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文集
白敦庸:《市政举要》,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版。
《北平市政府二十三年上半年行政纪要》,北平市政府1935年编印。
《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北平市工务局1947年编印。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文献编纂学教研室:《北京自来水公司档案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档案馆编:《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文献编纂学教研室编:《北京电车公司档案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日伪北京新民会》,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历届市政府市政会议决议录》,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编:《旧都文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陈公博:《苦笑录》,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
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陈宗藩:《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陈平原、王德威主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曹聚仁:《鲁迅年谱》(校注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邓菊英、高莹编:《北京近代教育行政史料》,北京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日]服部宇之吉等编:《清末北京志资料》,张宗平、吕永和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管翼贤:《北京报纸小史》,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黄嘉谟编:《白崇禧将军北伐史料》,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京都市政公所编纂:《京都市政汇览》,京华印书局1919年版。
姜德明编:《北京乎》(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姜德明选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林传甲编纂:《京师街巷记》,京师武学书馆1919年版。
娄学熙:《北平市工商业概况》,北平市社会局1932年印行。
林传甲著,杨镰、张颐青整理:《大中华京兆地理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
罗家伦、黄季陆主编:《吴稚晖先生全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年版。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路工编选:《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91。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芷庠编著,张恨水审定:《北平旅行指南》,北平经济新闻社1937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钱歌川:《北平夜话》,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日]桥川时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华法令馆1940年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齐如山:《北平怀旧》,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日伪在北京地区的五次强化治安运动》(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田涛、郭成伟整理:《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教育史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珍、张万仓编:《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861—1948》,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仁虎:《枝巢四述旧京琐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西德尼·D.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陈愉秉等译,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徐珂:《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魏树东:《北平市之地价地租房租与税收》,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
吴廷燮总纂:《北京市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倪锡英:《北平》(民国史料工程都市地理小丛书),南京出版社2011年版。
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北平特别市社会局编:《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救济事业小史》,北平特别市社会局1929年版。
中国史学会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孙柏、苏涛主编:《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
沃丘仲子:《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王凡西:《双山回忆录》,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
周美华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
《蒋中正“总统”文物——革命文献(一)北伐史料》,台北:“国史馆”,2002年。
吴瀛:《故宫尘梦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邹鲁:《邹鲁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查建瑜编:《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张次溪编:《天桥一览》,中华印书局1936年版。
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绠堂书店1951年版。
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报刊
《北京大学日刊》
《北京画报》
《北平晨报》
《北平民众》
《北平日报》
《北平市政府统计月刊》
《北平特别市市报》
《布尔塞维克》
《策进周刊》
《长虹周刊》
《晨报》
《晨报副镌》
《大公报》(天津版)
《电影月报》
《东方杂志》
《妇女杂志》
《革命评论》
《革命前锋》
《革命新声》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
《国闻周报》
《河北周刊》
《华北日报》
《幻洲》
《甲寅》
《建国》
《晋察调查统计丛刊》
《京报》
《京话日报》
《旅行杂志》
《论语》
《骆驼草》
《玫瑰画报》
《民国日报》(上海)
《民力》
《清华周刊》
《少年中国》
《社会科学杂志》
《社会学界》
《申报》
《申报月刊》
《盛京时报》
《实报半月刊》
《世界日报》
《市政评论》
《顺天时报》
《先导月刊》(上海)
《现代评论》
《新晨报》
《新教育评论》
《新民周刊》
《新平》
《新青年》
《新人周刊》
《学生杂志》
《益世报》(天津版、北京版)
《宇宙风》
《语丝》
《再造》
《真理评论》
《正宗爱国报》
《政府公报》
《政治月刊》
《中国文艺》
《中和》
《中华教育界》
《中央党务月刊》
《中央日报》
《中央周报》
专著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丁芮:《管理北京: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1905—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侯仁之主编、唐晓峰副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黄东:《塑造顺民——华北日伪的“国家认同”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黄兴涛、陈鹏主编:《民国北京史研究精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季剑青:《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的城市书写与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姜涛:《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冬虎、王均:《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东杰:《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和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王升远:《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王煦:《旧都新造: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研究(1928—1937)》,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真:《勘破狐狸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
许慧琦:《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
颜浩:《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早:《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袁一丹:《此时怀抱向谁开》,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复合:《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洁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诗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韩书瑞:《北京: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1400—1900)》,孔祥文译,孙昉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日]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论文
陈进金:《另一个中央:一九三〇年的扩大会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陈平原:《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陈平原:《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1期。
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窦坤:《西方记者眼中的清末北京“新政”——以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杜丽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平工潮与国民党的蜕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
高松凡:《历史上北京城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地理学报》第44卷第2期,1989年6月。
郭道平:《庚子之变与彭翼仲的开智事业》,《汉语言文学研究》第3卷第1期,2012年3月。
郭道平:《庚子之变中的联军统治与国人心态》,《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国华:《京都市政公所的机构及其工作》,《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第4期。
贺江枫:《蒋介石、黄郛与1933年北平市公安局易长风潮》,《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2期。
季剑青:《20世纪30年代北平“文化城”的历史建构》,《文化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季剑青:《南社等革命党人的北京想象与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3期。
鞠熙:《民初北京公园理念与传统公共空间转型:以1914—1915年北京城市改造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孔雪、岳永逸:《生计、文学与政治:被消费的身体》,《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李坤睿:《王孙归不归?——溥仪出宫与北洋朝野局势的变化》,《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李怡、张敏:《“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李在全:《党国边缘的私立大学——黄尊三与北平民国大学(1928—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第4期(总106期)。
林辉峰:《五四运动后至北伐战争前夕的教育界风潮——以马叙伦的经历为视角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林峥:《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
林峥:《招魂、革命与恋爱——“五四”与陶然亭风景的流变》,《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5期。
刘超:《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南北问题”——以东大和清华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
潘静如:《“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以〈雅言〉〈同声月刊〉杂志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期。
潘鸣:《1930年北平市隶属变动考》,《民国档案》2011年第3期。
齐春风:《北平党政商与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齐春风:《党政商在民众运动中的博弈——以1928—1929年的北平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
任伟:《异心协力:索薪运动中之民国教员群像——以1921年国立八校索薪运动为中心》,《史林》2012年第3期。
沈卫威:《现代大学的两大学统——以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主线考察》,《学术月刊》第42卷1月号,2010年1月。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唐晓峰:《哈维的城市空间》,《读书》2010年第5期。
唐晓峰:《新华街:民国北京城改造个案述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1卷第3辑,2016年7月。
滕德永:《安民公所与北京城近代管理制度的起步》,姜锡东主编:《华北区域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光远《1928年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前后大事记》,《北京档案史料》1988年第1期。
王鸿莉:《清末京师阅报社考察——基于空间和族群的视角》,《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5期。
王均:《京都市的概念和地域》,《中国方域》1996年第2期。
王均:《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
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第54卷第1期,1999年。
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谢荫明:《由七七事变引起的北平社会动荡》,《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熊远报:《八大胡同与北京城的空间关系:以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的妓院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
徐鹏:《政区调整与民国北平划界纠纷(1928—1932)》,《北京史学》2018年春季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徐志民:《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1937—1945)》,《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两次迁都之争》,《暨南学报》2012年第6期。
叶文心:《空间思维与民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叶中强:《从知识体制中心走向自由媒体市场——“新月派”文人在上海》,《史林》2008年第6期。
袁一丹:《北平沦陷的瞬间:从“水平轴”的视野》,《文化研究》第1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袁一丹:《历史的风土——瞿兑之与一九四〇年代掌故学的勃兴》,《中国文学学报》第4期,2013年12月。
湛晓白:《从舆论到行动——清末〈北京女报〉及其社会姿态》,《史林》2008年第4期。
张皓:《北平临时分会的设置与撤销:国民党各派对华北的角逐》,《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
张积玉、赵林:《〈语丝〉周刊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言说空间的偏离》,《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章清:《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章英华:《二十世纪初北京的内部结构》,《新史学》(创刊号,台北),1990年3月。
郑善庆:《何以自处: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境遇》,《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周斌:《1928至1929年的反日会》,《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周鼎:《危机与暴力:北伐前夕北京群众运动的政治文化研究(1924—1926)》,《四川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