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代》杂志
1979—2019年《当代》250期,《当代》增刊20期,《当代·长篇小说选刊》96期。
二 中文著作
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程光炜:《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程永新:《八三年出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丁景唐等:《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董之林:《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8—196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方厚枢、魏玉山:《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方维规:《文学社会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江波:《期刊求索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何启治:《文学编辑四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西来:《新时期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等著,程光炜编:《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发有:《边缘的活力》,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
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黄发有:《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考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黄伊:《编辑的故事》,金城出版社2003年版。
金汉、冯云青、李新宇:《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靳大成:《生机:新时期著名人文期刊扫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主潮》,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洁非:《典型文坛》,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洁非、杨劼:《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李明德:《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频:《大众期刊运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李频:《期刊策划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运抟:《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存与文化认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秦兆阳:《文学探路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相》,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申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中国当代出版史料1949—1999》,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王嘉良:《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王蒙:《王蒙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王蒙、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培元:《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秀涛:《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温儒敏、陈晓明:《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义勤:《文学制度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吴元迈:《现实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发展》,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武新军:《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柏容:《期刊编辑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杨剑龙:《现实悲歌:谈歌、何申等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杨剑龙:《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杨聚臣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杨庆祥等著,程光炜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义主编,江腊生执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袁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张钧:《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丽军:《“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娅娅:《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文艺年鉴社编:《中国文艺年鉴》,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周国清:《编辑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三 中译著作
[德]H.R.姚斯、[德]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周新建、高艳婷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德]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文化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丹缅·格兰特、[美]莉莲·弗斯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历程的追踪》,郑鸣放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荷]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向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匈]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苏]苏奇科夫:《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创作方法探讨》,傅仲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挪]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徐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四 期刊文献
白浩:《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蔡兴水、郭恋东:《宏大叙事的样本——阅读〈当代〉(1979—2000)》,《文艺争鸣》2001年第5期。
常振家:《特色:文学期刊的生命——谈大型文学期刊〈当代〉的风格》,《中国出版》1997年第10期。
陈墨:《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陈祖军:《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1980年代文学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
程光炜:《〈文艺报〉“编者按”简论》,《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崔志远:《经典的“现在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和9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1期。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胡德培:《当代人的〈当代〉》,《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1期。
胡德培:《关于文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编辑之友》1990年第5期。
黄发有:《活力在于发现——〈人民文学〉(1949—2009)侧影》,《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黄发有:《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黄发有:《文学期刊与九十年代小说》,《文艺争鸣》2002年第1期。
李庆勇:《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与突围》,《理论界》2012年第4期。
李遇春:《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
李云雷:《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文艺争鸣》2010年第6期。
刘增人:《现代文学期刊的景观与研究历史反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楼岚岚、张光芒:《期刊改版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转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卢衍鹏:《文化语境的嬗变与生产主体的选择——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陆雪琴:《文学史的见证与参与——论文学期刊在文学生产中的作用》,《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罗礼贵、吴莉:《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意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的当代性》,《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邵燕君:《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和新型机制的生成》,《文艺争鸣》2009年第12期。
石培龙:《论新时期文学期刊的“本位回归”》,《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2期。
术术:《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西藏日报》2004年2月15日。
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文学评论》1986年第11期。
滕威:《从政治书写到形式先锋的移译——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6年第7期。
童庆炳:《现实主义的审美范型》,《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童燕萍:《多元对立和多元结构小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年第5期。
王本朝:《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王彬彬:《一份备忘录——为未来的文学史家而作》,《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王东明:《关于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
王光东:《现实精神·现代意识·叙述话语——现实主义重构论》,《时代文学》1995年第10期。
王晖:《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中国作家》2006年第8期。
王嘉良:《文学与政治联姻:现实主义的独特张力与限制》,《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王嘉良:《现实主义:“社会批判”传统及其当代意义》,《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王秀涛:《读者背后与来信之后——对〈人民文学〉(1949—1966)“读者来信”的考察》,《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3期。
王尧:《文学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初探》,《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巫晓燕、贺绍俊:《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五重奏》,《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吴景明:《新世纪社会转型与底层写作、生态文学的兴起》,《当代文坛》2015年第1期。
吴俊:《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吴秀明:《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位置与现实境遇——兼谈主流体制下的中介系统及其角色功能嬗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熊元义:《沉重的现实与活着的文学——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一辩》,《南方文坛》1998年第4期。
徐妍:《我看新世纪之后〈收获〉编选理念的转型》,《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1期。
徐则臣、张艳梅:《我们对自身的疑虑如此凶猛》,《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3期。
杨彬:《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杨小兰:《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文艺争鸣》2012年第4期。
易晖:《2006年长篇小说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1期。
张光芒:《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张钧:《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口述史料问题》,《文艺争鸣》2013年第6期。
张丽军:《文学评奖机制改革与新时期文学》,《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赵宪章、邓三鸿:《2000—2004年中国文学期刊影响力报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赵学勇:《文学史意义的失构——“新写实”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赵勇:《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折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周根红:《从新世纪文学期刊视觉化转型刊编辑策略的调整》,《中国编辑》2011年第1期。
周根红:《媒介互动与〈当代〉的转型》,《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
祝大同:《困惑与苦斗中的文学期刊》,《编辑之友》1999年第4期。
宗仁发:《纯文学期刊该如何定位》,《传媒》2010年第11期。
五 报纸文献
蔡兴水、郭恋东:《九十年代文学与文学期刊》,《文艺报》2001年2月13日。
陈平原:《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以北大诸君的学术思路为中心》,《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19日。
耿翔:《陈忠实坦言改编〈白鹿原〉》,《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8日。
韩小蕙:《文学期刊调整思路重振雄风》,《光明日报》1999年11月4日。
黄发有:《虎踞龙盘的重镇——〈钟山〉三十年读记》,《文学报》2008年8月28日。
雷达:《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年6月27日。
蒲荔子:《中国文学期刊调查:遭遇集体困境,仅存几家欢笑》,《南方日报》2005年6月13日。
秦兆阳:《在开拓中奋进——首都部分文学期刊主编谈如何提高刊物质量》,《人民日报》1986年2月15日。
舒晋瑜:《〈当代〉:用文学记录改革开放的中国》,《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11日。
术术:《中国文学期刊现状报告》,《西藏日报》2004年2月15日。
谭海燕:《文学奖:文学期刊的强心针?》,《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12月10日。
王蒙:《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吗?》,《人民日报》1980年8月27日。
吴娜、饶翔:《〈当代〉杂志:用文学记录中国35年》,《光明日报》2015年1月22日。
肖复兴、朱向前:《’96收获与’97展望——关于“现实主义小说回流”的对话》,《文艺报》1997年3月4日。
徐柏容:《编辑选择的二重性与三审制》,《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2月1日。
朱穗:《文坛的“四大名旦”》,《文汇报》198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