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光宗、张敏才等:《新农村建设与区域人口发展战略抉择》,《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4期。
[2] 田雪原:《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23期。
[3] 李建民等:《持续的挑战》,科学出版社2000版。
[4] 马寅初:《新人口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版。
[5] 谢安:《改革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6]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统计研究》2004年第8期。
[7] 孙玉德:《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的养老保障》,《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
[8] 熊必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经济含义》,《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65期。
[9] 邬沧萍、王琳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10] 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1期。
[11] 王桂新、魏星等:《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之研究》,《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
[12] 王桂新、刘建波:《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际人口迁移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13] 毛新雅、王桂新:《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入迁及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2期。
[14] 任远、王桂新:《常住人口迁移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15] 杨云彦、陈金水等:《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及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4期。
[16] 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17] 孙自铎:《农民工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18]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2期。
[19] 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20] 王桂新:《1990年代后期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9期。
[21] 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4期。
[22] 杜小敏:《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10年第3期。
[23] 潘越、杜小敏:《劳动力流动、工业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24] 李树茁、杨有社:《我国的省间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5期。
[25] 李国平、玄兆辉等:《深圳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基于人口顺利进行模型的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2期。
[26] 王桂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10期。
[27] Mankiw,N.Gregory,David Romer and David 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5,1992.
[28] 戴维·罗墨:《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9] 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30] 蔡昉:《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31] 蔡昉:《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32]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1期。
[33] 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34] 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
[35] 卢向虎、朱淑芳:《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36] 梁明、李培等:《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数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1992—2004》,《人口学刊》2007年第9期。
[37] 王桂新、毛新雅等:《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8]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39] 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2期。
[40] 王桂新、徐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迁移重心演化考探》,《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3期。
[41] 李新运、孙瑛等:《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协调对策》,《人文地理》1998年第4期。
[4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第6期。
[43] Basu,S.,Weil,D.N.,“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4,1998.
[44] Acemoglu,D.,Zilibotti.F,“Productivity Differenc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Vol.116,No.2,2001.
[45] 逯进:《制度约束、二元人口流动与中国城市化的有序进程——基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6期。
[46] 郭志仪、逯进:《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2期。
[47]J.Mincer,“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6,No.4,Aug.1958.
[48] T.W.Schultz,“The Reckoning of Education as Human Capital”,Economic Research:Retrospect and Prospect,Vol.6,Human Resources,NBER,Oct.1972.
[49] Becker,G.,“Human Capital(2n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p.72.
[50] Uzawa,Hirofumi,“Optimal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6,No.2,Jan.1965.
[51] Romer,M.Paul,“Ind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Oct.1986.
[52] Robett E.Lucas,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No.1,1988.
[53]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4] 王金营:《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55] 王金营:《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核算》,《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56] 陈钊、陆铭:《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世界经济》2004年第12期。
[57] 边雅静等:《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58] Solow,M.Robert,“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1,1956.
[59] Barro,Robert,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No.2,1991.
[60] Barro,J.Robert and Savier Sala-I-Martin,“Govermne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cical Economy,Vol.98,No.5,1990.
[61] 逯进、李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8期。
[62] 逯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分层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软科学》2008年第3期。
[63] 逯进:《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64] 逯进:《人力资本差异与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5] Eisner,Robert,“Factors in Business Investment”,Economic Research of NBER,1978.
[66] John,W.Kendrick,“The Formation and Stocks of Total Capital”,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33,No.2,1978.
[6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8] 王弟海、龚六堂等:《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和经济增长——以中国跨省数据为例》,《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69] Belton M.Fleishera,Jian Chenb,“The Coast—Noncoast Income Gap,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5,No.2,1997.
[70] Belton Fleishera,Haizheng Lib,Min Qiang Zhao,“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2,No.2,2010.
[71] 朱承亮、岳宏志等:《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985—2007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72] 吴文恒、牛叔文:《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73]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律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年第2期。
[74] 张芬、何艳:《健康、教育与经济增长》,《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75] 高远东、花拥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
[76] 王金营、郑书朋:《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
[77] 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78]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财经丛论》2004年第6期。
[79] 胡永远、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2期。
[80] 廖楚晖:《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及政府教育投入》,《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1] 汪应洛:《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82] 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3] 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 苏屹、李柏洲:《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支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期。
[85] 安宁、李玥:《区域科技园区——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科技与管理》2012年第5期。
[86] 王爱东、刘扬:《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生态优化研究》,《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
[87] 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88] 苏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0期。
[89] 王伟、杨艺:《国内外金融生态最新文献综述》,《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90] 徐诺金:《论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91] 李扬、王国刚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 谢太峰:《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比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93] 朱德位:《优化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的另一个视角》,《上海金融》2006年第1期。
[94] 刘朝明、廖林等:《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基本性状模型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95] 韩廷春、喻伟:《金融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的内相似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96] 刘震、张惠:《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改善金融生态》,《财经科学》2006年第7期。
[97] 牛艳梅:《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1年第8期。
[98] 张建华:《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99] 刘勇、穆鸿声:《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综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00] 马慧敏:《我国证券市场金融生态平衡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101] 李雪梅:《我国证券市场金融生态平衡探析》,《商业时代》2008年第24期。
[102] 王遥、杨辉:《债券市场金融生态与发展市政债券》,《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3期。
[103] 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04] 曾康霖、虞群娥:《辩证地看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105] 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106] 罗正英、周中胜等:《金融生态环境、银行结构与银企关系的贷款效应——基于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金融评论》2011年第2期。
[107] 廖晓燕:《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8] 刘煜辉、沈可挺:《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中国金融》2008年第3期。
[109] 杨子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济南金融》2005年第5期。
[110] 魏后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影响及其协调途径》,《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1期。
[111] 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12] Raiser,M.,“Trust in Transition”,EBRD(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br.39,April 1999.
[113] Sylvie Démurger,“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9,No.1,2001.
[114] 徐诺金:《论金融生态平衡的内在调节机理》,《南方金融》2006年第12期。
[115] 徐诺金:《关于金融生态平衡及其调节原理》,《金融时报》2006年10月16日。
[116] 韩廷春、周佩璇:《金融生态系统失衡及调节机制的实证研究》,《理论学刊》2010年第8期。
[117] 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18]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评估体系研究》,《武汉金融》2008年第11期。
[119] 胡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年第6期。
[120] 路杨:《区域金融生态评估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6期。
[121]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广东区域金融生态实证研究》,《南方金融》2006年第11期。
[122] 滕悦、邹军:《基于制度视角的山东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10年第18期。
[123] 吕俊:《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分析》,《金融审计》2010年第12期。
[124]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研究——对成都市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测评》,《西南金融》2006年第7期。
[125] 常相全、张守凤:《基于AHP/DEA 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1期。
[126] 周妮迪:《基于AHP—DEA 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以湖南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4期。
[127] 宁文娟、占兵:《西部金融生态水平测评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西部十二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开发研究》2008年第1期。
[128] 周炯、韩占兵:《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检验——基于西部地区金融生态水平考察》,《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2期。
[129] 韩占兵:《河南省金融生态水平的实证评估研究》,《企业经济》2011年第3期。
[130] 韩占兵:《区域金融生态水平实证评估研究——基于河南省面板数据的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31] 马琳:《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
[132] 张瑞怀:《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133] 伍昱铭、范文娜等:《基于ANP的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方法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
[134] 苗丽娜、胡国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35] 刘汉涛:《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DEA方法的应用》,《经济科学》2004年第7期。
[136] 蔡泽祥、刘骅:《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环境运行绩效的测算》,《经济问题》2011年第5期。
[137] Levine, Ross and Zervos, Sara,“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3,1998.
[138]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39]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
[140] 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41] 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生态演进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透过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142] 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143] 李正辉、万晓飞:《金融生态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144] 廖林:《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南方金融》2008年第9期。
[145] Gurley,J.,Shaw,E.,“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2,1995.
[146] 丁刚:《高度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人民论坛》2008年第19期。
[147] 丁任重:《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5期。
[148] 段玉龙:《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房地产企业战略转移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149] 林毅夫:《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上海经济》2009年第1期。
[150] 刘娇月:《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中西部科技》2010年第15期。
[151] 袁军:《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北方经济》2009第7期。
[152] 周小川:《中国金融业的历史性变革》,《中国金融》2010年第19—20期。
[153] 邹家红、王慧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154] 王朝阳、刘东民:《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155] 黄运城、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156] 王传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157] 钟红:《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相对衰落及其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提供的机遇》,《国际金融研究》1995年第8期。
[158] 杨再斌、匡霞:《上海建设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9] 陈彪如、连平:《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探索》,《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160] 黄运城、文晓波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与主要差距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161] 黄运城、杨再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162] 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3期。
[163] 尹恒、龚六堂等:《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64] 赵怡:《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165] 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财经研究》2002年第5期。
[166] 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7] 黄有光:《金钱能买快乐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68] 贾智莲、卢洪友:《财政分权与教育及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169] 陆铭、陈钊等:《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70] 朱建芳、杨晓兰等:《中国转型期收入与幸福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9年第4期。
[171] 诸大建、徐萍:《中国政府规模、经济增长与福利》,《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72] 庄子银、邹薇:《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73] Carol Graham,“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Vol.6,No.3,2005.
[174] Jie Zhang,“Long—Run Effects of Unfunded Social Security with Earnings—Dependent Benefit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Vol.28,No.3,2003.
[175] Robert A.Cummins,“Personal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Review”,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Vol.1,No.2,2000.
[176] Robert J.Barro,“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5,No.1,2000.
[177]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统计研究》2003年第9期。
[17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79] 赵伟、张萃:《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180] 任英华、徐玲等:《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181] 杨勇:《中国旅游产业区域聚集程度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10期。
[182] 李少游、王世称:《广西特色经济分析与确认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183] 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3期。
[184] 何雄浪、朱旭光:《劳动分工、产业集聚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185] Emanuele Giovannetti,“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The Economic Journal,Vol.113,No.448,2003.
[186] Maarten Bosker,“Growth, Agglomeration and Convergence:a Space—time Analysis for European Regions”,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Vol.2,No.1,2007.
[187] 王立恒:《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0年第5期。
[188] 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89] 梁琦:《分工、集聚与增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0] Djankov Simeon,Caralee Mcliesh,Tatiana Nenova,Andrei Shleifer,“Who Owns the Media”,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1.
[191] Alexander Dyck,Natalya Volchkova,Luigi Zingales,“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edia:Evidence from Russia”,NBER Working Paper,2006.
[192] 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3] 李国璋、白明:《市场可竞争性与绩效——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6年第6期。
[194] 孙斌栋:《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提升策略》,《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95] 何国钊、曹振良等:《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
[196] 张晓晶、孙涛:《中国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97] 韩云虹:《产业集聚度测定指标的评价与改进》,《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6期。
[198] 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9] Luc Anselin,“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7,No.2,1995.
[200] Rey S.J,“Spatial 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Geographical Analysis,Vol.33,No.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