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诚、宋伟杰等译,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陈秀山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德]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德]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王荫庭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3][法]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法]埃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0][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金东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谱系》,储智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22][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聂露、李姿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美]J.弗拉克斯:《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王海平译,《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5][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7][美]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邢予青、赖平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9][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0][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5][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政策的规划过程》,史明洁、许竞、尚超、王黎云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9][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0][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1][美]戈登·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2][美]戈登·塔洛克:《经济等级制、组织与生产的结构》,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3][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4][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策分析研究:情报与评价功能》,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5][美]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8][美]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陈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51][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玉津、魏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2][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未来》,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美]林德布鲁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5][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6][美]罗伯特·M. 罗森兹威格:《大学与政治: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政治和校长领导》,王晨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8][美]罗伯特·海涅曼、威廉·布卢姆、史蒂文·彼得森、爱德华·卡尼:《政策分析师的世界:理性、价值观念和政治》,李玲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9][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0][美]罗杰·J.沃恩、巴斯:《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沈崇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美]罗杰·L.盖格:《研究与相关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张贤斌、孙益、王国新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美]罗斯金:《政治科学》,林震、王峰、范贤睿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3][美]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4][美]迈克尔·桑德尔:《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朱东华、陈文娟、朱慧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5][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66][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张成福、张昕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美]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张长东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9][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0][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龚裕、鲍克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社1990年版。
[7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72][美]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孙彩红译,刘新胜、张国庆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王浦劬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76][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7][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民主的意义及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回应托克维尔的挑战》,李梅译,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9][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与研究型大学》,梁晓、黎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2][美]约翰·福斯特、J.斯坦利·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的前沿——竞争、自组织和创新政策》,贾根良、刘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3][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5][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6][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87][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金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9][美]詹姆斯·M.布坎南:《制度契约与自由》,王金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0][日]大岳秀夫:《政治过程》,傅禄永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91][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张丹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92][以]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93][以]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4][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5][英]J.布坎南、T.夏赫:《英国高等教育政策》,载[荷兰]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6][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齐心、马戎等译,刘琛、张建中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9][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00][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1][英]基恩:《市民社会》,玲瑜、魏国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102][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3][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4][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05][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吕东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英]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07][英]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王玉秋、孙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09]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11]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3]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4]韩庆祥:《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16]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7]孔繁斌:《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念——价值与知识的论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8]李钢:《话语 文本 国家教育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9]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0]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1]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2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23]宁骚:《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4]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5]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6]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7]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8]张治库:《生存与超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文化性解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9]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0]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构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1]王宁:《精英与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视角》,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3]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6]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7]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9]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0]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1][美]M.特罗:《政策分析与教育》,谢维和、王薇编译,《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142]陈振明:《21世纪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方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43]陈振明:《论政策分析》,《岭南学刊》1995年第1期。
[144]黄维、沈红:《制度预期与多方博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变革历程的制度变迁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145]李林昆:《对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46]廖茂忠、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
[147]林小英、陈霜叶:《教育政策文本的类型及其生产》,《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版。
[148]林小英:《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第4期。
[149]骆郁廷:《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三个维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0]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151]孙绵涛、邓纯考:《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152]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
[15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54]萧宗六:《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155]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西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156]严强:《西方现代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57]袁贵仁:《人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人文杂志》1988年第2期。
[158]张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演进路向的动力系统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6期。
[159]赵蒙城:《教育学的迷惘》,《读书》2001年第5期。
二 英文文献
[1]Aaron Wildavsky,Speaking Truth to Power: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3.
[2]Adam Przeworski,The State and the Economy Under Capitalism,Chur,Switzerland: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0.
[3]Aron Wildavsky,Speaking Truth to Power,New York:John Wiley,1979.
[4]Carl J.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t,New York:Mcggraw-Hill,1963.
[5]Carl V. Patton and David S. Sawicki,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2n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Publishers,1993.
[6]Christopher Hood,The Limits of Administration,Chichester:Wiley,1976.
[7]David B. Truman,The Government Process,New York:Konpf,1951.
[8]David L. Weimer and Aidan R. Vining. Policy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3d.,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8.
[9]David Nachmias,Public Policy Evaluation,New York:St.Martin’ press,1979.
[10]E. S. Quade,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3rd.),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1989.
[11]Earl Latham,“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in Political Behavior,ed. Heinz Eulau,Samuel J. Eldersveld,and Morris Janowitz. New York:Free Press,1956.
[12]Edith Stokey and Richard Zeckhauser,A Primer for the Policy Analysis,N.Y.:W. W. Norton & Company Inc.,1978.
[13]Edward S.Quade,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3rd),New York:American Elsvier,1989.
[14]Haral D. Lasswell and A.K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70.
[15]Harold Lasswell,The Future of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Atherton,1963.
[16]Charles E. Lindblom,“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19,Spring 1959.
[17]J.J.Prunty,A Critical Reformul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1984.
[18]James E. 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9.
[19]Jeffrey L. Pressman and Aaron Wildavsky,“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3r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0]Jenkins-Smith H.C.,“The Policy Analysis Paradigm”,In T.Miyakawa(ed),The Science of Public Policy(Vol.III),Londo:Routledge,1999.
[21]John M. Levy,Essential Microeconomics for Public Policy Analysis,Westport,Connecticut:Praeger,1995.
[22]K.Dyson,The State Tradition in Western Europe,Oxford:Martin Robertson,1980.
[23]Lasswell H.D.,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
[24]Mark R. Daniels,Terminating Public Programs,Armonk,New York:M.E. Sharpe,1997.
[25]Michael Lipsky,Street-Level Bureaucracy,New York:Russell Sage,1980.
[26]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
[27]Randall B. Ripley,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Chicago:Nelson-Hall Publishers,1985.
[28]Richard I. Hofferbert,The Reach and Grasp of Policy Analysis,Tuscaloosa,Alabam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90.
[29]Sturt S. Nagel(ed.),Encyclopedia of Policy Studies,New York:Marcel Dekker,1983.
[30]Talcott Parsons,Public Policy,Aldershot:Edward Elgar,1995.
[31]Thomas 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6th),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7.
[32]Thomas R. Dye and 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12th ed.Ft,Worth,TX:Harcourt Brace,2003.
[33]William N. Dunn and Rita Mae Kelly(eds.),Advances in Policy Studies Since 1950(Vol.10 of Policy Studies Review Annual),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Books,1992.
[34]William N. Dunn,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Prentice-Hall,1981.
[35]Y. Dror,Policymaking Under Adversity,New 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In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