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书目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保罗·谢奇·乌塞:《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陈永国:《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戴维·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谢礼圣、吕增奎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弗兰克·毕佛:《电影术语词典》,童锦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王家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法]亨利·柏格森:《物质与记忆》,姚晶晶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胡志毅:《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Ⅰ:运动—影像》,黄建宏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3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Ⅱ:时间—影像》,黄建宏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3年版。
姜娟:《主体·视点·表达——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居伊·徳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居伊·徳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等著,吴琼编:《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民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李静编:《2010年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李幸、刘晓茜、汪继芳:《被遗忘的影像—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少雄:《多元文化视域中的纪实影片》,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刘大基:《人类文化及生命形式:恩·卡西勒、苏珊·朗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刘雅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吕新雨:《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选本)》,周克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迈克尔·迪尔(Michael 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捷]米兰·昆德拉:《慢》,马振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捷]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帕特里夏·法拉、卡拉琳·帕特森编:《记忆:剑桥年度主题讲座》,户晓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平杰:《另眼相看:海外学者评当代中国纪录片》,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美]Richard M.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版。
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英]斯特拉·布鲁兹:《新纪录:批评性导论》,吴畅畅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迟、[英]布莱恩·温斯顿:《纪录与方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版。
王慰慈:《记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吴文光:《现场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苏]谢尔盖·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魏边实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
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岱:《批评美学:艺术诠释的逻辑与范式》,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日]小川绅介:《收割电影:追寻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冯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蒋梓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颜忠贤:《影像地志学:迈向电影空间理论的建构》,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英未未:《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中西书局2012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刘洪涛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隆溪:《一毂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献民、张亚璇:《一个人的影像:DV完全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胡静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美]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张真:《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孙绍谊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年版。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二 英文书目
Austin,Thomas,Wilma de Jong eds.,Rethinking Documentary:New Perspectives,New Practices,Berkshire,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8.
Berry,Chris,Lu Xinyu and Lisa Rofel eds.,The New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 Movement—For the Public Record,Hong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
Berry,Chris,New Documentary in China: Public Space,Public Television in Electronic Elsewheres: Media,Technology and Social Space,edited by Lynn Spigel,Kim Soyoung,and Chris Berr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0.
Barnouw,Erik,Documentary,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Beattie,Keith,Documentary Screens: Non-Fiction Film and Television,Red Globe Press,2004.
Ellis,J C.,The Documentary Idea:A Critical History of English-Language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NJ: Prentice Hall College Div,1988.
Frederic,Jameson,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Capitalism,Durham,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Foucault,Michel,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 says and Interviews,edited by: Donald F.Bouchard,Basil Blackwell,Oxford,1980.
Margalit,Avishai,The Ethics of Memor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ithchell,Donald,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alden,Massachusetts,USA: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Nichols,Bill,Movie and Methods: An Antholog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Nichols,Bill,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Pickowicz,P G.and Yingjin Zhang eds.,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Alternative Fil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Md: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6.
Rosenthal,Alan,ed.,Why Docudrama? Fact-Fiction on Film and TV,Carbondale,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9.
Renov,Michael and Erika Suderburg eds.,Resolutions: Contemporary Video Practices,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
Warf,Barney,Santa Arias,Introduction: the Reinsertion of Space Into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from: The Spatial Turn——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Edited by Barney Warf,Santa Arias,Abingdon: 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9.
Zhang,Yingjin,Screening China: Critical interventions,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三 期刊论文
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
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地理研究》2004年第1期。
李艳:《记录生活 〈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 海外获奖》,《北京日报》2004年10月25日。
李彬:《影像与真相:纪录片 〈DV 中国〉 导演郑大圣访谈》,《北京电影学报》2002年第6期。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社会》2010年第5期。
吕新雨:《铁西区和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书城》2004年第4期。
彭侃:《西方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独立电影回顾与反思》,《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1期。
孙红云:《近二十年来国际纪录片研究状况分析——以 VE 国际纪录片大会为脉络》,《当代电影》2012年第4期。
吴文光:《认识原一男》,《五月》(2010.04.24—05.15),草场地工作站出品2010年。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吴文光:《刚刚在路上——发生在1990年代的个人影像记录方式的描述》,《天涯》2003年第2期。
吴文光:《镜头敲开记忆之门——民间记忆中的纪录片创作》,《中国独立影像》2012年8月。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2期。
魏然:《当代智利的“民族相册”:帕特里西奥·古斯曼及其纪录片》,《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
王小鲁:《我的纪录片是媒体:艾晓明和赵亮的电影实践》,《2010年中国随笔年选》2010年第3辑。
余天琦:《重思纪录片:新视角,新实践》,《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第12期。
余天琦:《行动中的“我”:第一人称记录》,《中国独立影像》2012年第11期。
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杨北辰:《口述与历史:关于 〈二十四城记〉 的历史逻辑》,《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第10期。
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郑广怀:《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中国研究》2006年第10期。
朱传明:《那些我愿注视的人——关于我的两部纪录片》,《艺术世界》2002年第12期。
张泠:《数字化“城市交响曲”,捕捉城市的阴影:〈三元里〉 中的蒙太奇与时空构造》,《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第1期。
四 电子文献
林鑫:《三里洞》导演林鑫访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16d2101000a72.html,2007年11月7日。
徐童:《先生活,后拍摄:专访“游民”纪录片导演徐童》,https://helanonline.cn/archive/article/7306,2013年12月22日。
徐童:《纪录片导演徐童 人活一口气》,http://nfpeople.infzm.com/article/9158,201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