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著
陈北鸥:《人民学习辞典》,广益书局1952年版。
陈友华:《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程恩富:《激辩“新人口策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段志强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彭珮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田雪原:《大国之难:2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德福:《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夏晓虹:《晚清文人妇女观》(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徐清祥:《中国式婚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版。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应星:《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翟振武、李建新:《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曾越:《社会·身体·性别——近代中国女性图像身体的解放与禁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春田:《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念:《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中文译著
[英]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等译,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卜德、克拉伦斯·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单身者舞会》,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哈瑞·丹特:《人口峭壁》,萧潇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高申鹏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性史》,张廷琛、林莉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编:《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谢礼圣、吕增奎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韩丁:《翻身: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韩倞译,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美]阿尔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冯克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化》,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郭金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法]让-雅克·拉丰:《激励与政治经济学》,刘冠群、杨小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理查德·拉赫曼:《历史社会学概论》,赵莉妍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澳]雷金庆:《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刘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英]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彭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张亚勇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乔尔· 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中世纪至今的父权制到伙伴关系》,赵世玲、赵世瑜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王茁、顾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德]尼采:《苏鲁支语录》,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约翰·约瑟夫·瓦利斯等:《暴力与社会秩序:诠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杭行、王亮译,格致出版社2013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狄恩·普鲁特、金盛熙:《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第3版),王凡妹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丹尼斯·史密斯:《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的历史》,王晓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齐、张茂元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赵月瑟、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奥]赖因哈尔·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王志乐、朱小雪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中华书局2016年版。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美]张鹂:《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袁长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期刊文献
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社会》2011年第3期。
包蕾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50年评估及未来方向》,《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曾毅:《尽快实施城乡“普遍允许二孩”政策既利国又惠民》,《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5期。
陈卫、靳永爱:《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微观的视角》,《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4期。
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陈心想:《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狄金华、钟涨宝:《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5期。
董国礼、胡文娟:《国家、仪式与社会——解读余华小说、电影〈活着〉》,《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秋季卷。
董国礼、易伍林:《农民集体维权行动中的结构与文化——江西田头村维权调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董国礼、谢燕清:《家庭形态的想象与重构:一个分析性框架——1949年以来的国家权力实践》,《中国研究》2013年第1期。
顾宝昌:《计生干部视角中的计划生育:问题、挑战与出路》,《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5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郭志刚:《警惕人口控制“矫枉过正”》,《中国改革》2010年第5期。
郭志刚:《调高生育率关键时刻》,《财经》2012年第22期。
何健:《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2期。
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1期。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蒋大鸣:《关于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相关问题的探讨》,《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靳小怡、郭秋菊、崔烨:《转型期的农村家庭结构及其对代际关系的影响》,《青年研究》2014年第4期。
李里峰:《土地改革与村社话语空间的重塑》,《长白学刊》2007年第4期。
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平、朱楚珠:《计划生育与中国妇女生命历程变化探讨》,《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4期。
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刘骥、德新健:《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探析:兼论计生改革的难点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6期。
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彭玉生:《当正式制度与非正式规范发生冲突:计划生育与宗族网络》,《社会》2009年第1期。
汪民安:《权力、权利和身体》,《读书》2005年第12期。
王华:《农村“高音喇叭”的权力隐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王文卿、潘绥铭:《男孩偏好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吴毅:《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兼论阶级话语对于历史的建构》,《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吴莹、杨宜音等:《谁来决定“生儿子”?——社会转型中制度与文化对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3期。
谢立中:《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和当家人》,《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8期。
杨发祥、张飞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进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翟振武、张现苓等:《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人口研究》2014年第2期。
张国旺:《趣味、思虑与身体:卢梭论民情与现代个体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
张一兵:《暴力性构序:主体对客体的存在论命名——福柯否定性的历史存在论》,《学术月刊》2013年第8期。
张一兵:《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赵方杜:《身体社会学:理解当代社会的新视域》,《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赵锋:《面子、羞耻与权威的运作》,《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1期。
赵万里、穆滢潭:《福柯与知识社会学的话语分析转向》,《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郑震:《论身体》,《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郑震:《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朱楚珠、李树茁:《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研究》,《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4期。
英文文献
Goran Ahrne,Social Organizations:Interaction Inside,Outside and Between Organizations,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
A.Doak Barnett,Cadres,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
Roland Barthes,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New York:Hill and Wang,1982.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David Easton,Corinne S.Schelling,Divied Knowledge:Across Disciplines,Across Cultures,Newbury Park,CA:Sage,1991.
Deborah Davis,Stevan Harrell,Chinese Families in the Post-Mao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Mustafa Emirbayer,Manifesto for a Relational Soc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103(2).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Brighton:Harvester,1972.
Erving Goffman,“Embarrass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6,62(3).
Albert Hirschman,“The Search for Paradigms Hindrance to Understanding”,World Politics,1972,22(4).
Philip McMichael,“Peasants Make Their Own History,But Not Just as They Please…”,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08,8(2 & 3).
Brinton Moore,Victor Ne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Talcott Parsons,F.Bales,Family Socialization Interaction Process,Illinois:The Free Press,1955.
Elizabeth J.Perry,Mark Selden,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0.
Grethe Peterson,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1999.
Iversen Roberta Rehner,“Getting Out in Ethnography:A Seldom-told Story”,Qualitative Social Work,2009,8(1).
Ann Swidler,“Culture in Action:Symbols and Strateg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6,51(2).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Helen F.Siu,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Thorstein B.Veblen,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B.W.Huebsch,1919.
H. William,Jr. Sewell,“A Theory of Structure:Duality,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2,98(1).
Nira Yuval-Davis,Floy Anthias,Woman-nation-state,Hounds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The Macmillan Press,1989.
学位论文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姚敬:《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