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ISBN:978-7-5161-1315-8

出版日期:2012-10

页数:235

字数:243.0千字

点击量:5178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27.0 [6折] 原价:¥45.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在这期间,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指导思想,聚焦“三农”问题,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开展了一系列国情考察。这次国情调研的范围十分广泛,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东到江苏,西到云南,覆盖了十多个省、区、直辖市,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当务之急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主任:范新宇,副主任:欧阳向英,成员:李燕、周玉林、石新香。,部分参与了国情调研工作并阅读了所有的国情调研考察报告,然后精选了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以“科学发展,转变方式”为主线,将这些报告分为八个部分进行了有机的编写:即第一部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部分借鉴世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第三部分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第四部分畜牧业与农业现代化;第五部分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第六部分节能降耗与农业现代化;第七部分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第八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述国情实地考察和考察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对于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深刻的体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就要遵循世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2007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二类国家,而低于一类国家,土地生产率则相反。尽管各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有所不同,但是都走过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线。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手工操作,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由多种经营方式(合作社与私营经济)相竞争,有完善的市场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传统农业追求粮食,追求颗粒,也叫做籽实农业,目标是吃饱肚子,属于自给自足的非商品经济,没有成本概念;现代农业也叫营养体农业,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赋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现代农业突出的是“一体化”。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西方把它称作农业与食品业经济,或叫农业一体化。现代农业依托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将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节水灌溉技术则是旱作农业亟须推广的。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现代农业依靠的是市场导向。必须建立起购买、销售等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尤其要建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大市场中有一席之地。与传统农业的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都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计划化和一体化。现代农业提倡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其经验教训值得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先后在20世纪的50—70年代,韩国、巴西等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步入现代农业的行列。在现代农业国家,其产业结构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是人工牧草,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是奶牛业,农业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而以畜牧业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植物通过生物加工变为动物产品后,再进入食品加工业,拉长了生物链和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和就业机会,构成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现代农业国家通过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是资本替代劳动,其过程主要体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农业人均固定资产超过工业;土地规模经营;农产品主要为了销售,而且销售的是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加工的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目前世界公认的现代农业标准主要有两个: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农业中间消费(投入物)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以上。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农民增收和充分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种植业结构中,饲料作物的不足,特别是蛋白饲料的紧缺,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产前领域和产后领域相对滞后、薄弱,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和农业市场体系不发达。从而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差,农民收入低,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难。可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十分重要和紧迫。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不容否认,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高投入,我国农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高消耗,农业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必然带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高排放,农业资源的高消耗必然带来废弃物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本和资源产出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近年来党和国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到2020年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种草养牛可以说是最佳选择。发达国家培育出上千种优质牧草和饲料谷物,其畜产品的60%以上是由牧草转换来的。在所有的食草牲畜中,牛是维持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重要环节,且产业链最长,经济效益最佳。养牛的经济效益最佳。根据核算,同样投入,奶牛的效益是肉牛的2倍,是猪的3倍。世界正在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德国人用150年培育出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母牛年均挤奶量超过7吨,公牛530日龄体重700—800公斤,日增重1238克;奶量不少于奶牛,肉量不少于肉牛,奶质超过奶牛,肉质不亚于肉牛。培育乳肉兼用牛将是世界养牛业发展的大趋势。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最佳途径。生态农业强调三个“综合”,即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大化。因此,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有着丰富的内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其最基本的内涵有两个:一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长。相比一年生或一季生的农作物,多年生长的农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经济效益好,生产成本低等优势。二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促进生物种群的互利共生,是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只有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农业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整体效益。种草养牛不仅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而且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现代农业国家,土地规模大的农户种谷物,资金雄厚的农户搞工厂式养猪、养鸡等土地外经营,占农业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小农户大都种草养牛。再加上牛奶营养全面,被称为“不可替代的食品”,对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至关重要。正是基于种草养牛无可比拟的优势,发达国家将其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耕地的40%—60%用来种植牧草,15%左右种植饲料谷物;养牛的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其中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20%—40%,牛肉占20%左右。种草养牛占主导地位使其农业经济效益空前提高,在同样规模土地上种草养牛大约是种谷物收益的10倍,而且使农业生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我国的农业长期强调“以粮为纲”,虽然种植三大谷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利用总农田当量数达到77.31%,仍然粮食紧张,而且越紧张越种粮,越种粮越紧张。究其原因,我国人均口粮消费是发达国家的3倍至4倍,猪饲料的消费总量更是超过人口粮总量。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猪肉产量约占1/2,人均猪肉消费量超过发达国家一倍,而喝的牛奶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5,吃的牛肉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我国固有的“食物等于粮食等于谷物”的偏颇观念必须改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种草养牛,增加牛奶、牛肉供应量,减少谷物消费量,以缓解粮食压力的试验。因此,我国应该在挖掘天然草原潜力、新建栽培草地和实施草田轮作的基础上,逐步把种谷物养猪为主、大量消费粮食、不利于健康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为种草养牛为主、大量消费牛奶牛肉、有利于健康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种粮和种草是迈入现代农业的两条腿。我国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放弃单纯追求粮食的一条腿走路方针,提倡“粮草并举”和“粮草轮作”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国情考察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获得了丰富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王秀奎2011年5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室(2012).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