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外交视野中,没有比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更为引人注目的题目了,而美日关系大概是影响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因此,刘卫东先生抓住近年来的“中美日三边关系”大做文章,写出一部近50万字的学术专著,可谓恰逢其时。
在我眼界范围内,就所引用的中英文资料之详尽而言,就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全面而言,本书应列在中外学界现有出版物之首。与以往类似著作不同的是,作者除了论及三边关系基本理论、三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对比、三国互动历史与现实等常规性议题之外,还在一些平时不大为人关注的其他问题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如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脆弱性为指标,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对三国间在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互动都有所触及,弥补了一些著述里重政治安全、轻经济社会的缺憾;对一国与另外一对双边关系之间的互动也做出了颇具特色的分析和界定。这些都反映出作者在较为深厚的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了视野更宽、挖掘更深的探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对新世纪以来三对双边关系的互动轨迹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加以图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一对双边关系对另外两对双边关系所发挥实际作用的认识和判断。暂且不论其结论的科学性如何,是否具有预测未来的现实价值,单就这种半定性、半定量分析的研究方式,就很有启发性。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独特观点,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例如:美国需要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就找中国,要解决与中国之间的问题时就找日本;美日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中美和中日关系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演进(即美日关系改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就可能走下坡路),而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和美日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作者认为,现实中存在一条从日本到中国再到美国的商品贸易链条,但三国从经贸互动中的获益情况与其贸易规模不成比例;三国经贸关系的格局表明,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明显,“政冷经热”之类的模式无法长久维持;三边社会关系独具特色,表现出与政治、经贸和安全关系都不同的态势,即中美在迅速接近,中日维持基本稳定,而美日两大社会却在逐步疏远。书中还提到,日本一直习惯于从美国获取安全利益、从中国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一直试图利用中美的冲突来追求自身更大的政治自主性。中日两国对美国经常“仰视”,但中日双方都存在相互仰视与蔑视的矛盾心态,高估对方与低估对方并存。当中日矛盾激化时,这种心态很容易导致一种难以化解的对抗性。与中美关系相比,当代中日关系经历的磨炼还少,感性经历与理性认识储备不足,显得较不成熟,这也为中日相处增加了难度。所有这些观点,都可以促使读者从学术角度更多去思考,也可以在政策领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我想,当下从学术上探讨包括中美日三边关系在内的国际问题,最需要的不是媒体连篇累牍的关注,也不是理论框架的完整、论证技巧的高超甚至信息的完备,而是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立场,在掌握历史背景和(在有条件的时候)参与实际政策研讨的基础上,追索表面言行和现象背后的政治逻辑。相信本书的多数读者不仅有学术兴趣,也像我一样,想从中读出中国对美国和日本应当采取何种政策的思考。借作序的机会,我想谈谈读本书时的几点感想。
第一个感想是战略谋划的主动性问题。我们在政策研究时往往使用“(我国的)对策”的提法,让我不禁联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民间俗语。按照制定“对策”的思路,似乎我们应当先把对象国(尤其是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研究够、琢磨透,然后再提出我们的“对应方针和措施”。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把对方放在主动地位、把自己放在被动地位上。在一些国内研究者笔下,美国(一定程度上还有日本)简直是太有心机、太有盘算、太有谋略了,几乎时时处处在给中国挖经济、政治或安全上的陷阱。中国专家学者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刻画分析,往往比美国人自己写的著述更全面、更有逻辑性、更富前瞻性。其实,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在费心思地琢磨、揣摩中国的长远意图和战略谋划。他们写出的以中国为主体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比中国研究人员的“对策”报告更全面、更有逻辑性、更富前瞻性,让中国读者发出“但愿我们有如此完备的战略”的感慨。有意思的是,在中美日三国的媒体和著述中,经常可以读到一些评论,指出对方国家的政府在外交上如何老谋深算,而本国决策机构却如何短视、被动甚至无能。
依本人拙见,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是确定本国的核心利益,判断自己的国内外整体环境,掂量自己的相对实力和手段,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国际行动。一个政府的国内战略同国际战略不同的是,前者对自己的国情了如指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掌控国内资源,计划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想做的事(比如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后者则只能对外国情况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控外国资源,也难以了解外国的决策过程和图谋,因此无法完整设计自己想做的事,更无法设定做这些事的时间表。即使是美国这个据称最精于战略谋划的大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强权,也无法事先谋划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以后的“反恐”战争等等。它都是在发生国际重大事件后,根据当时条件做出重大战略反应和决策的。
因此,国家间关系(特别是中美日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它们针对对方的行为、声明和政策基本上是互为因果、“一报还一报”的循环往复过程。自己的“忍无可忍”、“防守反击”,在对方看起来却经常是基于某种长远战略图谋的“主动挑衅”。比如,中国同几个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近来有所激化,于是中国一些观察家判断,是日本等邻国想在中国将强未强之际,拿美国当靠山,在领土问题上占中国便宜;美国则是不甘衰落,为维护“老大”地位,遏制中国崛起,挑动邻国同中国的矛盾,从中渔利。所以,中日争端也好,中菲矛盾也罢,无非都是美国在背后捣鬼。所以中国一定要痛打这些“坏国家”,有朝一日国力强大起来,更要反击美国。但是许多外国评论家却断定,是中国现在自恃强势,趁美国眼光向内、缩减军费、无暇顾及东亚之时,将日本和其他国家各个击破,达到震慑效果;中国这样做的长远目标,是把美国挤压出亚洲,在周边恢复帝国势力范围。这些外国评论家的建议是:“老大”美国不能走,必须拉上小兄弟,一起“抵御”日益强势的中国。这种互疑、互动过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两国评论家各自用上述逻辑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结论都是:对方的挑衅是基于某种战略图谋的,自己绝不能退让,否则一退再退,满盘皆输。
作为中国专家学者,政治立场当然不能丢——钓鱼岛是中国的。但要从学术上去分析因果关系,预料前景和结局,以至提出政策建议,就必须知道对方的视角、逻辑和论据,充分摆出事实,做出冷静全面的判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预估本国所采取的行动将会造成的对方反应和事件后果,从而制定几种不同方案,争取主动地去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而不是仅仅根据揣测,断定对方的意图,考虑采取什么“对策”或“应对措施”。要知道对方的视角和逻辑,就要同对方有所接触,即使是在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也不能只有“隔空喊话”,而是要保持敌对双方的外交接触和某种私下的人员沟通,以防止局势失控。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政策和行为,对它们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可以施加影响的。
第二个感想涉及战略目标。加强对美、对日战略谋划的第一步,是想清楚中国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和一个什么样的中日关系,以及一个什么样的美日关系对中国最有利。邓小平在1989年中美关系处于困境时说,“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几代领导人都讲过“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如果我们不认为这些宣示是假话、空话,或只是说给外国人听的外交辞令,那么追求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当然应是中国矢志不渝的长远战略目标。一旦美日两国和中国同它们的关系中出现了不利于实现这一长远目标的动向,中国就应当施加影响,努力使之走上正确轨道。即使一时遇到挫折,也不能怀疑动摇自己的长远目标。至于美日关系,其经贸合作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当欢迎并参与进去;其安全同盟既有针对中国的一面,需要警惕防范,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可以利用。如果不是这样理解,而是确定中国的长远目标是赶超美国、压服日本,在世界上和亚太地区当“老大”,美日对华战略则是“亡我之心不死”,那么中美、中日关系的本质就是“你死我活”,政策手段当然也相对简单,即只剩下“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了。
第三个感想涉及文化和思想。从本质上说,国际关系反映的是强权政治和利益交换,但并不意味着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宗教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因素不重要或可有可无。在中美日三边关系中,无处不渗透着三个民族各自的处世哲学和文化基因。不研究这些非物质因素,对三边关系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值得高兴的是,刘卫东先生的专著没有忽略我上面提到的几点思考。在许多问题上,他的思考都比我细致深入得多。近年来,他连续在《现代国际关系》、《日本学刊》、《中国国际战略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这一课题的多篇论文,在各种媒体上也常常能够看到他对国际问题的分析。现在,他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凝聚在一本专著里,并加以扩充深化,是十分可喜的成绩。当然,任何著作都会有不足。例如,虽然书中也引用了尽可能多的日本方面观点,但毕竟没有引用以日文原文发表的著述,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对于中日美三国的国内政治、决策机制及其对三边关系的影响,也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我同作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长期共事。我的工作调动后,同他一直保持比较密切的接触,发现他逐步对中美日三边关系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参加了不少国内外学术活动,同三国国际政治学者专家有很多个人接触,增加了对这一问题的直观感性认识。刘卫东先生还很年轻,在他今后的几十年学术生涯中,恐怕中美日三边关系将会继续成为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政策研讨的热门话题。他如果继续关注这一领域,至少是不需要轻易转行了。预祝他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王缉思
2014年春节序于北京大学
刘卫东,副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为美国美利坚大学、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日本青山学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国政治外交和东亚安全,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日本学刊》、《当代亚太》、《国际论坛》等国际政治(关系)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如《日本国家正常化:美国的对策》、《近来日本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差异》、《美国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及政策》、《美国对美日之间历史问题的应对》、《三国政府换届以来的中美日三边关系》等,参与撰写了《美国蓝皮书》、《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等五部学术专著,出版了《布什家族的权力之路》一书,为《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网等撰写时评近百篇。
中文文献
陈舟:“美国的东亚战略与东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张小明:“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任晓等:“中美日三边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吴玉山:《抗衡或扈从:两岸关系新诠——从前苏联看台湾与大陆间的关系》,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
包宗和、吴玉山主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陈志敏:《中国、美国和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3月版。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十年》,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刘连第编:“中美关系重要文献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张亚中、孙国祥:“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伙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版。
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美]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著,于铁军等译:《朋友还是敌手一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日]永野信利著:《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日]五百旗头真著:“战后日本外交史”,吴万虹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张蕴岭:《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志雄:《做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威胁论”引发的思考》,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黄平、倪锋主编:《美国蓝皮书—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谢识予:《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克里斯托弗·莱恩著:“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孙建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熊志勇:《百年中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美]理查德·J.塞缪尔斯著:《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刘铁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阿特著:《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著,黎鸣译:《东亚之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日]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美]彼得·J·卡赞斯坦著:《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李小华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莱斯特·瑟罗著:《资本主义的未来》,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外交风云》,胡利平、杨韵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土居健郎著:《依赖心理的结构》,王炜等译,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马小鹤、朱理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日]内田树著:《日本边境论》,郭勇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日]吉野耕作著:《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刘克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日]津田道夫著:《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程光奇、刘燕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冯昭奎:《日本:战略的贫困》,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陶美心、赵梅主编:《中美长期对话1986—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戴季陶:《轮日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日]毛里和子著:《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唐津一著:《中国能否赶超日本》,徐朝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峰等主编:《中日安全与防务交流:历史、现状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张蕴岭:《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当代亚太》1996年第6期。
贾庆国:《中美日三国关系:对亚洲安全合作的影响》,《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时殷弘:《中美日三角关系—历史回顾、实例比较、概念辨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美]菲利普·泽利科:《国务院官员谈美国对华政策历史》,美国参考2006年9月25日。
杨伯江:《浅析贸易摩擦与日美关系》,《亚非纵横》1994年第4期。
张小林:《盟友还是对手?——战后日美结构性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2期。
朱文莉:《竞争性的相互依存——冷战终结前后的美日关系》,《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任晓、刘星汉:《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日同盟》,《美国研究》2000年第4期。
竺彩华:《中美日三边经济关系:新世纪,新变化》,《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2期。
郭劲光:《危机转移视角下的金融危机解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金灿荣:《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凯:《金融海啸与美国国家实力评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9期。
陈龙等:《中美日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王缉思:《从中日美力量对比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3期。
王永春、王秀东:《日本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7月。
詹芊芊、童毕建:《中国发明专利发展状况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5期。
翁里、夏虹:《论美国新移民法的国际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楚树龙:《金融危机与世界走势》,《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4期。
田志康、赵旭杰、童恒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7期。
王永春、王秀东:《日本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7期。
汪洋:《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石油教育》2011年第6期。
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李百玲:《美国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
黄忠、唐小松:《日本软实力外交探析》,《日本研究》2011年第1期。
崔成:《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对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潜在影响》,《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7月。
肖士恩、雷家骕:《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测算及成因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
王缉思:《从国际大局看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1期。
于铁军:《中美日协调是当前构建亚太地区复合安全架构的重点》,《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王帆:《美国的东亚战略与对华战略》,《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
[美]江忆恩:《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概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8期。
[英]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日本战略走向课题组:《当前日本对外战略:成因、手段及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2期。
[新加坡]郑永年:《中国面对美日台联盟》,《信报》2005年2月22日。
刘建飞:《中国对美战略的现实与理论依据》,《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
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楚树龙、郭宇立:《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及模式》,《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2期。
邱美荣:《危机管理与中美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刘建飞:《中国对美战略的现实与理论依据》,《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
尚会鹏:《儒家的战略文化与中国人日本观的深层》,《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时殷弘:《解析中日关系及中国对日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陈生洛:《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与日本观比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金熙德:《缔约30年来中日关系的演变轨迹》,《日本学刊》2008年第6期。
[美]孔多丽萨·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李文:《中日政治关系失和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胡鞍钢、门洪华:《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星:《试论美日同盟的生命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
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中日关系的战略未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苏国辉、李彬:《中日贸易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日本研究》2010年第3期。
蔡利妮:《中日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中国外资》2012年12月下。
杨丹、张宝仁:《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2期。
石亭:《西方为什么不必惧怕中国》,《南华早报》2010年8月11日。
王澎涛等:《中日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4期。
庞德良、洪宇:《中日、印日商品进出口结构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1期。
孙迎辰:《美日对华高技术出口政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当代亚太》2000年第2期。
高爱武、储海燕:《美日对华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经济与金融》2003年第8期。
《赖斯赞扬美国与日本在全球问题上的伙伴关系》,《美国参考要闻》2005年3月21日。
《美日同盟为迎接新挑战不断发展》,《美国参考要闻》2005年9月29日。
陈雅丽:《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现实评估和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期。
《日本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导弹防御合作伙伴》,《美国参考要闻》2006年3月10日。
刘岱淞:《东亚地区青年的东亚认同与价值取向》,《日本研究集林》,2010年12月。
张大林:《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4期。
陶文钊:《布什当政以来的中美关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顾关福、戴静:《小布什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6年第4期。
廉德瑰:《日本外交的钟摆现象》,《日本问题研究》20011年第1期。
蒋立峰:《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日本学刊》2009年第5期。
潘锐:《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和中关关系》,《美国问题研究》2005年12月。
贺平:《日美贸易摩擦中的外压与政策协调》,《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
日文译文文献:
川上修:《日本接连推出援非政策对抗中国》,《读卖新闻》2008年5月30日。
元玉胜:《中日的傲慢与威望》,载于《日本外交政策背后》,《远东经济评论》2005年6月。
栗山尚一:《开始漂流的日美关系》,《世界周报》1996年10月22日。
《日本的国力》,《文艺春秋》2008年第4期。
北冈伸一:《日本在大国协调时代的责任》,《中央公论月刊》2009年2月。
铃木美胜:《日美外交中的中国影子》,《世界周报》2006年1月24日。
中曾根康弘:《现在需要强化自主防卫和资助外交》,《正论》,2007年2月。
大前研一:《日本应摆脱去势国家的形象》,《追求》2009年5月13日。
佐藤行雄:《日本需要转换观念——同美国新政权的伙伴关系》,《外交论坛》1993年1月。
大前研一:《鸠山首相的外交力试金石首当其冲是俄罗斯》,《追求》2009年10月14日。
中西宽:《小泽胜利将使日本政治面临重大局面》,《产经新闻》2010年8月31日。
船桥洋一:《日本世界》,《朝日新闻》2004年5月13日。
大前研一:《应该如何抓住中国巨大的内需》,《呼声》2009年第10期。
大前研一:《通过向世界派遣投资部队和发展部队确立外交大国地位》,《追求》2008年4月23日。
小岛朋之:《远东形势与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3月17日。
石原慎太郎:《战胜中国重建日本的道路》,《文艺春秋》2002年第3期。
行天丰雄:《如何面对强盛的中国》,《世界月刊》2010年第9期。
茅原郁生:《小泽访华团留下的波纹》,《世界日报》2009年12月29日。
《战争、靖国、反日——日本在发挥新国际主义方面的责任》,《东洋经济》2013年8月6日。
《用多国框架应对中国——2010年读卖国际论坛纪要》,《读卖新闻》2010年12月4日。
《日中联合舆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日观感趋向良好》,《读卖新闻》2008年8月4日。
《不要关闭对话窗口》,《朝日新闻》2012年9月25日。
西宫伸一:《美国新政权下的美日关系》,《外交论坛》月刊2009年第2期。
《日美舆论调查反映日美对华态度现状》,《读卖新闻》2005年12月15日。
《日美关系呈现不透明状态》,《读卖新闻》2007年12月14日。
《日美两国民众在对日美两国关系现状的认识上存在分歧》,《读卖新闻》2008年12月28日。
《日本人对美意识没有好转,日美多数民众对中国不信任》,《读卖新闻》2011年12月18日。
秋山昌广:《小泉—布什时代的日美关系》,《时事解说》2001年6月1日。
早川俊行:《川上谈如何看美国修改国防计划报告》,《世界周报》2006年2月20日。
船桥洋一:《日本的世界》,《朝日新闻》2004年5月13日。
《日本正热忱的展开独立的中东外交》,《世界日报》2007年3月22日。
草野和彦:《奥巴马外交的新战略》,《每日新闻》2009年2月27日。
《希拉里表示将敦促中俄对朝鲜施加压力》,《朝日新闻》2009年2月18日。
《君子豹变的第一步》,《产经新闻》2009年9月21日。
《同床异梦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朝日新闻》,2009年10月8日。
《小泽一郎豪赌政治生命最后一战》,《产经新闻》2010年9月2日。
古森久义:《美国对鸠山外交发出警告》,《文艺春秋》2009年第11期。
森本敏:《动摇国家根本的日美同盟的危机》,《产经新闻》2009年12月4日。
《为何坚持驻扎冲绳?》《每日新闻》2010年4月1日。
黑濑悦成:《美对台军售体现出美国对中国的危机感》,《读卖新闻》2010年1月31日。
《变日中互损为日中互益》,《读卖新闻》2012年11月4日。
原田泰:《日本经济夹在美国与中国之间该如何定位》,《外交论坛》月刊2010年第1期。
《日中期待扩大双边贸易》,《朝日新闻》2012年5月30日。
福岛和男:《日本人所不了解的中国》,《经济学人》2005年7月8日。
秋田浩之:《日本安保何去何从》,《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1月30日。
白户圭一:《对抗中国不能仰仗美国》,《每日新闻》2012年12月5日。
冷泉彰彦:《美国对日本在价值观方面的不安》,《东洋周刊》2013年2月2日。
《日美同盟50年—同盟的寿命》,《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3月28日。
《中曾根提出研究核武器问题》,《产经新闻》2006年9月6日。
《日美因下一代主力战斗机而心生隔阂》,《产经新闻》2010年8月22日。
吉崎达彦:《在市场机制中进展的美中融合》,《经济学人》周刊2007年8月28日。
《日本出现脱美国文化现象》,《东京新闻》2012年5月21日。
田中均:《重建日美关系需建立全面东亚战略》,《日本经济新闻》2013年2月5日。
寺岛实郎:《日美同盟必须进化》,《世界》月刊2010年第8期。
古本阳庄:《美国对日不信任感必然加剧》,《每日新闻》2009年12月16日。
森本敏:《日本要为东亚的剧变做好准备》,《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11月26日。
[美]理查德·卡茨:《美国政府没有对鸠山政权感到不安》,《东洋经济周刊》2009年9月19日。
伊藤宪一:《日美同盟与中国的崛起》,《朝日新闻》2010年6月23日。
伊藤贯:《奥巴马主张的变革将给日本带来什么》,《正论》2009年1月。
《何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外交论坛》2009年第2期。
小仓和夫:《不要错误判断对华政策》,《每日新闻》2013年2月24日。
《日美安保在寒流中迎来五十周年》,《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月18日。
英文文献
Martin Wight,“System of State,”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7.
Tanaka Akihiko,“Relations with Japan Handbook on China,”Tokyo:Kazankai,1992.
Morton Abramowitz etal,“China-Japan-U.S.:Managing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hip,Tokyo: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1998.
Titus Galama,James Hosek,“U.S.Competitiven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ND Corperation,2008.
Samuel S.Kim (ed.),“China and the World: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
Michael J.Green and Patrick M.Cronin,“The U.S.-Japan Alliance:Past,Present,and Future,”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9.
John Welfield,“An Empire in Eclipse:Japan in The Postwar American Alliance System,”London:Athlone Press,1988.
GeraldL.Curtis,“The United States,Japan,and Asia.”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4.
G.John Ikenberry and Takashi Inoguchi,“Reinventing the Alliance: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 in An Era of Change”,Palgrave Macmillan,December 2003.
David Shambaugh,“Beautiful imperialist,China perceives America,1972-199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Ka Zeng,“Trade Threats,Trade Wars :Bargaining,Retaliation,and American Coercive Diplomacy,”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4.
Reinhard Drifte,“Japan’s Foreign Policy the 21st Century:fro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Great Britai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BradGlosserman,“U.S.-Japan-China Relations Tr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Issues & Insights,Vol.5–No.10,September 2005.
Paul Frandano,“The Japan-China-United States Triangle:Interest,Uncertainty,and Choice,”Edmund A.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November 2006.
Morton Abramowitz,“The Globe’s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Yale Global,8 January 2008.
EzraF.Vogel,“TheChina–Japan–U.S.Triangle,”Harvard University the Sixty-Second Morrison L ecture,7 July 2001.
Christensen,ThomasJ.,“China,the U.S.-JapanAlliance,and the Security Dilemmain East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March22,1999.
KurtM.Campbell,“Energizing the 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The Washington Quarterly,Autumn 2000.
Ezra F.Vogel,Yuan Ming,Akihiko Tanaka,“The Age of Uncertainty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from Tiananmen (1989) to 9/11 (2001),”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
“United States Securit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Department of Sate,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Feb.1995.
Robert Madsen and Richard J.Samuels,“Japan,LLP,”The National Interest,May/June,2010.
Williams Daniel,“Rebuilding Military Ties to Tokyo;‘Nye Initiative’ Launched to Address Post-Cold War Security Concerns,”The Washington Post,Feb 19,1995.
“United States Securit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Department of Defense,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Feb.1995.
Joseph S .Nye,“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Foreign affairs,July/Aug1995.
Foreign Press Center of Japan,“Cabinet Approves New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 andMidterm Defense Program,”February 11,2005.
Dan Blumenthal,“The Revival of the U.S.-Japanese Alliance,”AEI,February–March 2005.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Asian Pacific Caucus Dinner,”The White House,May 16,1996.
Yoshihide Soeya,Jianwei Wang,and David A.Welch,“A new look at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toward building a stable framework,“Asian Perspective,Vol.27,No.3,2003.
Hoagland,Jim,“Japan-Land of Subtle Change,” The Washington Post,May 30,1999.
Jay Solomon and Siobhan Gorman,“Financial Crisis May Diminish American Sway,”The Wall Street Journa, October 17,2008.
“Human Resource Contributions toU.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China,”SRS Issue Brief,January12,2001.
Fareed Zakaria,“The United States’ New Oil and Gas Boom,”TIME,Oct.29,2012.
Tom Stevenson,“America’s salvation is an industrial renaissance,”The Telegraph,17 Nov 2012.
James Parker,“A Global Energy Shift,”The Diplomat,November 28,2012.
Yukon Huang,“China,the Abnormal Great Power,”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arch 5,2013.
Jonathan Sibun,“China,Japan,and the U.S.:How the world’s biggest three economies compare,” The Telegraph,14 Feb 2011.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 –Pacific Region,”U.S.Department of Defense,February 1995.
Zalmay Khalilzad,“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Rand Corperation,2001.
David J.Berteau,Michael J.Green,Gregory Kiley,Nicholas Szechenyi,“U.S.Force Posture Strategy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Aug 15,2012.
Paul D.Miller,“Five Pillars of American Grand Strategy,”Survival,01 Oct 2012.
Justin Logan,“China,America,and the Pivot to Asia,” Policy Analysis,January 8,2013.
David Shambaugh,“China’s Military Views the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 1999.
G.John Ikenberry,“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 2008.
Evan S.Medeiros,“Strategic Hedging and the Future of Asia-PacificStabilit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9.1 2005.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White House,May 2010.
Alastair Iain Johnsto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2003.
Ashley J.Tellis,“Uphill Challenges: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12.
Yukio Okamoto,“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Essential Allian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2-02-25.
Reinhard Drifte,“Japan’s Foreign Policy the 21st Century:fro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Great Britai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Paul Frandano,“The Japan-China-United States Triangle:Interest,Uncertainty,and Choice,”Edmund A.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November 2006.
James E Auer,Robyn Lim,“Japan:America’s New South Korea?”Current History,Sep 2004.Vol.103,Iss.674.
John Pomfret,“The U.S.interest in an Asian island dispute,”Washington Post,February 05,2013.
Michael J.Green,“U.S.-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Koizumi:Convergence or Cooling?”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Autumn 2006.
Nobuhiko Ushiba,“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mpact o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Air University Review,September-October 1971.
Edward J.Lincoln,“Japan:Using Power Narrowl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03-04.
“Japan-U.S.Security Relations:A New Era for the Alliance?”Issues & Insights, 5 March 2005.
Roger Cohen,“Obama’s Japan Headache”,The New York Times,December 10,2009.
Kenichi Ito,“Japan’s Identity:Neither East nor West,”Tokyo:Japan Forum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0.
Mark Landler and Martin Fackler,“U.S.Is Seeing Policy Thorns in Japan Shift,”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1,2009.
Jun Kurihara and James L.Schoff,For Whom Japan’s Last Dance Is Saved—China,the United States,or Chimerica?Cambridge Gazette:Politico-Economic Commentaries No.4,March 29,2010.
“Sino-Japan Rivalry:A CNA,IDA,NDU/INSS,and Pacific Forum CSIS Project Report,”Issues and Insights, March 2007.
Pei and Swaine,“Simmering fire in Asia:Averting Sino-Japanese Strategic Conflict,”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Policy Brief No.44,November 2005.
Tamamoto,“How Japan imagines China and sees itself,”World Policy Journal,2005-04-22.
Jim Hoagland,“New Allies In Asia?”The Washington Post,May 11,2008.
Jane Skanderup,“Japan-U.S.Security Relations:A Forward Looking Ten Year Retrospective,”Issues & Insights,Vol.4-No.2,Mar 1,2004.
Yoshihide Soeya,“Diplomacy for Japan as a Middle Power,”Ronza,February 2008.
Christian Caryl,“Naval Gazing in Asia One reason why it’s probably too early to declare the end of the U.S.-Japan alliance:China,”Foreign Policy,May 18,2010.
Japan’s Emerging Security Role and East Asia,Fifth annual CNAPS Spring Conference,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June 14,2005.
Carl W.Baker,“U.S.,Japan,and China Conference on Tr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Issues & Insights,Vol.8-No.6.
Martin Fackler,“Japan Is Flexing Its Military Muscle to Counter a Rising China,”The New York Times,November 27,2012.
Richard J.Samuels,“Japan’s Goldilocks Strateg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Autumn 2006.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U.S.Department of Defense,2006.
Thomas J.Christensen,“The World Needs an Assertive China,”Foreign Affairs,February 21,2011.
Fareed Zakaria,“The Rise of a Fierce Yet Fragile Superpower”, News Week,Dec 22,2007.
Jun Kurihara and James L.Schoff,“For Whom Japan’s Last Dance Is Saved—China,the United States,or Chimerica?”Cambridge Gazette:Politico-Economic Commentaries No.4 March 29,2010.
Christensen,Thomas J,“China,the U.S.-Japan Alliance,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March 22,1999.
Yoshihide Soeya,Jianwei Wang,and David A.Welch,“A new look at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toward building a stable framework,”Asian Perspective,Vol.27,No.3,2003.
Wu Xinbo,“The end of the silver lining:A Chinese view of the U.S.-Japan allian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05-06.
Jun Kurihara and James L.Schoff,“For Whom Japan’s Last Dance Is Saved—China,the United States,or Chimerica?”Cambridge Gazette:Politico-Economic Commentaries No.4 (March 29,2010).
Orville Schell,“China Reluctant to Lead”,Yale Global,11 March 2009.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n Global Context:2009,”The Paul H.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Ryozo Kato,“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n 2003:Navigating Uncharted Waters,”SAI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03.
Kathy Chu,“Most Americans think China is No.1 economy;it isn't,”USA TODAY,2/15/2011.
DanBalz,“Bush Favors Internationalism;Candidate Calls China a 'Competitor,' Opposes Test Ban Treaty,”The Washington Post, Nov 20,1999.
Andrew Marshall,“The US Is Thinking Itself Into A New Global Conflict,”Independent,August 30,2000.
“Text of Bush’s Speech at West Point,”The New York Times,June 1,2002.
“Remarks by the Vice President at the Washington Post-YomiuriShimbun Symposium,”The White House,Tokyo,April 13,2004.
“U.S.-Japan Relationship Continues to Grow in Importance,”Washington File,December 2,2004,Ralph A.Cossa and Brad Glosserman,“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Has Japan Become the Great Britain of Asia?”Issues & Insights 5,no.3 March 2005.
HowardLaFranchi,“Is Japan’s Support for U.S.on the Wan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June 29,2006.
Richard Katz and Peter Ennis,“How Able Is Abe?”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7.
Gwynne Dyer,“Decline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The Japan Times,Sept.20,2007.
Masahiro Matsumura,“The Regional Dynamics of Japan’s History Debate:Epiphenomena,Substance,and Prospect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October 13,2006.
Elena Atanassova-Cornelis,“Political and Security Dynamics of Japan-China Relations:Strategic Mistrust,Fragile Stability and the US Factor,”Pacific Focus,1 August 2011.
Yoichi Funabashi,“ForgetBretton Woods II:the Role for U.S.-China-Japan Trilateralism,”The Washington Quarterly,April 2009.
James L.Schoff,“Transformation of the U.S.-Japan Alliance”,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winter 2007.
John Pomfret and Blaine Harden,“Japan:No base decision soon,”Washington Post,October 22,2009.
John Pomfret and Blaine Harden,“U.S.pressures Japan on military package,”Washington Post,October22,2009.
Weston S.Konishi,“Japan’s Historic 2009 Elections:Implications for U.S.Interests,”Congressiona Research Service,R40758,September 8,2009.
Howard Lafranchi,“Newly assertive Japan to test Obama,”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November 13,2009.
JohnPomfret and Blaine Harden,“Japan:No base decision soon,”Washington Post,October 22,2009.
Pomfret John,“New Japanese leader stirring U.S.concerns,”The Washington Post,Dec 29,2009.
Dan Twining,“The implications of Hatoyama’s downfall for the U.S.-Japan alliance”,Foreign Policy,June 2,2010.
Toko Sekiguchi and George Nishiyama,“Japan PM Warns China on Dispute,”Wall Street Journal,Sept.25,2012.
Jane Skanderup,“Japan-U.S.Security Relations:A Forward Looking Ten Year Retrospective,” Issues & Insights Vol.4-No.2,March 2004.
William H.Cooper,“U.S.-Japan Economic Relations:Significance,Prospects,and Policy Options,”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March 11,2010.
Jennifer Koncz and Anne Flatness,“U.S.International Services,Cross-Border Trade in 2008 and Services Supplied Through Affiliates in 2007,”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October 2009.
Yuka Hayashi,“In a Shift,Chinese Capital Flows to Japanese Firms,”Wall Street Journal,April 15,2012.
WilliamPesek,“China,U.S.‘Sugar Daddy,’ Eludes Clinton,Obama,” Bloomberg,April 4,2008.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Deeper economic integration,”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20.
Caroline Baum,“China’s Exports,Not Altruism,Fund U.S.Deficit,”Broomberg,September 1,2009 21.
Niall Ferguson,“The trillion dollar question:China or America?”Telegraph,01 Jun 2009.
“Japan needs balancing act in U.S.-China currency dispute,”Kyodo News,Apr 5,2010.
Mitsuruobe,“Japan’s Exports Set to Recover,Forecast Says,”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 19,2013.
Ichiro Fujisaki,“A changing Japan in a changing world,”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2010/07/08.
Leif-Eric Easley,TetsuoKotani,& Aki Mori,“Electing a New Japanese Security Policy?Examining Foreign Policy Visions within the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January 2010.
Hisahiko Okazaki,“Toward a Stronger U.S.-Japan Relationship,”The Wall Street Journal,February 24,2009.
Michael Finnegan,“managing unmet expectations in the U.S.-Japan Alliance,”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09.
Eric Heginbotham and Richard J.Samuels,“Japan’s Dual Hedge,”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2002.
Richard Lowry,“Time for the Sun to Rise,”National Review, July 4,2005.
“Remarks by PresidentObama and Prime Minister Noda of Japan at Joint Press Conference”,The White House Office,April 30,2012.
Max Fisher,“Why Is the U.S.Rehearsing for a Chinese Invasion of Japan?”The Atlantic Monthly,Sep 23 2010.
Anthony Faiola,“Japanese Premier Plans to Fortify U.S.Ties in Meeting with Bush,” The Washington Post,November 15,2006.
“U.S.warned Japan about Hatoyama’s foreign policies,NYT,”The Japan Times Online,May 5,2011.
Camilla T.N.Soerensen,“Strategic Triangularity in Northeast Asia:The Sino-Japanse Security Relationship and U.S.Policy,”Asian Perspective,Vol.30,No.3,2006.
Michael Pillsbury,“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January 2000.
Norimitsu Onishi,“Japanese Remarks About Taiwan Anger Beijing,”The New York Times. Feb 6,2006.
Norimitsu Onishi,“U.S.Needs Japan’s Diplomacy,but Tokyo Isn't Talking,” The New York Times,Jun 25,2006.
Mark Landler and Martin Fackler,“U.S.Is Seeing Policy Thorns in Japan Shift,”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1,2009.
Carl W.Baker,“U.S.,Japan,and China Conference on Tr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Issues & Insights,Vol.8-No.6,June 2008.
Jisi Wang,“China’s Changing Role in Asia,”The Atlantic Council,January,2004.
Yoshihide Soeya,Jianwei Wang,and David A.Welch,“A new look at 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toward building a stable framework,”Asian Perspective,Vol.27,No.3,2003.
“Japan-U.S.Security Relations:A New Era for the Alliance?”Pacific Forum CSIS,March 2005.
相关推荐
-
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
作者:魏道儒
世界佛教通史.第5卷,中国汉传佛教...
-
2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
作者:周广荣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
-
3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
作者:魏道儒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教...
-
4
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
作者:纪华传
世界佛教通史.第6卷,中国汉传佛教...
-
5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七卷,约141...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阿...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七卷,约1415...
-
6
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印度佛教:...
作者:周贵华
世界佛教通史.第1卷,印度佛教:从...
-
7
世界佛教通史.第10卷,韩国佛教...
作者:何劲松
世界佛教通史.第10卷,韩国佛教:...
-
8
世界佛教通史.第9卷,日本佛教:...
作者:王颂
世界佛教通史.第9卷,日本佛教: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