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1][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白光润、李仙德:《后现代旅游探析》,《旅游科学》2007年第3期。
[5]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法]布迪厄、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曹红枝:《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23期。
[9]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0]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学习论坛》2011年第9期。
[11]陈庆德、马翀炜:《文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陈庆德:《文化生产的双重控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陈映芳:《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4]《辞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5][美]马康纳(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张晓萍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程尽能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美]爱德华·索亚(Edward Soy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2005年版。
[18][以]科恩(Cohen):《旅游社会学纵论》,巫宁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范可:《在野的全球化:旅行、迁徙、旅游》,《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0]范文武:《西双版纳傣族园十年发展回顾(1999—2009)》,内部资料,2009年。
[21]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
[22]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2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人民日报》2012年12月7日第24版。
[24][加]杰弗里·沃尔(Geoffrey Wall)、[加]阿利斯特·马斐森(Alister Mathieson):《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肖贵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5]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6]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郭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泸沽湖为例》,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28]和仕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29]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旅游学刊》2011年第3期。
[30]胡志毅:《国外遗产旅游“内生矛盾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11年第9期。
[31]黄继刚:《空间文化理论探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2]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33]黄萍、杜通平、李贵卿、赖兵:《文化生态村: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34]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4期。
[35][英]约翰·厄里(John Urry):《游客凝视》,杨慧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贾玎:《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7]姜楠:《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38][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英]凯·安德森、[美]莫娜·多莫什、[英]史蒂夫·派尔、[英]奈杰尔·思里夫特:《文化地理学手册》,李蕾蕾、张景秋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0][美]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1][澳]克里斯·库珀:《旅游研究经典评论》,钟林生、谢婷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李春霞:《遗产·源起与规则》,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3]李东和、赵玉宗:《旅游罩: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旅游学刊》2006年第2期。
[44]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5]李玲:《后现代语境下遗产旅游的发展路径》,《求索》2011年第5期。
[46]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7]李锡:《两片黄栗叶:李锡学术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李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消费模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50]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1]刘红梅:《关于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开发研究》2004年第3期。
[52]刘晖:《旅游民族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3]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54]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55]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56]刘朝晖:《村落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兼论遗产主体与遗产保护主体的悖论》,《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
[57]陆林:《旅游规划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8]陆扬:《空间和地方的后现代维度》,《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
[59][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60]罗明义:《旅游管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吕俊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去主体化倾向及原因探析》,《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
[62]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63]马晓京:《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人文地理》2003年第3期。
[64][西]曼纽·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5]孟慧英:《试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点》,载文日焕、祁庆富主编《民族遗产》(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66][美]纳尔逊·格拉本、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学刊》2006年第1期。
[67]潘秋玲、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人文地理》2007年第5期。
[68]潘顺安:《旅游开发引起民族文化变异的经济学审视》,《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69]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0]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1]彭兆荣:《遗产体系与遗产学的一些问题》,《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4][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5]秦艳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性的开发》,《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6]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77][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8]史本林、赵文亮:《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第5期。
[79][英]史蒂芬·佩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0][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81]宋娜、郝彦革:《关于对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几点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期。
[82]宋伟轩:《西方城市绅士化理论纷争及启示》,《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
[83]宋志伟、徐永志、李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藏香原产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4]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85]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6]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87]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88]唐晓云、吴忠军:《论西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9][美]瓦伦·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旅游科学》2006年第4期。
[91]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2]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
[93]王国祥:《民族旅游地区保护与开发互动机制探索——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个案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4]王宁、刘丹萍、马凌等:《旅游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96]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97]魏小安、曾博伟:《旅游政策与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8]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旅游学刊》1998年第1期。
[9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00]武虹剑、龙江智:《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101]吴世旭:《“发现”赵家堡》,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版。
[102]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3]谢立中:《“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04]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
[106]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7]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8]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9]徐文燕:《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2期。
[110]杨国清:《丽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读》,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1]杨慧:《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2]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113]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旅游学刊》2006年第5期。
[114]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旅游开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5]叶勇辉:《橄榄坝农场场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6]殷洁、张京祥、罗小龙:《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
[117]尹绍亭:《文化的保护、创造和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理论总结》,《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18]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19]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0]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新跨越新业态——云南民族村改革发展纪实》,内部资料,2013年。
[121]张捷:《空间概念的演化:物质的、地理的抑或是精神的?》,载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2]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3]张晓萍:《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5期。
[124]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学术探索》2010年第6期。
[125]张晓宇、杨华荣:《试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人民论坛》2010年第8期。
[126]张晓宇、杨华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前沿》2011年第9期。
[127]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8]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旅游学刊》2011年第1期。
[129]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30]周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基层社区》,《民族艺术》2004年第2期。
[13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2]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133]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134]邹本涛:《旅游体验文化新论》,《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2期。
二 英文部分
[1]Audax Z.P.Mabulla,Strategy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CHM)in Africa:A Case Study,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Vol.17,2000,No.4.
[2]Bruner E.M.,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6,No.2.
[3]Cohen 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Journal of Sociology,Vol.13,1979,No.2.
[4]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No.15.
[5]James Clifford,“Of Other Peoples:Beyond the Salvage Paradigm in Dia Art Foundation Discussions”,in H.Foster ed.,Contemporary Culture,1987,No.1,Seattle:Bay Press.
[6]Deepak Chakra,Robert Healy and Erin Sills,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0,2003,No.3.
[7]Dennison Nash,Tourism as an Anthropological Subject,Current Anthropology,Vol.22,1981,No.5.
[8]Frank Etta Wageshik,“My Fathers Business”,in Ruth B.Philli ed.,Unpacking Culture:Art and Commodit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Worlds,199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Graham B J,Ashworth G J,Tunbridge J E,A Geography of Heritage:Power,Culture and Economy,2000,London:Arno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Greg Richar,Creativity and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8,2011,No.4.
[1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1991,Wiley—Blackwell.
[12]Hyounggon Kim,Tazim Jamal Touristic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ato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4,2007,No.1.
[13]Jaakson R.,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1,2004,No.1.
[14]John P Taylor,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8,2001,No.1.
[15]Juanita C.Liu.,Tourism and the value of culture in regions,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5,Vol.39.
[16]Kelly M.,Canol M.and Mysyk A.,Jordan'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5,1998,No.4.
[17]Kelly M.,Canol M.and Mysyk A.,Culture Tourism,the State,and Day of the Dea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No.4.
[18]Peckham R S.,“Introduction: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and public culture”,in Peckham R S.ed.,Rethinking Heritage:Cultures and Politics in Europe,2003,London:I.B.Tauris.
[19]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976,New York:Shocken.
[20]Medinal K.,Com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0,2003,No.2.
[21]Natan Uriely,Theories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Vol.24.
[22]Ning Wa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6,1999,No.2.
[23]Sharon Zukin,“Gentrification:culture sad capital in the urban cor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7.
[24]Wiendu Nuryanti,Heritage and Postmodern Tourism,Annals of Tourirm Research,Vol.23,1996,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