的CLEs理论研究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张玲:《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与中、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2期。
张淼年:《“‘感—行—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张谦:《牛津大学的学院制特色》,《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
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8期。
张庆守:《实践教育的历史反思与现行改革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张秀梅、郑鹏、潘春玲:《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辑学报》2014年第2期。
张彦通:《英国高等教育“能力教育宣言”与“基于行动的学习”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张玉平、田冰雪:《MIT实践教学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10期。
赵冰梅、赵礼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第5期。
赵彩霞、张佩、刘汶德:《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财会学习》2018年第8期。
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下)——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赵炬明:《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赵炬明:《什么是好的课程设计》,《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赵炬明:《助力学习:学习环境与教育技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赵炬明、高筱卉:《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赵炬明、高筱卉:《论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学科化与专业化》,《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1期。
赵康:《知识分类的教育价值》,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晓霞、王卫东、蒋琦玮等:《新工科视角下土木工程核心能力实践教育体系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赵笑梅:《成功智力理论:内涵、实践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赵义良、徐冶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观念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3期。
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江苏高教》2013年第1期。
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周南照:《中国教育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朱方来、谭属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高教探索》2005年第5期。
朱高峰:《教育思想论札之一(二则):论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朱高峰:《教育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朱高峰:《朱高峰院士文集:制造业与工程教育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朱珂、刘清堂:《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9期。
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朱伟文、李亚东:《MIT“项目中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解析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邹小芳、余家凤:《浅谈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的经验对我国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才智》2017年第16期。
邹晓东等:《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战略、模式与对策》,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外文文献
“4 Things Millionaires Have In Common”,Backed By Research. https://www.bakadesuyo.com/2014/09/millionaires/.
“General Academic and Examination Regulations for Bachelor’s and Master’s Programs(APSO) at the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Winter 2007),http://portal.mytum.de/archiv/kompendium_rechtsangelegenheiten/apso/folder_listing.
“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ummer 2011),http://www.mca.wi.tum.de/sites/www.mca.wi.tum.de/files/broschuere-international_en2.pdf.
“National Leadership Council for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n Promise,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Ulobal Century,2007,AACU.
“Studying at the FH Aachen”,http://www.fh-aachen.de/fileadmin/org/org_poem/
Actin A W.,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Phoenix,The Oryx Press,1993.
Au Yeuny Y. N.,Lai C.,Ho W. F.,et al,“Attitudes towards Industrial Training is the BEng,Course in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at Hong Kong Polytechinc”,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8,Vol.18,No.2.
Barnett R.,Higgs J.,Billett S.,et al.,Practice-Based Education: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SensePublishers,2012.
Boud D.,Brew A.,“Reconceptualising academic work as professional practice: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13,Vol.18,No.3.
Boyer E. L.,Boyer Address,Speech presented at the 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September 30,1988.
C.R.Saulnier,A.Bagiati,J.G.Brisson.“Design-based wilderness education:a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2015,Vol.5,No.1.
Charters W. W.,“Is There a Field of Educational Engineering?”,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1945,Vol.24,No.2.
Charters W. W.,“The Era of the Educational Engineer”,Educational Research Bulletin,1951,Vol.30,No.9.
Claire Budgen,Lucia Gamroth,“An overview of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s”Nurse Education Today,2008,Vol.28.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uncil for Liberal Education & America’s Promi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ttp://www.aacu.org/publications/index.cfm,2007.
DREW G. F.,“2012 Commencement speech”,(Winter 2019),http://www.harvard.edu/president12012-commencement-speech.
Droge D.,Zlotknowski E.,and Ortega Murphy B.,eds.,Voice of Strong Democracy:Concepts and Models for Service Learning is Communication Studies,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1999.
Harvard College,“How large are classes?”,(Winter 2019),https://college.harvard.edu/resources/faq/how-lark-arc-classes,resources/faq/how-large-are-classes.
Harvard University,“Activity-Based Learning”,(Spring2011),http://bokcenter.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1985&pageid=icb.page29716.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 Handbook for Students 2015-2016”,(Winter 2019),http://handbook.fas.harvard.edu/book/applied-mathematics.
Harvard University,“Houses at Harvard College”,(Winter 2019),http://www.fas.harvard.cdulhomc/contcntlhouscs-harvard-college.
Higgs J.,Barnett R.,Billett S.,et al.,“Practice-Based Education”,Practice Education Work & Society,2012.
HiggsJ.,Cherry N.,Macklin R.,&AjjawiR. eds.,Researching practice:A discourse on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 Rotterdam,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10.
Hood A. B.,Riahinejad A. R.,B. White D. B.(1986).“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6,Vol.27.
Hunt S.,8. Rentz A. L.,“Creek-letter social group members’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4.
Hutchings P.,Huber M.T.,Ciccone A.,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considered: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and Impact,John Wiley and Sons Ltd,2011,Appendix C,
J. Higgs,D. Fish,I. Goulter,S. Loftus,J.-A. Reid,& F.,Trede(Eds.),Education for future practice,Rotterdam:Sense,2010.
Jan Herrington,Thomas C.,Reeves Ron,Oliver,Younghee Woo,“Designing Authentic in Web-Based Courses”,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a11,2004,No.60.
John L. Scoot,“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4th ed),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Inc.,2008.
Koskinen,“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in a project work contex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Vol.21.
Maria Edgeworth,Richard Lovell Edgeworth,Practical Education,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74.
Mckinsey & company,Jobs lost,jobs gained:What the future of work will mean for jobs,skills,and wages,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
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
Peter M. Senge,“The Leader’s New Work: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s”,Sloan Management Review,Fall 1990.
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Richard Lovell Edgeworth,“Practical Education”,(Summer 1998)/(Winter 2004),http://www.nal.vam.ac.uk/exhibits/miniaturelibraries/practi-caleduction.html.
Richard N. S.,The Harvard Century,Simon and Schuster,1986.
Richard Norton Smith,The Harvard Century,Simon and Schuster,1986.
Samuel,Eliot Morison,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1636-1936,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Shulruf B.,Hattie J.,g. Tumen S.,“Individual and school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su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High Education,2008.
Sternberg R.J. & James C.,“Kaufman.Human Abilities.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98.,Vol.49.
Sternberg R.J. Beyond IQ,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Terenzini,P. T.,Pascarella,E.T.,&Blimling,G. S.,“student’s out-of-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6.
U.S.News,“Best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Programs”,(Winter 2017),https://www. usn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engineering-doctorate.
Uwe Siart,Larissa Vietzorreck,“Newly Developed Bachelor and Master Studies at the TUM”,Microwave Review,June,2009.
Weidman J. C.,“Undergraduate Socialization”,ASHE Annual Meeting,November 1987.
Williams,M. E.,8. Winston R. B.,Jr.,“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NASPA Journal,Vol.22,No.3,1985.
相关推荐
-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
作者:岳建军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证...
-
2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评价相...
作者:姜彤彤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评价相关...
-
3
政策民主.第四部,改革开放以来...
作者:史卫民
政策民主.第四部,改革开放以来的...
-
4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路:理念·探...
作者:史宝辉 李芝 訾缨...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路:理念·探索·...
-
5
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
作者:刘小强
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制度改...
-
6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作者: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
7
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
作者:臧玲玲
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
8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
作者:张务农
学校创业教育30年:基本理论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