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信仰是令人着迷的,因为它是人类的来源处,也让我们困惑不解。
按照吕大吉先生在《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探源导引》一文中的说法,原始人的宗教信仰不但是人类宗教的发端,也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形式的源泉。诚如斯言,在原始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这种力量支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那么,理所当然地,这种力量会成为他们所有活动的中心,他们所创造的一切,也理应是为了利用和服务于这种力量的。然而,这种神秘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起源的?这是所有从事原始宗教信仰研究的学者们所苦苦找寻的。
为了揭示这些原始信仰的起源,许多前辈学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也提出了诸多的理论。比如弗雷泽提出了巫术说,泰勒提出了万物有灵论,马雷特提出了前万物有灵说,涂尔干提出了图腾说,缪勒等学者提出了自然说,等等。然而,巫术、灵魂、前万物有灵的力、图腾、对自然力的崇拜又是如何起源的呢?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迷。尽管前辈学者们在论述时洋洋洒洒,言之凿凿,但他们的答案并不令人信服,以致形成了今天意见纷呈的局面。
跟随前辈学者的足迹,笔者尝试去揭开这些原始信仰的面纱,以让它们露出真实的面容。探寻原始崇拜的起源,当然必须从最古老最典型的民族去切入。澳大利亚素有“图腾崇拜的古典地域”之称,澳大利亚土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民族;中国是文明古国,很多民族保留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原始观念“遗产”和物质“遗产”,其中有些民族的有些观念甚至比澳大利亚土著还要原始和古老。本书正是主要利用了来自澳大利亚土著和我国各民族的原始材料,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原始崇拜起源的论证。本书认为,原始崇拜是起源于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的,所有的原始崇拜其实都是对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崇拜,而崇拜物与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连接,是通过一具再生尸骨而实现的。
因为“图腾”一词几乎会出现在本书的每一章中,它的含义应该首先被揭示,所以本书先论证了图腾的本质特征——男性英雄本位性质。接着论证了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圣物的本质,它是族群男性英雄祖先的一具再生尸骨,而成年仪式正是男性英雄祖先通过他的再生尸骨实现再生的礼仪。继而通过比较图腾与图腾圣物的特征,得出图腾是由图腾圣物即一具再生尸骨所派生的结论。随后,论证了灵魂信仰、十字崇拜、龙崇拜、石头崇拜、自然崇拜、神话的本质和起源。所谓灵魂,最初即指男性英雄祖先的神圣性能,由于原始的巫术思维,这种性能依附在其尸骨上永远不灭,于是尸骨上就依附有男性英雄祖先的灵魂。而十字符号呢?它其实只是男性英雄祖先再生尸骨的构形;龙的原型是一副再生尸骨,在图腾信仰下这副再生尸骨最终被动物化;石头只是男性英雄祖先再生尸骨的固化;自然物体崇拜实质上只是男性英雄再生祖先崇拜,原始人们所崇拜的自然物体都不过是其族群男性英雄祖先再生尸骨的象征,自然崇拜实质上就是图腾崇拜,在论证自然崇拜的同时也就进一步证明了图腾崇拜的起源;而神话呢?所谓不死的神,其实也就是指的男性英雄再生祖先(之灵)。
此外,本书还论证了一些汉字、人工物体崇拜和禁忌的起源。汉字方面有十、龙、且、中、帝、天、地、盘和古等字,这些汉字在起源上要么直接是一具男性英雄祖先的再生尸骨的象形,要么是与这具再生尸骨有密切的联系;人工创造物方面有梯田、桥、船和鼓等,这些人工创造物在本质上都是一具再生尸骨的象征,这是它们被崇拜的原因。原始崇拜中的禁忌,特别是对妇女和未献身者的隔离,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性能,以防止这种性能被破坏。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就关乎文化的起源。既然本书已经论证了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文化都起源于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那么就有理由认为人类的文化正是起源于此的。当然,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本书所研究的例子仅仅是少数的文化现象,其实还有很多我想说而没有在书中说的文化现象,也是起源于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的。至于全面探究文化在起源上与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的关系,还有待于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谈到文化的起源,不得不谈到中国奇特的古籍《山海经》,有学者认为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确实不假,在书中我们列举了很多来自《山海经》的例子,并用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对它们做出了解释。笔者认为,《山海经》中所记录的许多现象都是源出于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的,都是这一信仰的反映,也都可以从这一信仰而得到解释,本书无疑是破解《山海经》的一把钥匙。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特点。本书从图腾切入,以男性英雄祖先尸骨再生信仰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和线索,用大量的实例和材料论证了原始崇拜的起源。
盛律平
2022年5月
白玉芳:《生命·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秋祥等:《中国文化源》,百家出版社1991年版。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郭廉夫等:《中国纹样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贺吉德等:《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黄永健:《中华龙文化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嘉峪关论坛论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李季:《欧洲雕刻纹样》,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5年版。
马卉欣:《盘古之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孟慧英:《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原始宗教与萨满教传》,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木兵:《天脊上的神话王国》,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庞进:《龙起东方:庞进龙文世纪新作》,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庞进:《中国龙文化》,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汪宁生:《云南沧源岩画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王大鹏等:《甲骨文常用字集字字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闻一多:《大家国学·闻一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3·神话编·诗经编(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原始文化根基》,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
严汝闲等:《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福泉:《活着的象形文字与东巴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杨福泉:《杨福泉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杨万娟:《蛇鸟天下:远古的地球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张旭:《高贵的象征:纹章制度》,长春出版社2016年版。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法]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法]倍松:《图腾主义》,胡愈之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敬东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法]沙利·安什林:《宗教的起源》,杨永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
[韩]张泰范等:《神秘的白石——羌族符号崇拜的意义》,《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第10期。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日]百田弥荣子:《中国神话的构造》,胡婉如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日]水木茂:《妖怪大全》,王维幸译,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版。
[瑞士]C.G.荣格:《梦的分析》(下),董建中等译,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苏]C.A.托卡列夫:《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民族译丛》1992年第4期。
[苏]C.A.托卡列夫等:《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苏]Д.Е.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苏]托卡列夫:《世界宗教简史:注释插图版》,魏庆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英]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詹·乔·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丁木乃等:《凉山彝族生命树崇拜的文化阐释》,《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4卷第5期。
董旭:《海南黎族的“石崇拜”》,《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何星亮:《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
何星亮:《石神与石崇拜》,《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吉成名:《释二龙戏珠》,《东南文化》2003年第5期。
郎樱:《东西方屠龙故事比较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3卷第3期。
李建中:《羌族的白石神话与白石信仰》,《神话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林继富:《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刘锡诚:《石头生人:石头——母体的象征》,《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
杨福泉:《纳西族木石崇拜文化论》,《思想战线》1989年第3期。
叶舒宪:《二龙戏珠原型小考》,《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赵明生:《佤族石崇拜》,《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段晓春:《湘西苗族圣山崇拜研究——以吕洞山圣山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8年。
王巳龙:《特定符号在藏文化语境中的表达研究——以“龙”(“鲁”与“珠”)为例》,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
张锡禄等:《论白族古老盛典“火把节”》,《大理师专学院》(社会科学版)198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