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风向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短板,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如何深入、系统地剖析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及其根源,并据此探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路径,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必须共同面对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本书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并结合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质量报告文本,建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循证的总体框架,采用实用主义范式下的混合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对中职学生进行持续、动态的追踪调查,以证据为基础深入研究中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原因和质量提升路径。
许佳佳,1990年11月生,河南漯河人,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河南大学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教育政策与管理。近年来,开展了多项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 经典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二 中文文献
(一)著作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编写组编:《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201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曹晔:《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陈工孟:《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7)》,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版。
陈进等:《循证教育研究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陈乐乐:《中等职业教育三十年探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从立新、章燕:《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崔允漷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建力等:《就业教育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职业教育年鉴2016》,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
贺国庆:《外国职业教育史》(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洪良:《从学生行为透析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根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
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霍雄飞:《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政府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蒋腊芳、宋敏主编:《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蒋旋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论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
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靳希斌:《人力资本学说与教育经济学新进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赖德胜:《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包容性增长北京下的就业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李桂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李亚东:《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幼平:《循证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青年与技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除不平等:治理缘何重要——2009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铭:《当代教学管理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晓欢:《职业教育质量研究专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晓强:《增值评价:学校评价的新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马振华:《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
彭薇:《就业概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祁占勇:《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苏丽锋:《中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童玉芬:《就业原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王春燕:《国际视野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
王济川等:《多层统计分析模型: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继平:《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王扬南、刘宝民:《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项秉健等:《2012—201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徐国庆:《从分类到分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薛在兴:《打开大学生就业之门的钥匙——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杨国荣:《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愈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袁益民:《教育质量的保障与评估》,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海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上海科技教学出版社2016年版。
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ISO 9000族标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德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朱之洲、蔡文兰:《失序与重建——社会转型中等职业教育秩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邹恩润:《职业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二)译著
[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厉以贤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E.科恩:《教育经济学》,王玉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阿巴斯·塔沙克里、查尔斯·特德莱《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唐海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艾略特·列堡:《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李文茂、邹小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马健生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陈耿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三)论文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本刊评论员:《关注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背后的就业质量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曹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曹茂甲:《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我国中职招生就业制度的演变》,《职教论坛》2011年第3期。
曹晔:《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与推进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Z1期。
柴楠、吕寿伟:《“非贫困性辍学”的贫困根源》,《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7期。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陈欢:《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2期。
陈吉胜、胡红梅《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陈嵩:《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中职人才——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百家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0期。
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1期。
陈维、刘国艳:《农村留守中职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学业韧性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5期。
陈禧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9期。
陈银娒:《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
陈竹韵、陶宇:《大数据背景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
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教育质量内涵新解》,《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0年第0期。
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4期。
池丽萍、王耘:《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4期。
丁建石:《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问题及法律政策建议》,《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20期,
丁文利:《英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0期。
丁小浩、李莹:《中国城镇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状况分析》,《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杜桂英、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1期。
方绪军等:《中职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2期。
方艳娇、苏丽丽:《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冯建军:《论教育质量及教育质量均衡》,《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6期。
冯子才:《大学生就业与学业刍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高红梅等:《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10期。
高山艳:《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争议与追问》,《职教论坛》2014年第1期。
高书国:《人力资源强国概念、内涵与特征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
高文武:《美国NSSE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査的概述及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启示》,《科学教育》2012年第2期。
高耀、刘志民:《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认知——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
葛道凯:《从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龚欣、李贞义:《学前教育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4期。
共青团中山市委课题组:《青年就业创业特点与青年工作对策——以中山市中职(技工)青年调研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2期。
郭成等:《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郭新华、于骁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85—2007》,《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3期。
韩春光、许艳丽:《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因素影响调查分析——基于北京地区数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3期。
何玉宏、徐燕秋:《试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职教论坛》2005年第19期。
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和震:《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顾》,《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和震、谢珍珍:《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终点:职业教育的经济决定论驳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0期。
胡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生态系统的平衡》,《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2期。
黄敬宝:《寒门能否出贵子?——基于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用的分析》,《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江凤娟、吴峰:《互联网红利与我国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全文导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9期。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姜大源:《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4期。
姜大源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家笔谈(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5期。
姜进:《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6期。
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吿之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4期。
瞿连贵、石伟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选择》,《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4期。
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黎援朝、彭嫦:《产教结合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1期。
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
李桂荣、李向辉:《中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的经验研究》,《教育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李桂荣等:《中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
李桂荣等:《中职示范学校育人质量的抽样调查与试点评估》,《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1期。
李慧萍:《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3期。
李军:《追寻人的价值: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哲学反思》,《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梦卿、安培:《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基本认知、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7期。
李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李莹、丁小浩:《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2期。
林向英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7期。
刘海燕:《美国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模式的兴起与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刘虎:《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历史审视与现实反思》,《职教论坛》2014年第1期。
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7期。
刘晓玲、庄西真:《注重基础、选择多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5期。
刘新华、杨艳:《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差序就业——关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刘志兵、黄榕:《中职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学生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S1期。
卢家楣等:《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心理科学》2011年第6期。
卢敏、冯胜清:《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8期。
卢同庆等:《家庭资本对城乡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7期。
陆素菊、寺田盛纪:《在经济性与教育性之间: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与未来走向——陆素菊与寺田盛纪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中日比较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2期。
吕谋笃:《组织效率为何低?》,《当代经理人》2008年第1期。
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7期。
罗晓婷:《“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的敬业观及其力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马蕾迪等:《生态学视阈下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因素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7期。
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2期。
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31期。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闵清等:《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职教论坛》2011年第6期。
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聂衍刚等:《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与诚信态度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1期。
聂永成、董泽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现状的实证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期。
戚亚慧、韦雪艳:《不同学业成绩中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质和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4期。
戚业国、陈玉琨:《论教育质量观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13期。
亓俊国、庞学光:《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反思与价值审视》,《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8期。
钱洪良:《论循证视角下的证据科学》,《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
钱平:《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期。
邱小健:《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体制》,《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
冉云芳、石伟平:《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是否获利?——基于10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
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沈有禄:《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有何差异?》,《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7期。
沈有禄:《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
盛卫燕、胡秋阳:《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与技能溢价——基于 CFPS2010-2016年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
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9期。
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1期。
石鑫炯:《农业职业学校招生滑坡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中国农业教育》2001年第2期。
宋开永:《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6期。
苏丽锋等:《初中后教育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普高、中职还是不再读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苏丽锋等:《高中阶段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中与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苏兆斌、孔微巍:《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质量关联性实证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33期。
隋海梅、宋映泉:《留守经历影响中职学生的考学行为、辍学行为和升学意愿吗——基于浙江、陕西两省的跟踪数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
汤广全、赵清良:《试论教育价值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陶红、高先燕:《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原则与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33期。
田恩舜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策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7期。
田媛等:《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2期。
汪冰冰:《有限的选择空间与想象的未来——对农村青少年做学徒的话语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2期。
汪江胜:《中职生学习倦怠心理原因及其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汪歙萍:《2010年上海高校和中职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5期。
王福贵:《中职教育重在扬长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王红瑞:《中职生人格特点、自尊水平及其与学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8期。
王军红、周志刚:《论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表达》,《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王磊:《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7期。
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王伟华:《网络环境对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中职校的调查报告》,《职教通讯》2016年第1期。
王伟华等:《家庭资本对农村中专生职业教育选择影响研究——基于河南省某农业县的调查》,《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1期。
王文彬、易雪玲:《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效果与问题研究——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调研》,《职教论坛》2017年第21期。
王显芳、李旭琬:《英国大学工作本位学习的探索及启示》,《北京教育(高教)》2018年第11期。
王亚军、郭义:《最佳证据医学教育对中医教育研究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2016年第5期。
王瑶:《新时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学术论坛》2013年第2期。
王莹莹:《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基于个体就业质量的视角》,《人口与经济》2018年第4期。
魏宏聚:《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年第7期。
魏立萍、肖利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差异分析》,《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1期。
吴凡:《面向2030的教育质量:核心理念与保障模式——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政策报告的文本分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吴妮妮、姚梅林:《中职生家长投入与子女学业投入的关系:教养风格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2013年第4期。
吴雪萍:《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7期。
肖凤翔、饶红涛:《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6期。
谢平楼:《我国企业技能人才资源短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培训》2004年第10期。
邢晖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家笔谈(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8期。
邢悦、马莹:《多元主体定位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9期。
徐鸿洲、何春梅:《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7期。
徐金寿、赵凌:《招生问题:高职教育发展的窘境与出路》,《教育探索》2011年第28期。
徐文彬、彭亮:《循证教育的方法论考察》,《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4期。
徐晓雯等:《高校毕业生学用匹配状况的影响因素及起薪效应》,《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6期。
徐元俊:《试论职业教育质量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许多多:《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社会》2017年第4期。
许援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8期。
薛在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14所高校的一项实证研究》,《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
严东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探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燕国材:《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杨大伟:《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12年第18期。
杨建民等:《陕西纺织类中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5期。
杨思帆、王致强:《人力资本大国如何实现——印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解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年第6期。
杨应红:《浅谈中职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普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杨中超、岳昌君:《学历、专业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易红梅、张林秀:《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育质量的试点评估与改进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
于凤杰等:《城乡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2期。
于洪娇:《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原因的实证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2期。
余逸君:《新阅读时代中职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第15期。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俞可等:《循证:欧盟教育实证研究新趋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袁振国:《教育质量的国家观念》,《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9期。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城乡差异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岳昌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
岳昌君、白一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曾建中:《企业人力资本分类计量模型探讨》,《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3期。
曾庆玉等:《家长投入及其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机制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曾湘泉、王辉:《个人效用、教育因素和岗位特征——基于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学术研究》2018年第3期。
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
张冲等:《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3期。
张国强等:《中国人力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张宏亮、赵学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研究综述》,《继续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张建华、程文:《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张金梅等:《中职生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8期。
张玲玲等:《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
张山:家庭资本、教育与社会流动》,《经济问题》2018年第12期。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6期。
赵金娥:《中职生学业情绪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以山东省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0期。
赵晶晶:《中职学生职业准备分析与对策——基于对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33期。
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1期。
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郑富兴:《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研究》,《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周明星、陈豪好:《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探析》,《职教通讯》2005年第7期。
周潇:《从学校到工厂: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二代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周颖:《高职生职业责任感培养刍议》,《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3期。
周正、李健:《谁在念职校——中职生现状调查与反思》,《职教论坛》2010年第4期。
朱红、张宇卿:《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大学生初职月薪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朱钧陶:《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一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高教探索》2015年第5期。
朱业标:《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与教育对策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6期。
庄伟强、刘爱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第4期。
范其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胡博文:《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机制探讨和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7年。
李向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9年。
孟石:《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及增长潜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
王姣娜:《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经济转型期中国高中阶段教育选择》,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王叶飞:《情绪智力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年。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赵莉:《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四)其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年9月10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2.html,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4_217624.html,2015年11月4日。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210/t20121030_143848.html,2012年10月22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0年7月29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http://www.moe.edu.cn/s78/A07/s8347/moe_732/tnull_816.html,1991年10月17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12730.html,2005-10-28。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2002年8月24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年5月2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年1月24日。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604/t20160426_240252.html,2016-04-11。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65487.htm,2014年6月16日。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http://www.xinhuanet.com/edu/2014-07/10/c_126733605.htm,2014年7月10日。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s7055/201601/t20160126_228908.html,2016年1月12日。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6/t20110623_171567.html,2011年6月23日。
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846/tnull_28933.html,2007年6月26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https://www.fadada.com/notice/detail-1502.html,1994年7月5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http://career.nankai.edu.cn/news/content/id/20.html,2011年4月29日。
三 英文文献
Almlund M.,Duckworth A.L.,Heckman J.J.,et al.,“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Iza Discussion Papers,No.3,2011.
Astin A.W.,“The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on College Impact,Part One”,Sociology of Education,No.3,1970.
Astin A.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1993.
Astin A.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No.4,1984.
Bandura A.,Self-efficacy,San Francisco:John Wiley & Sons,Inc,1994.
Barrick M.R.,Mount M.K.,“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Personnel Psychology,No.1,1991.
Bowles S.,Gintis H.,“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No.2,1977.
Brennan J.,Little B.,A Review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6.
Brennan J.,Little B.,“A Review of Work 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 Employment,1996.
Briner R.B.,Denyer D.,Rousseau D.M.,“Evidence-Based Management:Concept Cleanup Time?”,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No.4,2009.
Buhren C.G.,“School-Based Evalu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Volume 8 | | School Evaluation in Germany:A Means to Improve School Quality”,Advances in Program Evaluation,2002.
Cawley J.,Heckman J.J.,Vytlacil E.,“Three Observations on Wages and Measured Cognitive Ability”,Labour Economics,No.4,2001.
Cervai S.,Cian L.,Berlanga A.,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ing Outcom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Expero Model”,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No.3,2013.
Chickering A.,Education and Identi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69.
Coates H.,“Building Quality Foundations:Indicators and Instrument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No.4,2009.
Cohen J.,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L.Erlbaum Associates,1988.
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No.94,1988.
Cunha F.,Heckman J.,Schennach S.,“Estimating the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 Formation”,Econometrica,No.3,2010.
Davies P.,“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No.2,1999.
Dewey J.,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Free Press,1916.
Doeringer P.B.,Piore M.J.,“Internal Labor Markets & Manpower Analysis”,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71.
Durland M.,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Differentially Effective Schools,Baton Roug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1996.
Education A.C.O.,Williamson E.G.,“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No.5,1949.
Elliott K.M.,Healy M.A.,“Key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Related to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No.4,2001.
Eskreis-Winkler L.,Duckworth A.L.,Shulman E.P.,et al.,“The Grit Effect:Predicting Retention in the Military,the Workplace,School and Marriage”,Frontiers in Psychology,No.2,2014.
Falzer P.R.,“Cognitive Schema and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s”,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No.2,2004.
Foster E.,Stephenson J.,“Work ‐ based Learning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K.: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nd Tren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No.2,1998.
Gary S.,Becker,“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5,1962.
Ghai D.,“Decent Work:Concept and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No.2,2010.
Hanushek E.A.,Woessmann L.,Zhang L.,“General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Over the Life-Cycl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No.1,2017.
Hanushek E.A.,Woessmann L.,“Schooling,Educational Achievement,and the Latin American Growth Puzzl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No.2,2012.
Hart J.,Rogojinaru A.,“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VET Reform in Romania”,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4,2010.
Heckman J.J.,Rubinstein Y.,“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2,2001.
Heckman J.J.,Stixrud J.,Urzua S.,“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Social Behavior”,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No.3,2006.
Heckman J.J.,“Integrating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to Economics”,Nber Working Papers,No.3,2011.
Hoeschler P.,Balestra S.,Backes-Gellner U.,“The Development of Noncognitive Skills in Adolescence”,EconomicsLetters,2018.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Op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s Module,Making Basic Choice for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2012.
James C.,Prashant L.,Guirong L.,et al.,“Stereotype Threat and Educa tional Tracking: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2019.
Jung C.,“A New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Braåžov County”,Bulletin of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No.56,2014.
Kaufman R.D.,Quality Management Plus: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Corwin Press Inc,1993.
Kolenikov S.,Angeles G.,“Socioeconomic Status Measurement with Discrete Proxy Variable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Rrliable Answer?”,Review of Income & Wealth,No.1,2010.
Krejcie R.V.,“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No.3,1970.
Kuh G.D.,“What We're Learning about Student Engagement from NSSE:Benchmark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s”,Change,No.2,2003.
Lam D.,Schoeni R.F.,“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arnings and Returns to Schooling:Evidence from Brazil”,Papers,No.4,2016.
Lambert F.,“Skilling Australia for the Future?A Study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No.3,2010.
Loyalka P.,Huang X.,Zhang L.,et al.,“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Schooling on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China”,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No.1,2015.
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Quantitative Macroeconomics Working Papers,No.1,1999.
Lucas R.E.,“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2,1990.
Masson J.R.,Baati M.,Seyfried E.,“Quali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Lessons from the European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3,2010.
Mayer J.D.,Salovey P.,“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1997.
Moss P.,Tilly C.,“Skills and Race in Hiring:Quantitative Findings from Face-t-face Interviews”,Eastern Economic Journal,1995.
Newhouse D.,Suryadarma D.,“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 School Type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Indonesi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No.2,2011.
Okun M.A.,Weir R.M.,“Toward a Judgment Model of College Satisfa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No.1,1990.
Parker E.L.,“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Successfu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2008.
Pascarella E.T.,Terenzini 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2005.
Pascarella E.T.,“Students' Affectiv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llege Environment”,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No.6,1985.
Peter M.B.,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John Wiley Press,1967.
Raelin J.A.,“A Model of Work-Based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No.6,1997.
Rosenbaum J.E.,Others A.,“Youth Apprenticeship in America:Guidelines for Building an Effective System”,1992.
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No.2,1965.
Rotter 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 Monogr,No.1,1966.
Rumberger R.W.,“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Productivity and Earning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No.1,1987.
Sackett D.L.,Rosenberg W.M.,Gray J.A.,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ritish Medical Journal,No.7023,1996.
Sallis E.,“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Kogan Page Limeted,No.28,1993.
Sanford N.,Developmental Status of the Entering Freshman,N SANFORD (Ed.).American College,New York:Wiley,1962.
Scott J.,Wircenski M.,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Homewood: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2008.
Sehnbruch K.,“From the Quantity of Employment to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An Application of Cap-ability Approach to the Case of the Chilean Labour Market”,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No.4,2004.
Self S.,Grabowski R.,“Education and Long-run Development in Japan”,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No.4,2004.
Smith A.,The Wealth of Nations,Chicago,IL: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52.
Solmon L.C.,“The Definition and Impact of College Quality.Final Report”,Nber Working Papers,1973.
Solon G.,“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3,1992.
Song Y.,Loyalka P.,Wei J.,“Determinants of Tracking Intentions,and Actual Education Choic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hina”,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No.4,2013.
Tinto V.,“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No.1,1975.
Tripney J.,Kenny C.,Gough D.,“Enabling the Use of Research Evidence Within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in Europe”,European Education,No.1,201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Guidelines for TVET Policy Review”,Paris:UNESCO,2013.
Vvn Bastelaer A.,Work Organization,a Dimension of Job Quality:Data from the Adhocmodule of the2001 Labor Force Survey in the EU,Geneva:Invited Paper Submitted by Eurostat to Joint UNECE-Eurostat-ILO Seminar on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Employment,2002.
Walton G.M.,Spencer S.J.,“Latent Ability:Grades and Test Scores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 the Intellectual Ability of Negatively Stereotyped Students”,Psychological Science,No.9,2009.
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No.4,1998.
Wong C.S.,Law K.S.,“The Effects of Leader and Follow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An Exploratory Study”,Leadership Quarterly,No.3,2002.
Woronov T.,Class Work:Vocational Schools and China's Urban Youth,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Yao G.,Zhimin L.,Peng F.,“The Effect of Family Capital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A Survey at 20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No.2,2015.
Zimmerman D.J.,“Regression Toward Mediocrity in Economic Sta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3,1992.
相关推荐
-
新时代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于增元
新时代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
2
新时代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于增元
新时代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
3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
作者:肖玮萍
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4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毛金凤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
-
5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
作者:庄华峰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教...
-
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石玉平 杨福荣 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
7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
作者:闫志利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
-
8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
作者:李向辉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