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著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车淑娅:《古代汉语语义语法发展专题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3]陈平:《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储泽祥:《岳西方言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52年版。
[8]范俊军:《桂阳方言词典》,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0]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1]高名凯:《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2]何耿镛:《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贺巍:《洛阳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4]胡光斌:《遵义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10年版。
[15]胡松柏、林芝雅:《铅山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7]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1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2]金颖:《汉语否定语素复合词的形成演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3]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1987、1990年版。
[24]李如龙:《闽南方言语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李如龙、潘渭水:《建瓯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7]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刘村汉:《柳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2]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3]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34]刘伦鑫:《芦溪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刘泽民:《瑞金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37]卢小群:《湘语语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9]罗昕如:《新化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3]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彭兰玉:《衡阳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钱曾怡:《济南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6]钱曾怡:《烟台方言报告》,齐鲁书社1982年版。
[47]钱乃荣:《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8]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9]饶秉才等:《广州话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0]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施其生:《方言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3]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8]孙立新:《西安方言研究》,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59]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61]王春玲:《西充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
[62]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63]王箕裘、钟隆林:《耒阳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6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
[6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6]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58年版。
[67]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
[68]伍云姬:《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70]谢留文:《于都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1]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72]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3]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4]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5]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徐烈炯:《上海方言语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8]徐荣:《广西北流粤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年。
[7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辞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80]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1]叶祖贵:《固始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83]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4]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张安生:《同心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88]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9]张成材:《西宁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0]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1]张惠英:《崇明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张文轩、莫超:《兰州方言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9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5]张一舟等:《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96]张振舆、蔡叶青:《雷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8]周政:《平利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9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中文文献
[1]陈寿义:《安徽庐江南部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7年。
[2]陈泽平:《福州话的否定词与反复疑问句》,《方言》1998年第1期。
[3]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4]戴耀晶:《现代汉语否定标记“没”的语义分析》,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戴耀晶:《否定关系与反义关系》,载徐烈炯,邵敬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戴昭铭:《天台话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方言》2001年第3期。
[7]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8]丁雪欢:《语言运用中“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选择》,《语文研究》1995年第4期。
[9]丁雪欢:《“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之间的互转》,《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
[10]范艳:《习水方言疑问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年。
[1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12]甘于恩:《试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暨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3]甘于恩:《再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否定式及有关问题》,《暨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4]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2年。
[15]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6]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17]郭丽霞:《山阴话的正反问句》,《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8]郭锐:《“一个人(也/都)没来”类句式的配价分析》,载袁毓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郭校珍:《山西晋语的疑问系统及其反复问句》,《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
[20]韩学重:《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
[21]贺巍:《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两种句型的关系》,《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22]胡德明:《从反问句的生成机制看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语言研究》,2010年第3期。
[23]胡建华:《否定、焦点与辖域》,《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24]胡清国:《南昌话与普通话否定标记的句法差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5]黄盛璋:《否定与逻辑——否定词的习惯用法》,《语文学习》1954年第1期。
[26]黄映琼:《梅县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27]洪波、吴键:《非自主动词与否定副词的搭配律》,《语言研究论丛》1997年第7期。
[28]贾甫田:《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的否定与语义上的否定不一致的几种情况》,《汉语研究第一辑》1986年。
[29]江蓝生:《禁止词“别”考源》,《语文研究》1991年。
[30]江蓝生:《〈老乞大〉语序研究》,《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31]姜炜、石毓智:《“什么”的否定功用》,《语言科学》2008年第3期。
[32]景小平:《元语否定机制简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3]柯理思:《形容词+不了格式的认识情态意义》,载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4]蓝利国:《柳州方言的句法特点》,《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5]李宝伦、潘海华:《焦点与“不”字句之语义解释》,《现代外语》,1999年第2期。
[36]李虹:《富平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7]李会荣:《娄烦方言疑问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8]李科凤:《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疑问句的异同》,《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9]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汉语学习》2003年第2期。
[40]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1]李瑛:《“不”的否定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2期。
[42]李宇明:《“一量+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43]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44]李宇明:《形容词否定的不平行性》,《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45]李宇明:《程度与否定》,《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1期。
[46]李宗江:《“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47]林伦伦:《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48]刘丹青:《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2002年第26期。
[49]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方言》2009年第2期。
[50]刘汉银:《南康客家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1]刘世儒:《“不”字用法汇释》,《语文教学》1959年第6期。
[52]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方言》1996年第3期。
[53]罗福腾:《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及分布》,《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54]罗杰瑞:《建阳方言否定词探源》,《方言》1995年第1期。
[55]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56]卢红艳:《天门方言疑问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7]马骏:《柳州话的重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58]马清华:《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59]马真:《表加强语气的副词“并”和“又”》,《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60]莫超:《甘肃汉语方言语法特点综论》,载《巴黎语言接触研讨会论文》2008年。
[61]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字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62]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63]戚晓杰:《威海方言的正反问句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64]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2期。
[65]钱敏汝:《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66]邱前进:《广西宾阳客家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8年。
[67]任永辉:《关中方言的比较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8]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9]邵敬敏、王鹏祥:《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一个类型学的过渡形式研究》,《方言》2003年第1期。
[70]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
[71]杉村博文:《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也/都……”结构的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3期。
[72]杉村博文:《V得C、能VC、能V得C》,《汉语学习》1982年第6期。
[73]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74]史锡尧:《“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75]沈家煊:《“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76]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77]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7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79]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80]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81]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作用》,《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6期。
[82]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探索》,《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
[83]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4]寿永明:《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5]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6]孙利萍:《汉语方言可能补语标志的类型学考察》,《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7]覃东生:《宾阳话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7年。
[88]覃远雄:《汉语方言否定词的读音》,《方言》2003年第2期。
[89]汪国胜:《当阳方言的语法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5期。
[90]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91]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2]王军虎:《〈西安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5年第2期。
[93]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方言》1993年第3期。
[94]王森:《东干话的语序》,《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95]王亚丽:《〈左传〉〈论语〉中“莫”字用法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6]王一军:《口语中的一种否定表达方式》,《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97]吴福样:《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98]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99]吴剑平:《副词修饰含“不/没有”的否定性结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00]吴青峰:《涟源市古塘方言疑问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1]吴晓红、吴芬芳:《安徽颍上话的反复问句形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102]伍和忠:《荔浦方言的语法特点》,《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03]肖亚丽:《黔东南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方言》1990年第2期。
[105]邢福义:《论“不”字独说》,《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06]邢福义:《否定形式和语境对否定度量的规约》,《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107]邢福义:《说“V—V”》,《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108]邢福义:《说“句管控”》,《方言》2001年第2期。
[109]邢公畹:《论语中的否定词系》,《国文月刊》1948年第66期。
[110]熊仲儒:《否定焦点及其句法蕴含》,《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111]徐光禄:《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贵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12]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113]徐烈炯、邵敬敏:《“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114]徐荣:《广西北流粤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年。
[115]徐阳春:《绍兴方言否定词“勿”的语法特点》,《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16]许卫东:《山东招远话中的AA式和AAB式正反问句》,《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
[117]杨荣样:《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语言研究》1999年。
[118]苑晓坤:《山东方言的比较句》,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
[119]姚丽娟:《绥阳方言的疑问句与普通话疑问句的异同》,《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20]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21]殷兴鹰:《现代汉语否定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平面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广播学院,1991年。
[122]袁毓林:《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3期。
[123]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124]袁毓林:《否定式偏正结构的跨维度考察》,《语法研究和探索》2000年第1期。
[125]袁毓林:《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载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00年。
[126]余少平:《否定动词“没得”(没有)向否定副词转换的枢纽》,载邵敬敏《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7]岳刚:《安徽五河方言语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28]张伯江:《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129]张春柏:《试论关于否定范围的“右项原则”》,《现代汉语》1984年。
[130]张华:《〈左传〉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3年。
[131]张惠英:《崇明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2]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4年。
[133]张义:《武汉方言的否定句》,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34]张园:《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范围及语用考察》,《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135]庄义友:《潮州话的否定副词》,《语文研究》2001年第3期。
[136]周本良、黄丽霞:《临桂义宁话反复问句的表达方式》,载朱方《广西语言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7]周生亚:《说“否”》,《中国语文》2004年第2期。
[138]朱德熙:《说“差一点儿”》,《中国语文》1959年第9期。
[139]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140]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141]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142]朱晓亚:《否定句研究概观》,《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
英文文献
[1]Dik&SimonC,Studiesin Functional Grammer(London:Academic Press,1980).
[2]JerspersonOtto,The philosophy of grammer(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