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文献
1.Andriamananjara, S.M. Schiff, 1998, “Regional Groupings among Microstates”, World Bank.
2.Ananth Krishnan, 2012, “With view to the future, India, China plot way forward for ties”, The Hindu, June 7,http://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article3497987.ece?homepage=true.
3.“Asia Leaders Push Regional Trade Pact”, Wall Street Journal , 21 November 2012.
4.“ASEAN Secretariat. Enhancing Trade, Services, and Investment Facilitation For a Better Integrated ASEAN Market”, http://www.asean.org/news/item.
5.ASEAN Secretariat, 2013,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22nd ASEAN Summit”,http://www.asean.org/news/asean-statement-communiques/item/chairmans-statement-of-the-22nd-asean-summit-our-people-our-futrure-together.
6.Brock R. Williams, 2013,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Countries: Comparative Trade and Economic Analysi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deral Public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ILR School.
7.BJP, 2012, “CPM criticize Barack Obama’s remark on retail FDI”, The Economic Times , July 17, http://article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2012-07-17/news/32714184_1_retail-sector-retail-trade-fdi.
8.Copeland, B. R. & Taylor, M. S.,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o. w854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9.Carlo Perroni, John Whalley, 1994, “The New Regionalism: Trade Liberalization or Insurance?” NBER Working Paper, No. 4626, NBER Program(s): ITI.
10.Charles Akande, 2012, “Round 14 of TPP Negotiations Kicks Off in Leesburg Amid Low Expectations”, Geneva Watch , Vol. 12, Issue 28.
11.Claude Barfield, 2011,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 Model for Twenty-First-Century Trade Agreements?”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No.2.
12.Dua, A. and Daniel C. Esty, 1997,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Deborah Elms, C. L. Lim, 2012,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Negotiations: Overview and Prospects”, RSIS Working Paper, No. 232.
14.W.J. Ethier, 2001, “The New Regionalism in the Americ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DOI: 10.1016/S1062-9408(01)00045-6.
15.Factual Presentation, 2008,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Between Brunei Darussalam”, Chile, 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 (Goods and Services), WTO Secretariat, May 9.
16.Fernandez, R. J. Porters, 1998,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
17.Feilipe F. Salvosa II(Associate Editor), 2010, “Trade deal plans need ‘legal reforms’”, Business World online, Sep.29, http://www.bworldonline.com/main/content.php?id=18588.
18.GH. Hanson, 1998, “North Americ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 lo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Harry Flam, 1995, “From EEA to EU: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the EFTA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20.Henrik Horn, Petros C. Mavroidis and Andre Sapir, 2010, “Beyond the WTO? An anatomy of EU and US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orld Economy .
21.Ian Harry Flam, 1995, “From EEA to EU: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the EFTA countr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F. Fergusson, William H. Cooper, Remy Jurenas, Brock R. Williams,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gotiation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7-5700, www.crs.gov, R42694.P28-41.
22.Jacob Viner, 1950,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3.Jagdish Bhagwati, Arvind Panagariya, 1996, “The Theory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Tren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86, May, 82.
24.Jürgen Kurt, 2011, “The Australian Trade Policy Statement on Investor-State Disput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 Vol. 15, Issue 22.
25.James A. Baker III, 1991,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
26.John C. Harsanyi, 1956, “Approaches to the Bargaining Problem Before and After the Theory of Games: A Critical Discussion of Zeuthen’s, Hicks’, and Nash’s Theories”, Econometrica, Vol. 24, No. 2.
27.Grossman, G. M. & Krue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o. w391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8.J.Kurtz, 2011, “The Australian Trade Policy Statement on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ASIL Insights, Vol. 15, Issue 22, August 2.
29.J. Whalley, 1996, “Why Do Countries Seek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5552.
30.Kuniko Ashizawa, 2003, “Japan’s approach toward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from ‘hub-and-spoke’ bilateralism to ‘multi-tiered’”, The Pacific Review , Vol. 16, Issue 3.
31.Karl P. Sauvant and Huiping Chen, 2012, “A China – U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A template for a multilateral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 85, December 17, http://www.vcc.columbia.edu/content/fdi-perspectives.
32.Laura Dawson, 2011, “Can Canada Joi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Why just wanting it is not enough”, Institute C.D. HOWE INSTITUTE, COMMENTARY NO.340.
33.Masahiro Kawai, Ganeshan Wignaraja, 2007, “ASEAN+3 or ASEAN+6: which Way for Forward?”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nce on Multilateralising Regionalism, September 10-12, Geneva, Switzerland,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con_sep07_e/kawai_wignaraja_e.pdf.
34.Meade, J. E., 1953, Problems of Economic Union, London, Allen & Unwin.
35.Meade, J. E., 1955,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36.Mehmet Bac, 1996, “Horst Raff. Issue-by-Issue Negotiation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Time Preferenc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Vol. 13, Issue 1.
37.Meltzer, J., 2014,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 Legal Analysi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 Edward Elgar.
38.Peter A. Petri, Michael G. Plummer, Fan Zhai, 2011,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 No. 119.
39.Richard E. Baldwin, 1993, “A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 NBER Working Paper, No. 4465.
40.Ronald, J. Wonnacott, 1996,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a Hub-and-Spoke System Versus a Free Trade Area”, World Economy, Vol. 19, Issue 3.
41.Sarah Parnass, 2011, “Hillary Clinton Urges India to Lead in China’s Neighborhood”, ABC News, July 20, http://abcnews.go.com/blogs/politics/2011/07/hillary-clinton-urges-india-to-lead-in -chinas-neighborhood/.
42.Special Report, 2012, “The Leesburg Negotiations”, INSIDE U.S. TRADE, September 19, www.insidetrade.com.
43.Stuar Harbinson and Aik Hoe Lim, 2012, “Trade in services”,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 Quest for a Twenty-first-Century Trade Agreement , edited by C. L. Lim, Deborah K. Elms, Patrick Low,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44.UNCTAD IIA ISSUES NOTE, No.5 July 2013, “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LICIES:UNCTAD’S FRESH APPROACH TO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POLICY-MAKING”, http://unctad.org/en/pages/newsdetails.aspx?OriginalVersionID=576&Sitemap_x0020_Taxonomy=Investment and Enterprise;#607;#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IIA);#20;#UNCTAD Home.
45.C. L. Lim, Deborah K. Elms, Patrick Low, 2012,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 Quest for a Twenty-first-Century Trade Agre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6.Evan S. Medeiros, ed., 2008, Pacific Currents: The Responses of U.S. Allies and Security Partners in East Asia to China’s Rise ,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47.Jacob Viner, 1950,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48.Mark Bothwich, Tadashi Yamamoto, 2011, A Pacific Na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US Role in an East Asia Community, Tokyo and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49.J. E. Meade, 1953, Problems of Economic Union, London, Allen & Unwin.
50.J. E. Meade, 1955,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 Amsterdam: North-Holland.
中文文献
51.陈峰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2.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唐世平等主编:《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54.唐国强主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
55.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6.叶兴国、陈满生译:《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7.郑昭阳:《东亚区域贸易合作》,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
58.戴维·里维里恩、克里斯·米尔纳主编:《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赵锡军,应惟伟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59.王洛林、余永定:《2002—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0.梅平、杨泽瑞主编:《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现状与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61. [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若尔:《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毕世鸿:《RCEP:东盟主导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亚太经济》2013年第5期。
63.蔡春林:《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3期。
64.蔡鹏鸿:《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平台:前景与挑战》,《当代世界》2014年第4期。
65.曹平、尹少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经贸争夺解决机制研究——兼论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贸争端解决的启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6期。
66.常青青:《印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67.陈华健、李杰豪:《日本加入TPP的动因与中国的对策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68.陈志恒、金京淑:《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难题》,《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6期。
69.陈文、李小亭:《加快推进共同体进程,平衡扩大区域合作——东盟2012年内外合作分析》,《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3期。
70.陈泓:《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框架分析与路径选择》,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71.陈建荣:《泰国2010年政治、经济和外交形势》,《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72.陈淑梅、赵亮:《广域一体化新视角下东亚区域合作为何选择RCEP而非TPP?》,《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2期。
73.程春华:《俄罗斯对美“重返”亚太的应对》,《学习时报》2012年6月11日,第002版。
74.成新轩:《试析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现象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6期。
75.程亚丽:《韩国加入 TPP 难度加大?》,《国际商报》2014 年1 月21 日,第A03 版。
76.蔡鹏鸿:《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05年第3期。
77.褚浩:《菲律宾新总统阿基诺三世》,《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6期。
78.崔志鹰:《韩国首位女总统执政后的内外政策走向》,《东北亚学刊》2013年第4期。
79.崔日明、包艳:《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亚非纵横》2007年第2期。
80.东尚:《韩国年内将完成TPP 预备双边协议》,《中国纺织报》2013 年12 月11 日,第002版。
81.《俄罗斯与亚洲共同进入太平洋,还是俄罗斯作为亚洲的一部分进入太平洋?——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俄方报告提纲》,《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1期。
82.菲利普·桑得斯:《东亚合作背景下的中美关系:协调利益分歧》,《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3.高文婷:《论印度在WTO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4.郭金峰:《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85.葛成:《印度区域合作重心东移的诉求与制约》,《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2期。
86.黄黎洪:《 后马哈蒂尔时代马来西亚对华规避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6期。
87.黄耀东:《菲律宾:2008—2009年回顾与展望》,《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88.范黎波、郑伟、郑学党:《美日TPP 战略与中国的应对》,《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2期。
89.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国际经济》2012年第3期。
90.高海红:《从清迈倡议到亚洲债券基金》,《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91.何德功:《日本加入TPP 利弊几何》,《经济参考报》2013年03月01日,第004版。
92.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3.胡维佳:《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服务业开放将成谈判难点》,《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40期。
94.姜文学:《TPP在美国重塑国际贸易秩序中的双重功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95.蒋玉山:《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96.梁晓丹:《从地缘经济学看中国、印度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97.李光辉:《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与经贸合作十年回顾与前景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9期。
98.林利民:《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1期。
99.梁承赫:《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0.廖冰清:《与日本完成首轮双边预备磋商——韩国有望搭乘TPP谈判“末班车”》,《经济参考报》2014年3月10日,第006版。
101.刘昌黎:《小泉东盟五国之行与“小泉构想”》,《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4期。
102.刘玉飞:《韩国努力跳上“TPP末班车”:分析称成员扩充不会阻碍谈判进程》,《北京商报》2014年1月15日,第008版。
103.李文韬:《东盟参与“TPP轨道”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亚太经济》2012年第4期。
104.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1期。
105.吕铀、崔岩:《日本推动 TPP 谈判的动因及制约因素》,《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第3期。
106.陆善勇:《TP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战略选择》,《广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7.骆永昆:《浅析中国—马来西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马来西亚外交战略为研究视角》,《东南亚之窗》2013年第3期。
108.李向阳:《新区域主义和大国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109.李向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
110.刘晨阳、宫占奎:《APEC拉美成员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探析》,《拉丁美洲研究》2010年第3期。
111.吕鹏飞:《“东向政策”拓展印度外交空间》,《人民日报》2014年3月15日,第011版。
112.马玉蓉、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10期。
113.孟夏、宋丽丽:《美国TPP战略解析:经济视角的分析》,《亚太经济》2012年第6期。
114.《墨西哥加入TPP谈判步伐快于日本》,中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202/20120207984196.html。
115.《墨西哥、加拿大获准加入TPP谈判——日本前景仍不明朗》,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206/20120608190895. html。
116.朴盛珉:《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及经济效应预测》,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17.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亚太经济》2010年第5期。
118.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南开学报》(哲学版)2010年第4期。
119.沈铭辉、周念利:《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领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2期。
120.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当代亚太》2012年第1期。
121.孙娟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轴心—辐条”结构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8期。
122.宋娇:《日本加入TPP的政治经济分析》,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3.宋奕初:《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对菲律宾政策探析》,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24.孙学峰、徐勇:《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动因与启示(1997—2012)》,《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
125.孙晓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现状及影响》,《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
126.《TPP 扩容的 “越南筹码”》,《中国经营报》,http://finance.jrj.com.cn/2012/07/21112313874137.shtml。
127.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128.王鹏:《拉美目光投向亚太》,《人民日报》2008 年11 月21 日,第014版。
129.王少普:《入TPP?日本陷两难》,《解放日报》2010年11月9日,第003版。
130.王少喆:《就是否加入谈判首次举行听证会——韩为何也对 TPP“动心”》,《解放日报》2013 年11 月16 日,第005 版。
131.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132.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与中国》,《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分论坛三论文及摘要集》,2013年11月。
133.王金强,《TPP对RCEP:亚太地区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亚太经济》2013年第3期。
134.魏磊、张汉林:《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意图及中国对策》,《国际贸易》2010年第9期。
135.吴洪英:《墨西哥为何积极加盟TPP》,《经济日报》2012 年10月19日,第005版。
136.吴正龙:《日本加入TPP 谈判之路不平坦》,《中国经济时报》2012 年5 月10 日,第004 版。
137.[印度]辛仁杰、 孙现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中印关系》,《南亚研究》2011年第3期。
138.谢康:《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条件和三国之间经济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39.夏溦:《打造中国— 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新经济导刊》2014(Z1)。
140.徐海宁:《区域经济合作优于多边合作》,《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41.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10期。
142.徐忆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规则升级版之探析》,《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2期。
143.徐进亮、丁长影:《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四大缺陷与对策建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44.杨权:《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解释》,《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45.杨泽瑞:《东盟与地区合作:回顾与展望》,
146.杨立强、鲁淑:《TPP与中日韩FTA 经济影响的GTAP 模拟分析》,《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4期。
147.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
148.《印尼政府不排除加入TPP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id.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huiyuan/201304/20130400084946.shtml。
149.张力:《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印度的角色选择》,《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第2期。
150.张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主要看点及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比较》,《国际论坛》2013年第6期。
151.张相文,向鹏飞:《负面清单: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挑战》,《国际贸易》2013年第11期。
152.赵春明、张怿:《APEC与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与发展——东亚与美国的博弈分析》,《亚太经济》2005年第6期。
153.张蕴岭:《寻找推进东亚合作的路径》,《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154.张明扬、毛桢:《中日 FTA 难破题王毅吁日商界“添把力”》,《东方早报》2005 年7 月9 日,第016 版。
155.沈铭辉、周念利:《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领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2期。
156.周方冶:《泰国对华友好合作政策的动力与前景》,《当代亚太》2004年第11期。
157.竺彩华:《东亚经济合作的新抉择——TPP还是RCEP》,《和平与发展》2013年第2期。
158.孙玉红:《中日韩三边投资协定的新变化及中日利益取向分析》,《国际贸易》2013年第11期。
159.周彧:《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4期。
160.卢进勇:《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到〈多边投资协议(MAI)〉——兼论中国利用外资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完善》,《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2期。
161.盛斌:《 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贸易》2014年第2期。
162.樊勇明、沈陈:《 TPP与新一轮全球贸易规则制定》,《 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5期。
163.张琳、东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新变化:竞争中立原则的应用与实践》,《国际贸易》2014年第6期。
164.亢梅玲、陈安筠:《TPP中知识产权强保护与中国的策应》,《亚太经济》2013年第6期。
165.贾引狮:《美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就TPP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的博弈研究——以TPP谈判进程中美国的知识产权草案为视角》,《法学杂志》2013年第3期。
166.顾敏康、孟琪:《TPP国企条款对我国国企的影响及对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6 期。
167.郑丽珍:《TPP劳动标准议题的后续谈判与中国的选择》,《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第3期。
168.郑丽珍:《TPP谈判中的劳动标准问题》,《 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9期。
169.陈淑梅、全毅:《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经济》2013年第2期。
170.蔡鹏鸿:《TPP横向议题与下一代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171.李大伟:《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TPP)中非传统领域条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4期。
172.沈铭辉:《美国双边投资协定与TPP投资条款的比较分析——兼论对中美BIT谈判的借鉴》,《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3期。
173.陈志阳、安佰生:《多双边贸易谈判中的国内规制问题》,《 国际贸易》2014年第10期。
174.金中夏、李良松:《TPP原产地规则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全球价值链角度》,《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175.刘中伟、沈家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当代亚太》2012年第1期。
176.东艳:《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机遇》,《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177.赵龙跃:《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问题与对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6期。
178.卢进勇、邹赫、杨杰:《新一代双边投资协定与中美和中欧BIT谈判》,《国际贸易》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