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荣娜:《以KSAs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为例》 《菏泽学院学报》,2014年2月。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年第5期。
[3]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4]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5]陈安峰:《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劳动力供求失衡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年。
[6]陈钢华、黄远水:《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7]程俊辉:《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8]程柳:《德国双元制大学课程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陈学清、郑岩:《地方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8卷第2期。
[10]陈楠、李镕一、乔光辉等:《韩国旅游高等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分析——以南首尔大学与培材大学为例》,《网络财富》2009年第3期。
[11]陈炜、王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
[12]陈志学、余昌国:《旅游人才开发管理中的十大关系》,《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9期。
[13]曾月征、贺小武:《试析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卷第1期。
[14]崔卫华:《日本旅游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兼述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系学科设置的特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期。
[15]邓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湘南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6]狄保荣、王晨光:《旅游名校的成长》,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丁华、丁培毅、陈乾、熊莉:《澳大利亚与中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历程、设置及未来发展对比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年第35卷第2期。
[18]杜国庆:《日本的旅游学教育》,《旅游学刊》2015年第9期。
[19]范士陈、陆佑海:《国际水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经济师》2014年第12期。
[20]冯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1]冯颖、李悦静、李君明、倪维秋:《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12期。
[22]高丽华、Pierre BENCKENDORFF、Noel SCOTT、蒋婷:《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问题》,《旅游学刊》2015年第9期。
[23]管婧婧:《旅游经济优区人力资源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杭州实践的探讨》,《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
[24]郭琳:《日本“产官学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25]郭栩东:《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6]韩宾娜:《旅游教育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杭菊:《关于日本产学官合作政策和制度形成的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28]何海燕、舒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29]何建民:《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经验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与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
[30]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1]侯晓丽、董锁成、贾若祥:《旅游规划整合——对“大旅游”内涵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32]霍利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33]胡迪:《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课程设置的启示》,《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34]胡善风、程静静、朱国兴:《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5]胡善风、程菻:《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6]胡孝平、史万震:《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7]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2期。
[38]黄丽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39]计金标、韩玉灵、李真惠:《对人才政策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0]纪培玲、路军:《基于人才资源需求的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研究》,《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21期。
[41]贾鸿雁:《澳大利亚旅游本科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详析》,《旅游论坛》2009年6月。
[42]简王华、付艳、张广宇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
[43]姜春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44]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3期。
[45]姜芹春、马谊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综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46]姜芹春、马谊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上)。
[47]金茨萍、严晓兰、黄细嘉:《江西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4卷第5期。
[48]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0期。
[49]李炳义:《转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11期。
[50]李丰生、杨杰、胡献林、李德华:《从“综合素质”到“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反思与超越》,《旅游论坛》2012年第5卷第5期。
[51]李力、苏朝:《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的经济学思考》,《旅游论坛》2012年7月第5卷第4期。
[52]李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商务旅游人才培养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8期。
[53]李娟:《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刍议》,《决策探索》2015年第5期(下)。
[54]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
[55]李茜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期。
[56]李伟、李媛媛:《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及启示》,《北方经贸》2014年第9期。
[57]李燕萍:《美国产学研结合与引进海外人才策略研究》,产学研合作与区域产业振兴高峰论坛,2009年。
[58]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59]李志刚:《我国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策略探析》,《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5期。
[60]廖萍、朱湘辉:《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业观察》2008年第30期。
[61]梁爽:《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旅游管理本科高位就业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2]梁文慧、李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旅游学刊》2011年第2期。
[63]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旅游学刊》1998年第13期。
[64]林玉真:《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年。
[65]凌强:《日本旅游教育新特点探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66]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67]刘德伟:《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技术支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8]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69]刘宁宁:《旅游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0]刘瑞新:《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0期。
[71]刘雅静:《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3卷第9期。
[72]刘瑜澍:《日本终身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3]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74]娄国栋:《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5]陆林、黄剑锋、张宏梅等:《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
[76]路洋:《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E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7]鲁淑云:《改革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浅谈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6年第11期。
[78]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旅游学刊》1997年第12期。
[79]吕迎春:《对国外旅游教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80]马勇:《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1]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年第19期。
[82]马勇、周霄:《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83]孟波、白云:《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北京教育》2014年第8期。
[84]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功能胜任型”旅游人才培养》,《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85]潘建飞:《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6]钱炜:《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进步、问题和对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87]钱学礼:《论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5期。
[88]斯蒂芬·史密斯、丁培毅:《澳大利亚大学旅游教育起源,发展,困难与前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9]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邵文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91]史灵歌:《中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
[92]石培华、唐晓云:《国发〔2009〕41号文件解读之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2010年3月2日《中国旅游报》第6版。
[93]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94]粟艾华:《试论旅游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教育的挑战及对策》,《旅游论坛》2012年第1期。
[95]苏娜:《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96]苏志平、李炳义、刘霞霞:《独立学院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
[97]谭白英、毛福禄:《中外旅游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比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98]覃业银:《合作培养中俄应用型旅游人才模式初探》,《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99]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0]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
[101]田勇:《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2015年第7期。
[102]唐玲萍、孟丽、杨丽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CRSP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及保障因素》,《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2期。
[103]陶汉军:《关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阶段性的认识》,《旅游学刊》1997年旅游教育增刊。
[104]王德刚、邢鹤龄:《旅游利益论》,《旅游科学》2011年第2期。
[105]王京传、刘以慧:《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06]王金伟、李雪、胡天舒:《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进展与述评》,《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5期。
[107]王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8]王美萍:《“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旅游高等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09]王宁:《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21期。
[110]王鹏飞、付桦:《日本高等旅游教育学生的就业去向及启示——以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为例》,《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1期。
[111]王文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20期。
[112]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19期。
[113]王颖:《“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4期。
[114]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15]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16]王娴:《现代公共关系经典案例及评析》,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王宇欣、李保明:《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农业工程》2013年第3期。
[118]王志毅:《基于对澳大利亚创新型旅游教育特色的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10月下半月刊。
[119]韦明体、赵、明、王霞、余宏刚:《云南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思想战线》(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3年第39卷。
[120]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21期。
[121]吴必虎、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旅游学刊》2001年第4期。
[122]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
[123]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以旅游本科院校为例》,《旅游论坛》2009年第5期。
[124]伍延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旅游学刊》2004年第3期。
[125]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6]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27]肖芬:《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128]谢春山、刘妍:《试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29]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旅游论坛》2010年第6期。
[130]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131]徐春燕:《浅谈做大做强旅游专业需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5期(下旬刊)。
[132]徐岸峰、韩忠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
[133]徐虹、姚延波:《高等旅游教育培养规格与实现路径分析》,《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2009年。
[134]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年第20期。
[135]徐琳、董锁成、艾华等:《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
[136]徐仁立:《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2卷第6期。
[137]严俊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0年。
[138]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39]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北方经贸》2014年第3期。
[140]杨慧敏:《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41]杨芳:《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9卷第5期(下)。
[142]杨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43]杨涛:《追求卓越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5期。
[144]杨卫武:《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旅游科学》2010年10月第24卷第5期。
[145]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146]杨学燕:《任务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旅游心理学教学设计为例》,《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年第22期。
[147]杨卫武:《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
[148]杨雁:《中外旅游高等教育差异比较》,《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年第13期。
[149]叶全良:《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年第12期。
[150]叶志攀、金佩华:《瑞士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5期。
[151]尹一萍:《澳大利亚TAFE学院质量保障体系探究——以新南威尔士州北悉尼学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52]余子萍、王芳:《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研究——以三江学院为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3期。
[153]余四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54]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155]张灿、赵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10期。
[156]张春梅、邹德文:《国内外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启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57]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1期。
[158]张多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探讨》,《旅游科学》2001年第2期。
[159]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旅游学刊》2001年第4期。
[160]张航:《中俄合作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俄语人才模式初探》,《黑河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61]张宏梅、陆林、王咏:《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框架的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0卷第5期。
[162]张欢:《从德国的“双元制”毕业考试看德国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理论界》2006年第4期。
[163]张辉、宋文芸、惠普科:《试论我国旅游业产业功能的转变和再定位(四)》,《中国旅游报》2008年第5月28日第11版。
[164]张立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65]张丽颖、张学军:《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4年第11期。
[166]张凌云、房蕊:《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教育发展30年》,《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
[167]张玲、林长春:《新专业目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以广州高校为例》,《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0卷第2期。
[168]张龙:《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69]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年第20期。
[170]张萍:《中瑞本科旅游教育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71]张茹慧:《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4月。
[172]张新国:《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73]张阳:《浅析澳大利亚特色旅游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年第6期。
[174]赵德辉:《就业视角下“洛桑模式”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纵览》(下半月刊)2014年第2期。
[175]赵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176]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桂林旅专学报》1998年第9卷第2期。
[177]赵鹏、王慧云:《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年第13期。
[178]赵益杉:《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在人才》,《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7期。
[179]赵阳、张培茵:《关于旅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7期。
[180]赵荣、李宝祥:《论大旅游与西安市旅游业再发展》,《经济地理》1999年第4期。
[181]赵中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182]曾宪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科教文汇》2011年第6期(中)。
[183]郑柳青:《澳洲旅游实训教学对我国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184]郑向敏、范向丽、陈建平等:《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化现状研究》,《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85]郑占勇、谢长虹:《关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人才资源开发》2007年第5期。
[186]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版。
[187]钟贤巍:《从旅游管理学科特点看旅游人才的培养》,《经济纵横》2006年第12期。
[188]周钧:《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89]周义龙:《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和实践》,《继续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190]周欣、罗朝霞:《地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之探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91]邹统钎、刘军、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192]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2009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集》。
[193]邹统钎、郑亚娜、张芳等:《“全球旅游产业领袖”培养模式探讨》,《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2009年。
[194]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8卷第3期。
[195]朱晓敏:《我国民办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4月。
[196]庄捷:《我国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之比较》,《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年。
[197]Bob Mc Kercher,“The Future of Tourism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Scenario?”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No.2,March 2002.
[198]Brain King,Bob Mc Kercher,Robert Waryszak,“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Graduates in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5,No.6,2003.
[199]Dana V.Tesone,“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tourism hospitalit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ule: a template for teaching sustainability across the curriculum.” Hospital Management,Vol.23,No.3,2004.
[200]Dimitrios Stergious,David Airey,Michael Riley,“Th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ndividual Academics in UK’s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 Construct for Teaching Profi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5,No.1,2003.
[201]Diyah Ernawati,“Tourism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Indonesia:an Explorato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4,No.2,2002.
[202]Evangelos Christou,Marianna Sigala,“Innov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4,No.1,2002.
[203]EvangelosChristou,Marianna Sigala,“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the21st Cent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3,No.4,2001.
[204]G.Kelchtermans,R.Vandenberghe,“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26,No.1,1994.
[205]Jennifer Churchward,Michael Riley,“Tourism Occupations And Education: An Exploration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4,No.2,2002.
[206]Kwame,R.Charles,“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Caribbean: Preparing for the21st Century.” Progres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Vol.3,No.3,1997.
[207]Lanthan,D.Camblin Jr.,Hoseph A.Steger,“Rethinking Faculty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Vol.39,No.1,2000.
[208]Mavis G.Sanders and Joyce L.Epstein,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and Educational Chang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Extending Educational Change,Springer Germany Sage Pubns,2007.
[209]RaybouldMike,Wilkins Hugh,“Over qualified and under experienced: Turning graduates into hospitality manag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Vol.17,No.3,2005.
[210]Rodolphe Sepulchre,Derdl A.Paley and Naomieonard,“Group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ve Control of Steered Particles in the Plane.”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London : Springer-Verlag,No.336,2006.
[211]Sandro Formica,“Europea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Differences with the American Model and Future Trends.” Hospitality Management,Vol.15,No.4,1996.
[212]Sue Becton,BrainGreatz,“Small Business-Small Minded? Training Attitudes and Need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3,No.2,2001.
[213]Terry Lam,Honggen Xiao,“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Vol.12,No.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