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mmel,Paul R.,1991,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n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Sage Publicationa,Inc..
[2]P. Aucoin,“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Management:Paradigms,Principles,Paradoxes and Pendulums”,in Governances 3(1990),pp. 115-137.
[3]Hood,C.,1991,“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Public Administration,69(1),3-19.
[4]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erorming the Public Sector,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2.
[5]Hughes,O.C.,1994,Public Managemeng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Hong Kong: St.Martin's Press.
[6]OECD,Governance in Transition:Public Management Reforms in OECD Countries,Paris: OECD,1995,p.3.
[7]Gary Marks,Structural Policy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the EG,In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ed. Alan Cafrany and Glenda Rosenthal,Boulder,CO:Lynne Rienner,1993.
[8]Gary Marks,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State-centric versus multilevel Governances,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1996(3).
[9]Farnham,D. and Horton,S.,1996,Manag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s,2nd.,London:Macmillan Press.
[10]Peters,G.,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Emerging Models.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6.
[11]Famer,David John,“Anti-administration:With Help From Herbert Marcuse”,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xis,1999,21(4):497-501.
[12]Box,Richchard C.,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munities into21st Centuries,Thousand Oaks,CA:Sage,1998.
[13]R.A.W.Rhodes,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aability,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14]Erik-hans Klijin,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Administration& Society,May 1996,Vol.28.
[15]Howlett,Michael and Ramesh,M.,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6]OECD,Modernising Govevnment:The Way Forward,Paris:OECD. 2005, Agranoff Robert,Inside Collaborative Networks:The Lessons for Public Managers,Special Issu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56-65.
[17]Donald F. Kettl,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The Collaboration Imperative,Special Issu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10-19.
[18]T. Christensen,P. Leagreid,Rebalancing the State:Regulation and Reassertion of the Central, In T. Christensen and P. Leagried(eds.),Autonomy and Regulation Coping with Agencies in the Modern State,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6.
[19]Management Advisory Committee,Connecting Government:The Whole of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Australia's Priority Challenges,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4.
[20][美]尤金·巴达赫:《跨部门合作——管理“巧匠”的理论与实践》,周志忍、张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2]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国外社会科学》(中文版)2002年第1期。
[23][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G.J.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美]丹尼尔·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29][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30][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1][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3][日]青木昌彦:《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3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5][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6][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左昌盛、周雪莲、常志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9]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财政》,纪沫、严炎、陈工文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41]林玉华:《政策网络理论之研究》,(台北)瑞兴图书公司2002年版。
[42]柯武刚、史漫飞、黄健荣:《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4]杨龙:《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政府职能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5]包国宪:《虚拟企业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47]于刚、蔡立辉:《中国都市群网络化治理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6期。
[48]唐任伍、赵国钦:《公共服务跨界合作“碎片化服务的整合》,《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49]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框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50]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51]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52]孙迎春:《国外政府跨部门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
[53]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4]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5]藏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
[56]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57]徐传谌、秦海林:《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新探》,《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58]龙朝双、王晓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59]王佃利、任宇波:《区域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探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0]殷存毅:《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1]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究》,《区域经济》2004年第10期。
[62]冯邦彦、周孟亮:《区域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泛珠三角战略的经济学分析究》,《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3]张紧跟:《当代美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实践及其启示究》,《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
[64]新华:《五大难题制约长三角政府合作》,《决策探索》2006年第1期。
[65]杨龙:《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行政协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6]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构策略研究究》,《规划研究》2007年第9期。
[67]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与创新究》,《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68]韩刚:《东北三省区域政府合作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3期。
[69]蔡岚:《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研究综述》,《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70]杨爱平:《论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政府间合作——动因、模式及展望》,《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71]张明军、汪伟全:《论和谐地方政府间关系构建:基于府际治理的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72]王健、鲍静等:《“复合行政”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73]张玉:《区域协调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74]宋尘洁、陈秀山:《区域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
[7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简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长期存在问题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76]李忠学:《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协调与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77]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肖金成:《十六大以来区域政策的成效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79]喻锋:《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转型及其结构特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0]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8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2]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83]李忠民主编:《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4]李忠民主编:《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85]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研究——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3期。
[86]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3年第7期。
[87]王勇:《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8]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0]张秀生、张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卫鹏鹏:《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3]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张成福、孙柏瑛:《社会变迁与政府创新——中国政府改革3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8]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2]周文、尤光付:《公共管理: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3]张康之:《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4]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王雅莉、毕乐强:《公共规制经济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赵建国:《政府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7]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8]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109]杨龙、王骚:《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郭小聪:《政府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1]吴建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袁政:《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4]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5]郭立夫、李北伟:《决策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6]耿修林:《管理科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施泉生:《管理科学及其应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石亚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9]石亚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专项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0]施从美、沈承城:《区域生态治理中的府际关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1]金太军:《区域治理中的行政协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2]李国平、陈红霞:《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3]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124]张军涛、刘建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5]黄健荣:《公共管理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6]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7]黄任民:《公共管理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
[128]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9]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131]叶必丰:《长三角法学论坛——论长三角法制协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32]陈瑞莲、蔡立辉:《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3]郭正林:《变革社会的公共治理:中国案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5]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6]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7]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政府、产权、市场三维互动的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8]李青:《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39]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0]周志忍:《政府管理的行与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1]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的兴起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2]王乐夫:《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3]刘亚平:《当代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4]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5]王兰川:《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6]叶必丰:《行政协议——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47]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8]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以长江三角洲为对象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49]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