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典、专著、编著、论文集
[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
《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
徐敬修编辑:《说部常识》,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版。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刘世德选注:《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殷芸编撰,罗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杜浩铭译:《〈搜神记〉故事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
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香港大众书局1969年版。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曾祖荫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滕云选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李丰懋:《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版。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说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裴启撰,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国良:《颜之推〈冤魂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管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良:《〈冥祥记〉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苏]托马舍夫斯基:《文学理论》(诗学),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28年版。
[瑞士]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法]布吕奈尔、比叔瓦、卢梭:《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金荣华编:《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分类索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第一卷,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尹锡康、田大畏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上海书店2001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宁稼雨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
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上海光明书社1935年版。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川:《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65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东汉)王充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范崇高:《中古小说校释集稿》,巴蜀书社2006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59年版。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四龙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根林等点校:《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梁启雄撰:《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汤一介编选:《汤用彤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版。
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74年版。
刘志伟:《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73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75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0年版。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72年版。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74年版。
(唐)义净,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汉)扬雄:《法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勰撰,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
赞宁:《宋高僧传》,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元)马端临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标校:《文献通考·经籍考》(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道藏》第1、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版。
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精装本)1959年版。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六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刘勰撰,王利器校证:《〈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孙昌武点校:《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版。
董志翘译注:《〈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版。
(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注》,上海书店1986年版。
丁福保、何子培主编:《实用佛学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1年版。
印顺法师:《华雨集》(二),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佛经赠送处2002年版。
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徐震堮校:《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1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孔一等校点:《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蔡绦撰,马惠民点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韩格平主编:《魏晋全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蒲松龄:《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念》,台北华宇出版社《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卷50。
(唐)李鼎祚集解,陈德述整理:《周易集解》,巴蜀书社1991年版。
曹道衡:《中古文史丛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丁如明等点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李剑国撰:《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明末)周清源撰:《西湖二集》卷三十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张潮编:《虞初新志》,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李文初:《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狄公案蓝公案海公案》(中国古代公案系列2),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3),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明校:《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明)西周生撰,黄肃秋校注:《〈醒世姻缘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吕大吉编:《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李均明、何双全:《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散见简赎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江玉祥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齐鲁书社1991年版。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王汝梅、朴在渊主编:《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孙昌武:《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 出自期刊的单篇论文
胡寄尘:《中国小说考源》,《小说世界》1923年第3期。
董作宾:《一首歌谣的整理研究的尝试》,《歌谣周刊》1924年第62、63、64期。
赵景深:《汉魏六朝小说》,《中国文学月刊》1934年第2期。
严懋垣:《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附考证》,《文学年报》1940年第11期。
台静农:《〈古小说钩沉〉解题》,《台湾文化》1948年第1期。
[日]小泉弘:《〈灵异记〉及〈冥报记〉:中国说话集与我国说话文学的关系》,《学艺》1949年第1期。
[日]内田道夫:《〈搜神记〉的世界》,《文化》1951年第3期。
[日]森野繁夫、任昉:《述异记》,《中国文学报》1960年第13期。
[日]青山宏:《评魏晋南北朝小说》,《汉学研究复刊》1963年第1期。
[日]鸟羽田重直:《关于古小说钩沉本〈述异记〉》,《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1976年第22期。
[日]富永一登:《六朝“小说”考:论殷芸“小说”》,《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76年第11期。
左海:《述异记》,《齐鲁学报》1941年第2期。
左海:《拾遗记》,《齐鲁学报》1941年第2期。
范宁:《论魏晋志怪小说的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和地理杂记》,《语文教学》1980年第1期。
陈连庆:《列子与佛经的因袭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刘魁立:《世界各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述评》,《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创刊号。
李剑国:《论南北朝的“释氏辅教之书”》,《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蒋述卓:《论佛教文学对志怪小说虚构意识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1987年第2期。
袁荻涌:《六朝志怪小说与佛教》,《文史杂志》1989年第2期。
蒋述卓:《中古志怪小说与佛教故事》,《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杜贵晨:《汉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小说:中国佛教与小说论》,《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吴维中:《志怪与魏晋南北朝宗教》,《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陈洪:《“解体还形”小说与佛经故事》,《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王素:《昭武九姓及其文化东渐》,《文史知识》1991年第3期。
李生龙:《魏晋南北朝文学与道教》,《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
杨义:《汉魏六朝志怪书的神秘主义幻想》,《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
余太山:《大宛和康居综考》,《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王立:《恩报观念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孙昌武:《关于王琰〈冥祥记〉的补充意见》,《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熊义民:《粟特昭武王室考》,《暨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周俐:《仙境一日,上世千年:古代遇仙小说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艺术》,《考古学报》1993年第3期。
周俐:《仙境之光:古代遇仙小说的再生隐喻》,《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李四龙:《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
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刘明琪:《志怪小说:遥远的呼应与承接——论中国小说观念的觉醒和中国小说的真正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李小荣:《变文与唱导关系之检讨——以唱导的生成衍变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朱迪光:《动物精怪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徐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詹丹:《简论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情僧形象》,《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王枝忠:《颜之推与〈冤魂志〉》,《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
郑筱筠:《观音救难故事与六朝志怪小说》,《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吴海勇:《试论汉译佛经对中古道经文学的影响》(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李希运:《论魏晋南北朝士族宗室的宣佛志怪小说创作》,《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鹏飞:《汉译佛典与六朝小说》,《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汉文学对通过佛教经典传来的古代南亚次大陆文学素材的使用与扬弃》,《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维摩在家居士观念的影响》,《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孙昌武:《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陈文新:《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述评》,《学术论坛》2001年第2期。
普慧、张进:《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
金荣华:《“情节单元”释义——兼论俄国李福清教授之“母题”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黄心川:《从印度到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之路》,《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
朱恒夫:《六朝佛教徒对志怪小说兴起的作用》,《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魏世民:《南朝梁七部小说成书年代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人偏见下的胡人形象》,《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夏广兴:《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夏广兴:《冥界游行——从佛典记载到隋唐五代小说》,《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张双志:《“掸国”地望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韩]安正燻:《佛教传人后志怪叙事性格的变化》,《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
[64]邱高兴、费东佐:《原始佛教“因缘”义考察——以四〈阿含经〉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朱道卫:《宗教情绪与人伦精神:中西蛇女故事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刘跃进:《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陈筱芳:《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张二平:《佛经叙事对中古志怪小说问题特征的渗入与冲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