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著作类
[1][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王道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陈武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州、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等:《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李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13]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黄福涛、潘懋元:《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郭丽君、吴庆华:《中外大学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20]邱德雄:《我国普通高校定位的理性选择》,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版。
[21]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4]韩延明:《高等教育学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5]候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严燕、张继龙:《高校定位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浙江大学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8]徐辉、杨天平:《大学特色发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曹旭华、孙泽生、王楠、南仲信:《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期刊类
[1]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向兴华、赵庆年:《基于文本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蓝汉林:《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其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第5期。
[4]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第5期。
[5]姜尔林:《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地位竞争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3期。
[6]蓝劲松:《大学办学理念: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1期。
[8]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耐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9]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
[10]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
[11]王菊:《资源依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类型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发展定位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3]眭依凡:《教学评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14]陈贵梧:《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及其演变研究:基于使命陈述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第1期。
[15]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剖析》,《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16]赵伟、赵永庆:《试论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4期。
[17]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18]汪劲松:《研究型大学如何加强本科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3期。
[19]刘宝存:《如何创建研究型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
[20]梁彤、李驹:《美国研究型大学及其基础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1]刘向东、吕艳:《高等学校分类的实证研究——基于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9所地方共建高校的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22]彭安臣:《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12期。
[23]庄丽君、刘少雪:《我国研究型大学资优学生本科生学习经历的调查报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24]马陆亭:《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制度的改革方向》,《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25]陈厚丰:《高校定位:自生秩序与分类引导有机结合——兼与邓耀彩博士商榷》,《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26]张忠华:《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
[27]朱中华:《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3期。
[28]李春生:《日本五年一贯制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第Z2期。
[29]程士丽、黄秀英:《日本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及启示》,《职教通讯》2013年第6期。
[30]李德方:《日本专修学校的发展及特色浅析》,《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第12期。
[31]闻友信:《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中国高等教育》1987年第4期。
[32]高迎爽:《从集中到卓越:法国高等教育集群组织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33]杨志秋、邢丽娜:《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及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1期。
[34]王德林:《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6期。
[35]朱家德:《精英技术教育理念与法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36]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37]张建新:《走向多元——英国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发展历程》,《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38]张建新、陈学飞:《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法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9]陈厚丰:《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分层政策案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40]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41]刘黎、张伟:《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第6期。
[42]师昌绪:《是到了该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了》,《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43]张丽:《浅析伯顿·克拉克的院校分类思想——兼论与我国高教结构模式的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44]Frank H.T.Rodes:《美国大学使命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史宗恺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45]田长霖:《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46]赵庆年:《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47]李海芬、唐安国:《关于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问题的探讨》,《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48]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49]王广谦:《关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四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1期。
[50]徐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进程与推进策略》,《江苏高教》2009年第5期。
[51]梁虹、沙洪成:《实施终身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第3期。
[52]张辉、焦岚、李颖:《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6期。
[53]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4]耿华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4期。
[55]陈然:《融入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56]刘智运:《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57]王通讯:《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0期。
[58]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3期。
[59]娄延常:《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势——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几点体会》,《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60]胡建华:《论近年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1]荀渊:《近30年来中国大学的转型与发展困境》,《江苏高教》2011年第1期。
[62]潘仁:《从分类学的发展看科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第1期。
[63]韩亦:《分类体系和世界体系》,《博览群书》2007年第8期。
[64]刘知胜:《分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65]陈世骧:《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昆虫学报》1961年第Z1期。
[66]张钦恩:《分类学的思维科学方法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年第1期。
[67]雷家彬:《分类学与类型学:国外高校分类研究的两种范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68]帕蒂·乔·沃森、斯蒂芬·勒布朗、查尔斯·雷德曼:《分类与类型学》,陈淳译,《南方文物》2012年第4期。
[69]陆正林、顾永安:《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70]陈厚丰:《国外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述评》,《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71]王琪:《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分类思想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2]赵养昌:《浅谈分类学的新进展》,《昆虫知识》1979年第6期。
[73]石磊:《系统分类学:一个正在衰退的领域》,《世界科学》2009年第8期。
[74]余成普:《原始分类的起源和动力——重检罗德尼·尼达姆的批评》,《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75]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76]张文华、戴崝、付晓琛、邓芳:《生物系统分类体系的建立和林奈的贡献》,《生物学通报》2008年第5期。
[77]陈厚丰:《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现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78]王允:《浅析定位理论的缘起及其贡献》,《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
[79]李如意:《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定位理论透视》,《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80]司马方、仇向洋:《定位理论比较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81]鲁君四、杨浙帅、王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定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82]杨明刚:《定位理论的创新点及应用价值》,《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3]贾艳瑞、曾路:《定位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商业研究》2002年第2期。
[84]付勇:《定位的本质分析》,《商业研究》2004年第10期。
[85]刘立宾:《大学定位的理论基础及其策略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14期。
[86]金琳:《定位理论国内研究综述》,《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87]王福娟、邹宏:《解析USP理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8]刘一彬:《里斯与特劳特定位理论对我国高校定位的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5期。
[89]高辉:《品牌形象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期。
[90]项文彪:《试论定位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定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1]牛奔:《由定位理论反思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目标选择》,《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3期。
[92]李雪欣、李海鹏:《中国品牌定位理论研究综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3]孙婧毅:《柏拉图分工理论简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4]王建军:《分工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95]苗长青:《分工理论综述》,《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96]廉勇、李宝山、金永真:《分工协作理论及其发展趋势》,《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97]潘刚:《国内分工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与再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98]白鹤:《论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新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5期。
[99]魏剑锋:《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0]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1期。
[101]林玉屏:《马克思劳动协作理论对构建和谐中小企业的启示》,《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102]袁建军、金太军:《政府协调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困境与破解——以分工协作的理论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03]曹俊杰:《管仲与色诺芬经济思想之比较》,《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04]王拓:《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105]曹方:《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高教探索》1998年第1期。
[106]方友军:《一般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07]曹方:《试论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108]董泽芳、刘桂生:《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定位刍议》,《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9]刘保存:《大学的真谛》,《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10]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111]邓耀彩:《高校定位:自生秩序还是管制》,《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12]曹赛先:《大学分类中的几对矛盾》,《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113]刘小强:《美国加州1960年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一个成功范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14]宋中英、周慧:《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基本分类模式的演变》,《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5期。
[115]郄海霞:《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管理的特点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16]叶慧芳、金佩华:《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8期。
[117]吴向明:《美国大学招生录取标准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118]王国超:《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及其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119]宣葵葵:《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9期。
[120]马健生、郑一丹:《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教师的任用、培训经验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121]张晓东:《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22]陈厚丰:《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123]龙超云、曲福田:《英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24]刘晖:《从〈罗宾斯报告〉到〈迪尔英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战略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25]黄永林、谭振亚、龙超云:《英国大学办学理念、资金筹措及国际化战略的特点——中国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的报告》,《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4期。
[126]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27]赵庆年:《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128]杨贤金、索玉华、张金钟、李克敏、杨吉棣、李翔海、张月琪、钟英华、路福平、张进昌、周桂桐、韦福祥、卢双盈、杨明光、程幼强、史津、王繁珍、宁月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回顾、现状分析与反思》,《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3期。
[130]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31]徐春霞:《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诠释》,《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132]江庆:《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模式及其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133]潘黎、刘元芳、霍尔斯特·赫磊:《德国高校层次结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134]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35]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
[136]王作权、张仲谋:《法国大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成因探析——以巴黎理工学校为例》,《煤炭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137]王耀中、陈厚丰:《近代以来法国高等教育分化与重组的历史考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7期。
[138]潘金林:《高校分类: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导向》,《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139]张忠华:《对高校定位研究的再思考》,《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
[140]程士丽、黄秀英:《日本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及启示》,《职教通讯》2013年第3期。
[141]李春生:《日本五年一贯制高等专科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第Z2期。
[142]朱文富、姚锡远:《日本专修学校制度》,《教育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
[143]李德方:《日本专修学校的发展及特色浅析》,《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第12期。
[144]刘军、黄梅:《美国高等教育募款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45]余国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必要性及原则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146]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47]王文奎:《形象塑造是我国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148]朱复谦、李桂峰、吴子恺、白先放、冯健玲:《部分省市一些大学办学目标定位的分析与研究》,《广西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149]汪敏生:《地方高校教学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
[150]邹红:《论省属地方高校定位的影响因素及定位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151]冯英、张璐杰:《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状况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52]刘道玉:《论一流大学的功能定位》,《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
[153]张立荣:《论高校民主管理的完善途径》,《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
[154]魏银霞:《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6期。
[155]夏光荣、李星毅:《教育定位理论初探》,《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1期。
[156]向兴华、李国超、赵庆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绩效评价研究——以HL和HK两所大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3期。
[157]宋永芳、赵庆年:《我国高校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文献视角》,《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5期。
[158]郝蕊:《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大学发展定位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2期。
[159]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
[160]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高等教育》2005年第3期。
[161]徐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定位研究》,《高教探索》2003年第1期。
[162]赵增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同层次高校自身定位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63]李继怀:《对大学排名与层次定位的几点认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164]吴向明:《美国大学招生录取标准评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165]王炎灿、张晓阳:《中外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文本分析及其启示》,《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7期。
[166]顾承卫、杨小明、甘永涛:《关于大学定位的研究综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67]李枭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路》,《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第6期。
[168]江莹:《重点学科建设: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突破口》,《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69]别敦荣、张征:《教育理念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70]刘继安、储召生:《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些什么》,《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第8期。
[171]徐同文:《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72]樊明成:《高职专科院校服务面向定位与评估方略》,《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年第5期。
(三)学位论文类
[1]段静静:《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扬州大学,2007年。
[2]刘鑫:《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估体系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3]张继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定位研究》,扬州大学,2006年。
[4]叶芃:《地方高校定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李伟娜:《普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的探讨》,天津大学,2005年。
[6]娄俊颖:《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高迎爽:《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张琛:《法国大学校的传统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官远发:《美国大学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及启示——杨浦“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济大学,2007年。
[10]周婧:《我国高校办学目标定位趋同问题研究》,中南大学,2008年。
[11]唐昕:《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2]袁怡琴:《现阶段中国民办高校的定位问题研究——以上海民办高校个案为例》,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3]王杨红:《辽宁省原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的办学定位研究——以沈阳市10所划转院校为例》,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4]宋亦平:《分工、协作和企业演进——一个一般理论及对知识社会企业规制的分析》,复旦大学,2003年。
[15]朱永东:《当前我国大学定位问题研究》,中南大学,2003年。
[16]刘一彬:《我国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7]许浚:《现阶段我国大学定位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8]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河海大学,2004年。
[19]李燕菲:《当代文化转型期人的精神需要探析》,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0]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1]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2]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3]冉旭:《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看英国教育政策的演变》,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4]曾海涛:《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定位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
[25]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6]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7]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兰州大学,2010年。
(四)报纸类
[1]唐景莉:《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6日。
[2]蔡克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2日。
(五)电子文献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http://dzb.hfut.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1&id=373)。
[3]杨伯伦:《日本近代学位教育体制发展的启示》(http://www.doc88.com/p-01499417351.html)。
[4]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统计要览·文部统计要览2007版》(http://www.mext.go.jp/b-menu/toukei/002/002b/19/084.xls)。
[5]柯文进:《关于大学办学定位的思考》(http://blog.163.com/sckdwcm1/blog/static/106672372007101210126552/)。
[6]周济:《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http://www.cutech.edu.cn/cn/zcfg/zyjh/webinfo/2003/01/1179971248975511.htm)。
[7]《2012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bb4b38513c1ec5da50e2704d.html)。
(六)其他类
[1]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评估处(内部资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培训资料,2003年。
[2]350所普通本科高校定位资料(具体略)。
二 外文文献
[1]The Mission of MIT.,http://web.mit.edu/facts/mission.html.
[2]P.Drucker,Politics and Knowledge,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9.
[3]Karl Jaspers,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London:Peter Owen Ltd.,1965.
[4]Making a Difference:The Strategic Plan for Duke University,http://stratplan.duke.edu/pdf/plan.pdf.
[5]Cornell University at its Sesquicentennial A Strategic Plan2010-2015,http://www.cornell.edu/strategicplan/docs/060410-strategic-plan-final.pdf.
[6]Carnegie Mellon2008Strategic Plan,http://www.cmu.edu/ strategic-plan /2008-strategic-plan/2008-strategic-plan.pdf.
[7]Alexander C. McCormick and Chun-Mei Zhao,“Rethinking and Reframing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in Change .
[8]Updated Carnegie ClassificationsTM Show Increase in For-Profits,Change in Traditional Landscape,http:// 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newsroom/ press-releases/updated-carnegie-classifications.
[9]Carnegie Classifications FAQs,http:// classifications. Carnegie foundation.org/resources/faqs.php.
[10]Nigel Ashford,“How Not to Reform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Academic Questions,Summer1990.
[11]Tatiana Fumasoli,Jeroen Huisman,“Strategic Agency and System Diversity:Conceptualizing 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inerva,Vol.51,2013.
[12]James R. Lowry,B. D. Owens,“Developing a Positioning Strategyfor a University”Services Marketing Quarterly,Vol.4,2001.
[13]“Top100World Universitie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22August2008. Retrieved28March2011.
[14]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ResearchCulture/InstitutionsHigherEducation/Tables/TotalStatesFurtherIndicatedWinterTerm.html.
[15]Tot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ResearchCulture/InstitutionsHigherEducation/Tables/TypeInstitution.html.
[16]Thorstein Veblen,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Academic Reprints,1954.
[17]An update on the presidential search,http://web.mit.edu/ newsoffice/2012/presidential-search-update-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