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回顾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百年探索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全面梳理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思政课合力建设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国家关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采用量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学校、家庭及社会合力建设高校思政课的状况,剖析影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效的因素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高校思政课合力体系模型,以及发挥思政课整体功能的实现路径与策略。
张璐斐,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少年教育与发展心理。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出版教材和著作10多部,在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一 中文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组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学习辅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现代汉语大辞典》(上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爱尔兰]托马斯、凯勒根等:《家庭环境与学校学习》,吴国淳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蔡钊利:《伟大的精神,崇高的品格》,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崔俊萍:《全球教育治理视域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7年。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德]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郑惠卿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冯刚、张晓平、苏洁:《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冯刚、孙雷:《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版。
冯建军:《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冯生尧:《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富勒:《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法]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宫敏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侯勇:《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李萍、林滨:《比较德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伟:《凝心聚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20年版。
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骆郁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俊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年版。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普斯坦等:《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吴重涵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美]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富兰克·布朗:《美国的公民教育》,陈光辉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伊特·雷德斯多大:《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夏道源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美]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皮连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梅拉·莱文森:《不让一个公民掉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美]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学校与社区关系》,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彭付芝:《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
蒲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邱皓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刘剑乔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谈松华:《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克军:《比较公民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唐鹏:《新加坡的公民道德建设》,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唐玉琴:《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王琪:《美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王序荪、李诚忠:《思想工作心理学基础》,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
吴长锦:《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版。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梓明:《学校宗教教育的新路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版。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成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姚彩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国财富出版社2020年版。
[英]迪克松:《洞察先机一全球化的六个方面》,孙雪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诚、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1998年版.
余树德:《九七激流中的民主教育》,香港基督徒学会出版社1992年版。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张秀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北师大书苑公司1986年版。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郑富兴:《现代视角下的美国品格教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 中文期刊与论文
艾楚君、甘均良:《构建新的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艾楚君、焦浩源:《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安涛、李蕾、翟广运:《试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
才忠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7期。
曹群、郑永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常城:《新时代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探讨》,《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9期。
陈岸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6期。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陈思:《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分化及综合化模式建构》,《青年探索》2013年第6期。
陈淑清:《“大思政”观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2期。
陈涛:《着力打造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
程丽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探究》,《课程教学研究》2021年第8期。
程勤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5期。
崔冰:《中国与新加坡行政价值观之比较》,《人民论坛》2012第17期。
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
戴艳军、赵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基于全国53所高校的问卷数据》,《科学决策》2021年第9期。
董杜斌:《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24期。
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房广顺、姜洋、杨溢:《围绕核心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冯刚:《以百年党史丰厚底蕴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0期。
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2期。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冯建军:《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
冯秀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难点及其突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符桂芹:《日本道德教育论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5期。
甘均良:《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价值功能及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5期。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
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
高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高进:《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年第7期。
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高维峰、李春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基础与价值导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期。
宫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
顾海良:《“三因”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的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9期。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何玲玲:《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2期。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0期。
洪明、许明:《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的内涵和成因》,《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洪明:《教育生态视域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治理》,《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
胡恒钊、文丽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路径研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第2期。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
胡若雨:《新加坡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反思》,《理论探索》2016年第5期。
胡晓敏:《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论略》,《教育评论》2014年第7期。
胡玉荣:《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与认同整合》,《广西社会科学》2018第4期。
黄璐璐:《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创新探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14期。
黄蓉生、石海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论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9期。
黄世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黄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发展特征探析》,《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2期。
霍军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原则、遵循与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7期。
贾巨才、郎琦:《思想政治理论课“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7期。
江鸿波、林秋琴:《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9期。
蒋广学、张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2期。
蒋和珈、陈大文:《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的教师培训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年第9期。
赖练、卢吉超:《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2期。
李保英,高奇琦:《“亚洲价值观”与新加坡民主政治》,《社会科学战线》2004第1期。
李东坡、王学俭:《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挑战与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
李辽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李路曲:《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作用》,《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3期。
李能华、谭吉华、白玲:《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11期。
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高教论坛》2018年第6期。
李睿:《青年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支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4期。
李慎之:《亚洲价值与全球价值》,《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2期。
李庶泉:《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李文:《儒家文化与新加坡民主政治》,《复旦政治学评论》2010年第5期。
李晓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路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7期。
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7期。
李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4期。
李毅弘、戴歆馨:《习近平新时代“好家风”论述:内涵、价值与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6期。
李英、李雪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整体性实现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李有库:《高校德育应注重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期。
李忠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为根本目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2期。
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4期。
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6期。
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2期。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3期。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期。
刘力波、黄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2期。
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3期。
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刘社欣:《论“合利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应然性原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8期。
刘社欣:《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1期。
刘晓亮:《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
刘征、左殿升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论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2期。
卢景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课程的形成》,《教育评论》2013年第2期。
卢丽华、姜俊和:《“全球公民”教育:基本内涵、价值诉求与实践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卢黎歌、耶旭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卢忠萍、王欣:《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2期。
鲁明川、曹克亮:《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4期。
骆郁廷、秦玉娟:《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1期。
吕元礼:《新加坡“家庭为根”的共同价值观分析》,《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6期。
马健生、孙珂:《高等教育创新的“保健机制”探析——以美国的经验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33期。
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2期。
马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型浅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3期。
孟宪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5期。
孟宪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解读》,《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6期。
蒲清平、何丽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1期。
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覃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的转、破、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9期。
覃事太、马俊、金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设的实践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
曲建武、王雅瑞:《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三重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5期。
饶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邵西梅:《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6期。
施一满:《慕课(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学术论坛》2015年第9期。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1期。
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9期。
史宏波、谭帅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述与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宋道雷、谭金欣、叶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成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21年第4期。
苏咏喜:《历史合力论的方法论原则和现实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宿月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具象化、全程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8期。
孙景峰、李社亮:《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的地位与性质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4期。
汤玉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思考》,《教育评论》2017年第10期。
涂刚鹏、刘宇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21期。
王炳林、刘奎:《关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王广义、胡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1期。
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探索》2013年第1期。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
王宏舟:《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
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
王淑荣、王英洁:《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性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3期。
王树荫:《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20年第3期。
王学俭、顾超:《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王英杰:《研究学生: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9期。
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0期。
王阵军、刘英杰:《案例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王治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
王自芳:《试析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4期。
王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及其实践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韦洪发、张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卫东:《德国自由学习面面观》,《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卫志民:《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2期。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年第2期。
吴超:《接纳与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态度——基于对上海6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探索》2015年第2期。
吴广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及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
吴宏亮:《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2期。
吴宏政、高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论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吴林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及提升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1期。
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教育探索》2012年第9期。
吴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中国统计》2015年第10期。
吴卫东:《德国自由学习面面观》,《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期。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肖薇薇、陈文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条件、效应与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0期。
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
徐国亮:《深入学习习近平家风家教重要论述》,《红旗文稿》2019年第9期。
徐海娇:《意义生活的完整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许瑞芳、张宜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基于上海市的数据》,《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7期。
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
徐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态势与新使命》,《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4期。
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
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7年。
燕连福、温海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关键在教师》,《红旗文稿》2019年第10期。
杨东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建构思路与机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40期。
杨威、管金潞:《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9期。
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期。
杨勇兵、綦玉帅、王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7期。
杨越岚、代聪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构的实证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2期。
叶方兴:《观念·原则·活动: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0期。
叶华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性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余华、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9期。
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2期。
于霞:《多措并举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师资攻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9期。
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5期。
赵继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4期。
赵静:《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3期。
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赵义良:《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一体化改革》,《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张春萍、孙培军:《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评价指标构建》,《江苏高教》2021年第10期。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
张红霞、葛连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论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33期。
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
张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返本开新》,《理论导刊》2021年第7期。
张雷声:《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论析》,《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
张璐斐、陈卓薇:《高校思政课满意度对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研究——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大学教育》2021年第1期。
张名扬、王恒愉、潘星霖:《专业课程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张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9期。
张睿:《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
张社强:《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差异性》,《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6期。
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张璇璇:《系统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的路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7期。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张耀灿:《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21期。
张振华、刘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心理作用机制探析——以“观、听、访、演、帮、思”实践教学链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4期。
章秀英、朱坚、李露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特点及提升对策——基于全国3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郑航:《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意义、论域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郑敬斌、李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
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郑又贤:《扎实深厚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6期。
周光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机制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9期。
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28期。
周敏凯:《战后发达国家社会道德教化的一般特点及其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周洲:《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0期。
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8期。
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5期。
三 报刊文献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01版。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01版。
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光明日报》2006年8月31日01版。
李光耀:《李光耀总理说:要以儒家思想抗拒欧风美雨,我们绝不能让三代同堂家庭分裂》,《星洲日报》1982年2月9日,第29页。
万鹏、谢磊:《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1日01版。
吴付来:《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1日05版。
习近平:《在二○一五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02版。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02版。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02版。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01版。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人民日报》2017年7月7日01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01版。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01版。
徐晓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新论)》,《人民日报》2019年10月8日05版。
赵兴龙、许林:《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1日09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01版。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01版。
四 政府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3年6月27日(链接日 期),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306/t20130627_153857.html,2013年7月4日。
《教育部发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国政府网,2017年12月7日(链接日期),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2017年12月7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4月29日(链接日期),http://www.gov.cn/xinwen/2019-04/29/content_5387361.htm?td-sourcetag=spcqqaimsg,2019年4月29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6月3日(链接日期),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年6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04年10月14日(链接日期),http://www.scio.gov.cn/zhzc/6/2/Document/1025841/1025841.htm,2011年10月1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9年8月14日(链接日期),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19年8月14日。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5年8月11日(链接日期),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年8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政府网,2016年5月19日(链接日期),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76961.htm,2016年5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7年2月27日(链接日期),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年2月27日。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9年9月3日(链接日期),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9/t20190916_399349.html,2019年9月16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1年1月1日(链接日期),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2021年1月1日。
五 英文著作与论文
A.Rutter,M.Newmann,“The Potential of Community Service to Enhance CivicResponsibility”,Social Education,Vol.53,No.6,1989.
Ancona D.G.,Caldwell D.F.,“Demography and Design: Predictors of New Product Team Performance”,Organization Science,Vol.3,1992.
Baron R.M.,Kenny D.,“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51,1986.
Benson John,“Who is the Autonomous Man?”,Philosophy,Vol.58,1983.
Birdwell Jonathan,Scott Ralph Horley Edward,“Active Citizenship,Education and Service Learning,Education”,Citizenship and Social Justice,Vol.8,2013.
Bosio Emiliano,Schattle Hans,“Ethical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From Neoliberalism to a Values-based Pedagogy”,Prospects,2021(prepublish).
Cho Hyunhee,Cho Daeyeon,Kim Junhee,“Creating Spaces for Intersubjectivity: A Sustainable Vis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Sustainability,Vol.14,2022.
Combs Jerrold R.,“Attainments of the Morally Educated Person”,in Cochrane Donald B.,Manley Casimir Michael,eds.,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Practical Approaches,New York: Praeger,1980,
Cox Edvin,“Educational Religious Education”,in Hull John,eds,New Directions in Religious Education,Sussex: The Falmer Press,1982.
Damon W.,Menon J.,Bronk K.C.,“The Development of Purpose During Adolescence”,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Vol.7,2003.
David Kerr,Citizenship: Local,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3.
Elias G.Carayaimis,Jeffrey Alexander,Anthony loannidis,“Leveraging,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forming Strategic GUI 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and France”,Technovation,Vol.20,2002.
Epstein Joyce L.,“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in M.C.Alkin,eds.,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New York: Macmillan,1 9 9 2.
Er L.P.,“The Politics of Confucianism and Asian Values in Singapore”,Confucian Culture and Democracy,2015.
Goh Chok Tong,“Strengthening the Singapore Heartbeat”,Speeches,Vol.23,No.5,1999.
Gordon G.,Vessels,Character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School Planning and Teacher Training Handbook,Westport,Conn: Praeger,1998.
Gopinathan S.,“Being and Becoming: Education for Values in Singpore”,in Cummings William K.,Gopinathan.S.,Tomoda Yasumasa,eds.,The Revival of Values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West,Pergamon Press:Singapore,1988.
Han Dorussen,“Review of Christopher Lingle's Singapore's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 Asian Values,Free Market Illusions,and Political Dependency”,Public Choice,1997.
Halstead J.Mark,Monica J.Taylor,“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0,2000.
Halstead J.M.,Taylor M.J.,“Values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in J.M.Halstead,M.J.Taylor,eds.,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London: Falmer Press,1996.
Halstead J.Mark,Pike Mark A.,eds.,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 Values in Action,London: Routledge,2006.
Halstead J.Mark,“Does Citizenship Education Make Moral Education Redundant?”,in Cheng Robert H.M.,Lee John C.K.,Lo Leslie N.K.,eds.,Values Education for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
Herbert A.Simon.,“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oday's World of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s,Vol.33,2000.
Hussin Mutalib,“Illiberal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Opposition in Singapore”,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1,2000.
J.J.Cogan,R.Derricott,eds.,Citizenship for the21'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London: Kogan Page,2000.
J.Kahne,J.Westheimer,“In the Service of What? The Politics of Service Learning”,Phi Delta Kappan,Vol.77,1996.
J.Mark Halstead,Monica J.Taylor,“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0,No.2,2000.
Jon S.T.Quah,“Administrative Reform: a Conceptual Analysis”,Philippin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3,1976.
Jon S.T.Quah,“Administrative Reform: Singapore Styl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Vol.57,1991.
Jon S.T.Quah,“Singapore in 1984: Leadership Transition in an Election Year”,Asian Survey,Vol,25,No.2,1985.
Karen M.Kedrowski,“Civic Education by Mandate: A State-by-state Analysi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36,2003.
Kerry J.Kennedy,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 State,The Falmer Press,1997.
Kim Dae Jung,“Is Culture Destiny? The Myth of Asia's Anti-Democratic Values”,Foreign Affairs,Vol.73,No.6,1994.
Kunal Mukherjee,“Is There a Distinct Style of Asian Democracy?”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Vol.45,2010.
Kuo Eddie C.Y.,Confucianism as Political Discussion in Singapore: The Case of an Incomplete Revitalization,Department of Sociology,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2.
Lickona Thomas,“Relig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The Phi Delta Kappan,V ol.1,1999.
Madonna M.Murphy,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s Blue Ribbon School:Best Practices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Lancaster,Penn: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1998.
Mariona Graell Martín,“University Professional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Vol.12,2022.
Mengyun Zhang,“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ivic Philanthropy Awareness Cultivation into Civ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Vol.5,2022.
MeDonald R.P.,Ho M.H.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Psychological Methods,Vol.6,2002.
Mirra Nicole,McGrew Sarah,Kahne Joseph,et al.,“Expanding Digit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 Address Tough Issues”,Phi Delta Kappan,Vol.103,2022.
O'Cadiz Mariadel Pilar,Pescador Octavio,Schugurensky Daniel,et al.,“Teaching Values,Valuing Experience: A Pedagogical Model from the Global South to Address 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Prospects,2022(prepublish).
Pearce Nick,Hallgarten Joe,eds.,“Tomorrow's Citizens: Critical De-bates In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2000.
Rahmat Nurul Walidaini,M.Marzuki,“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in Value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ScienceRise: Pedagogical Education,Vol.3,2021.
Rapanta Chrysi,Vrikki Maria,Evagorou Maria,“Preparing Culturally Literate Citizens Through Dialogue and Argumentation: Rethink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The Curriculum Journal,Vol.32,2020.
R.G.Niemi,J.Junn,Civic Education: What Makes Students Lear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Richard Gross E.,Thomas Dynneson L.,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
Saperstein Evan,“Post-pandemic Citizenship: The Next Phase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Prospects,2022(prepublish).
Shaffer D.R.,Kipp K.,Development Psychology: Childhood & Adolescence,Ninth Edition,US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2.
Sim J.B.Y.,Print M.,“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 in Singapore: A National Agen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tizenship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1,No.1,2005.
Trisiana A.,“Reactualiza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Versus Digitalization of Learning Media: Expect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andemic Era”,Journal of Legal,Eth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Vol.24,2021.
Wampold B.E.,Imel Z.E.,The Great Psychotherapy Debate: The Evidence for What Makes Psychotherapy Work,Secon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