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边绍欢:《流动人口孕产妇艾滋病认知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36期。
蔡于茂、刘惠、潘鹏等:《深圳市男男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第2期。
蔡于茂、刘惠、潘鹏等:《深圳地区MSM性伴数量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第3期。
曹宁校、邢建民:《中国MSM艾滋病性病干预中的现象与思考》,《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年第1期。
蔡晓峰、杨美霞、刘阳等:《上海市男男商业性服务人群健康和行为状况调查》,《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年第4期。
曹越、李十月、路亮等:《已婚与未婚男男性行为者特征及与同伴交往状况比较》,《中国公共卫生》2014年第10期。
曹越、孟详喻、翁鸿等:《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及感染状况Me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第7期。
蔡于茂、宋亚娟、洪福昌:《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肛交多性伴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年第12期。
岑平、农全兴、徐永芳等:《南宁市男男同性性行为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干预对策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6年第11期。
陈舸、郑森兴:《同性恋和男男性行为与艾滋病相关的研究进展》,《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14卷第3期。
陈哆:《关于同性婚姻的立法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6期。
常战军、许迎喜、邹媛等:《男同性恋社区组织精英的社会建构与意义》,《医学与哲学》(A)2015年第1期。
党静、刘淑君、刘丽花等:《石家庄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偶然同性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职业与健康》2016年第5期
邓艳红、王明、李红卫等:《艾滋病与男同性恋》,《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第2期。
丁坚强、易文敏、杨庆伟等:《镇海区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预防医学》2016年第8期。
董正全、金玫华、邱志红等:《湖州市1998—2010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9期。
董薇、周楚、葛琳等:《2008—2014年中国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年第12期。
杜玉开、丁辉、李芬等:《生殖健康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法]弗洛朗斯.塔玛涅:《欧洲同性恋史》,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高燕宁:《同性恋健康干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翔:《犯罪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郭海鹰:《论曹丽娟女同性恋书写的“剥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2017年2月6日,http://www.nhfpc.gov.cn/bgt/gwywj2/201702/eb847be7042a4e72ad661da455b2b704.shtml。
韩孟杰:《我国艾滋病的疫情形势与面临的挑战》,2017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何东平:《中国同性恋人权保障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黑发欣、王璐、秦倩倩等:《中国2006—2010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年第1期。
贺淑芳、李桂英、孙燕鸣等:《2010—2013年北京市男性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年第9期。
黄兆群:《美国同性恋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黄兆群:《美国的民族、种族和同性恋——美国社会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胡健:《社会文化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江华、Lu C.、魏伟等:《中国男男性行为群体HIV干预面临的挑战:基于社区和已发表证据的循证评价》,《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年第7期。
贾平:《中国与艾滋病问题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环境:UMNESCAP国家审议与咨询报告》,2016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景军、孙晓舒、周沛峰:《亲密的陌生人:中国三个城市的男同性恋交友格局》,《开放时代》2012年第8期。
寇祥强:《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形态》,《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赖文红、罗映娟:《男男性接触者高危行为与HIV感染》,《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年第3期。
雷云霄、肖雪玲、王红红等:《长沙市男男性行为者异性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杂志》2016年第9期。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新发感染5年间增加12%》 2016年11月23日,http://www.chinaaids.cn/fzdt/zxdd/201611/t20161124_136044.htm,2016年12月20日。
梁晓峰:《中国每万人中6人感染艾滋有3成感染者未被发现》2016年11月3日,http://www.chinaaids.cn/fzdt/zxdd/201611/t20161103_135321.htm,2017年10月31日。
梁晶:《贵州艾滋疫情全国第八》,“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2018年第194期(总第574期),https://sh.qihoo.com/9da43efb6b94e2bf8?cota=1&refer_scene=so_1&sign=360_e39369d1,2018年7月14日。
李银河:《北京地区男同性恋社群状况调查》,《青年研究》1992年第10期。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影、张小山:《华中某市高校同性恋者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第8期。
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刘立珍、李现红、何国平等:《成都市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相关知识和高危性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第26期。
刘洋、蔡凌萍、晋灿瑞等:《MSM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的现状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年第3期。
李现红、王红红、何国平等:《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2年第24期。
李宁、戴建英、高静儒:《2012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及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思考》,《中国性科学》2014年第1期。
路亮、刘明斌、刘薇等:《南昌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异性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年第5期。
刘晓东、杜晓锐:《2006—2015年甘肃省甘南州HIV/AIDS病例报告情况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年第5期。
刘博、黄磊、李文英等:《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应有向度》,《文学教育》(下)2018年第7期。
刘薇、路亮、刘明斌等:《南昌市男男性行为者寻找陌生同性临时性伴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年第4期。
李林涛:《罗湖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第1期。
卢洪洲:《HIV/AIDS的防治新策略:感染者及未感染者》,2016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卢红艳:《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互联网+艾滋病多元化检测工作模式探索》,2017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潘晓红:《MSM人群艾滋病感染者性伴HIV感染调查和检测服务实践》,2017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吕翠霞、张晓菲、董蕾等:《利用男男性行为者活动场所开展AIDS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价》,《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年第1期。
马瑛、李祖正、张开祥等:《首次在我国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0年第3期
马国静、田文静、王常智等:《牡丹江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和安全套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年第2期。
[美] 格雷·F.凯利:《Sexuality Today (性心理学)》,耿文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Octavi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南都周刊》2017年第12期。
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钱明、张颖、沈晓红:《健康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
史同新、张北川、李秀芳等:《男男性行为者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年第7期。
邵一鸣:《艾滋病预防研究进展和我国的策略选择》,2016年艾滋病学术大会。
石舒原、王泽洲、沈秋明等:《男男性行为者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综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田佑中、陈国红:《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述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童戈:《中国人的男男性行为:性与自我认同状态调查》,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2005年。
王旭东、荆丽萍:《艾滋病病人犯罪现状及解决途径——以西部某省为例》,《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曙光:《艾滋病亚文化易感挑战社会建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王岚、丁正伟、阎瑞雪等:《中国2006—2009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状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年第9期。
王曙光:《青少年的脆弱与应对——策略方案与理论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毅、徐杰、李志军等:《绵阳城区男男性行为者性伴特征及影响因素》,《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年第5期。
王毅、李六林、赵西和等:《四川绵阳地区MSM群交行为HIV/梅毒感染及影响因素》,《中国热带医学》2013年第10期。
王毅、李六林、张光贵等:《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买性商业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年第12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不同寻找性伴场所MSM的人口学及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年第9期。
王毅、李六林、杨琛等:《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浴室型性伴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第5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男男性行为人群应对方式现状及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年第5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特征及多性伴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17年第1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压力感受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17年第3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四川省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首次与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保护性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一致性影响因素》,《中国病毒病杂志》2017年第4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绵阳市离异/丧偶男男性行为者人口学及性行为特征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17年第5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等:《四川省绵阳市MSM首次男男性行为及年龄大小与艾滋病相关因素的关系》,《职业与健康》2017年第15期。
王毅、李六林、周万明:《绵阳市15—24周岁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年第6期。
王毅,李六林,樊静:《绵阳市不同寻找性伴场所MSM的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现状》,《实用预防医学》2018年第9期。
闫红静:《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干预》,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雷、齐亚莉、赵大力等:《吉林省在校大学生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性行为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
王玉淼、章任重、李佑芳等:《昆明市MSM人群兼有异性性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现状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年第6期。
王晴锋:《同性恋研究:历史、经验与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翁乃群:《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建构》,《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
韦波、张作记:《行为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
伍传仁:《中国男男同性恋的研究现状》,《实用预防医学》2009年第3期。
吴尊友:《中国防治艾滋病30年主要成就与挑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年第12期。
熊金才:《同性婚姻权之性理论探析》,《东方法学》2009年第3期。
熊杨、王红红、李现红:《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年第7期。
许娟:《四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性伴特征与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徐鹏、张大鹏、马福昌等:《卫生系统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问题、原因及解决思路》,《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年第10期。
徐金水、还锡萍、刘晓燕等:《江苏省3348名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状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第9期。
徐启钟、陈志伦:《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培养机制研究》,《科技经济导刊》2018年第2期。
薛建、程晓松、林荣等:《烟台市MSM人群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应用预防医学》2018年第2期。
杨廷忠、李鲁、王伟:《艾滋病危险行为扩散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玲、朱雅雯、李健升:《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杨明慧:《中国男同性恋心理研究现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杨月乔:《中国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及对策》,《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3期。
颜苹苹、林勋、陈亮等:《福建省哨点监测MSM人群HIV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第3期。
杨渊:《涉外同性婚姻在我国的法律适用问题》,《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8期。
杨介者、蒋均、潘晓红等:《基于EPP-Spectrum模型的浙江省艾滋病疫情评估》,《预防医学》2018年第7期。
余私祥:《中国传统性风俗及其文化本质》,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冀乃宏、陈鹏、叶清红等:《株洲市男男同性人群的性行为特征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15年第12期。
曾恩泉、田小兵、冯俊林等:《当艾滋病遭遇流动人口——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与法律浅析》,《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第2期。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情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第5期。
张卓然、邵一鸣、关琪等:《中国 HIV21BC重组病毒的gag-pol区基因序列特征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第5期
张莉:《同性性侵犯行为犯罪化问题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张北川、李秀芳、储全胜等:《中国9城市2250例男男性接触者HIV/AIDS相关状况调查概况》,《中国性病艾滋病》2008年第6期。
张开宁:《中国性与生殖健康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张胜康、王曙光、邹勤:《不同文化人群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楠、张晶:《传统伦理观对中西历史上同性恋现象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宁、赵利生:《田野调查与相关艾滋病问题研究现状的回顾》,《学术探索》2011年第1期。
张永、石国政、殷方兰等:《上海MSM人群拥有性伴情况及其性行为特征》,《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年第11期。
张晓虎:《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张欣、蔡于茂、宋亚娟:《深圳市MSM异性性行为及其对HIV/梅毒感染的影响》,《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年第5期。
张北川、李洋、李秀芳等:《固定性伴是男男性行为者的女性之相关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中国性科学》2015年第1期。
张小妹:《梦想用实力说话》,《现代苏州》2016年第36期。
张天、滕丹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孢子菌肺炎误诊为间质性肺疾病五例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18年第5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防治工具书:MSM人群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艾滋病防治工具书——MSM人群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2011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全国艾滋病/梅毒/丙肝哨点监测报告》,2015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男男性行为人群预防艾滋病干预工作指南》,2016年。
周湘斌:《性的生理心理与文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周金玲、吴少慧、周丹等:《辽宁省MSM人群HIV感染及相关知识、行为变化趋势》,《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第12期。
周建波、王金塔、郭燕丽等:《常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多性伴影响因素及HIV和梅毒感染情况调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第4期。
周建波、黎书炜、王金塔等:《常州市MSM的不同性取向的行为特征》,《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年第2期。
周静:《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HIV检测史分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年第13期。
二 英文文献
Donnal L.Floyd,Steven Prentice-Dunn,Ronald W.Rogers,“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Vol.30,No.2,Febuary 200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2 China AIDS Response Progress Report,March 31,2012,http://unaids.org.cn/pics/20120614140133.pd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5 China AIDS Response Progress Report,May 2015,http://www.unaids.org.cn/en/index/Document_view.asp?id=874.
Stefan Rowniak,“Safe Sex Fatigue,Treatment Optimism,and Serosorting:New Challenges to HIV Prevention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Vol.20,No.1,January-February 2009.
Mary Jane Rotheram-Borus,Dallas Swendeman,Gary Chovnick,“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for HIV Prevention:Integrating Behavioral,Biomedical,and Structural Intervention,Strateg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HIV Prevention”,Ann Rev Clin Psychol,No.5,2009.
UNAIDS,Sexual Behavioral Change for HIV:Where Have Theories Taken Us?,Geneva,Switzerland:UNAIDS,2009.
UNAIDS,The GAP Report,2014,http://www.unaids.org/en/resources/campaigns/2014/2014gapreport/gapreport.
Wu Zunyou,Liu Zhiyuan,Detels Roger,“HIV-1 infection in commercial plasma donors in China”,The Lancet,Vol.346,No.8966,July 1995.
Wu Zunyou,Xu Jie,Liu Enwu,et al,“HIV and Syphilis Prevalence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A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61 Cities in China”,Clin Infect Dis,Vol.57,No.2,July 2013.
Zhang Lei,Chow E.P.F.,Jing Jun,“HIV Prevalence in China:Integration of Surveillance Dat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Lancet Infect Dis,Vol.13,No.12,Dec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