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品类
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巴金:《随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陈白尘:《云梦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邢小群:《凝望夕阳》,青岛出版社1988年版。
刘宾雁:《刘宾雁自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
萧乾:《八十自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叶永烈:《离人泪——沉重的1957》,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葛佩奇:《葛佩奇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白尘:《牛棚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丁抒:《阳谋——“反右”前后》(修订本),九十年代杂志社——臻善有限公司1995年版。
贾植芳:《狱里狱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李辉:《人生扫描》,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鲁丹:《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里的1957之春》,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邵燕祥:《沉船》,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沈从文:《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逝的岁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梅志:《往事如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季羡林:《怀旧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瑜:《二流堂记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邵燕祥:《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宋强、乔边编:《人民记忆5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丛维熙:《走向混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萧克、李锐、龚育之等:《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傅雷:《傅雷家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喻明达:《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李辉:《沧桑看云》,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李辉:《文坛悲歌》,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李辉:《风雨人生》,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李辉:《往事苍老》,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张明策划,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
温济泽:《第一个平反的右派:温济泽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叶笃义:《虽九死其犹未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瞿秋白:《多余的话》,岳麓书社2000年版。
唐文一、刘屏主编:《往事随想——萧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文一、刘屏主编:《往事随想——吴祖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方方:《乌泥湖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亦代:《悔余日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郭小川著,郭晓惠、郭小林整理:《郭小川1957年日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贾植芳:《解冻时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许觉民编:《林昭,不再被遗忘》,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杨静远:《咸宁干校一千天》,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应宗:《新生备忘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柳溪:《我的人生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郭晓惠:《检讨书:诗人郭小川在政治运动中的另类文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季羡林主编:《没有情节的故事:有关1957年反右运动的文章专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季羡林主编:《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新凤霞:《我与吴祖光的40年悲欢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尤凤伟:《中国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和凤鸣:《经历——我的1957年》,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凯歌:《少年凯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谢冕、费振刚等:《开花或不开花的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纪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云彬:《红尘冷眼》,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顾准:《顾准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林贤治、章德宁编:《记忆》(第3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吴永良:《雨雪霏霏——北大荒生活纪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庞瑞林、贾凡:《苦太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顾准著,陈敏之、顾南九编:《顾准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赵旭:《风雪夹边沟》,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曹聚仁:《北行小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蕴晖:《追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巴金:《巴金自述》,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田汉:《田汉自述》,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汪曾祺:《汪曾祺自述》,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黄裳:《黄裳自述》,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黄苗子:《黄苗子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萧乾:《萧乾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邵燕祥:《邵燕祥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冯亦代:《冯亦代自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杨宪益:《漏船载酒忆当年》,薛鸿时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洪水平:《站着写人生》,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
杨显惠:《告别夹边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杨绛:《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徐铸成:《亲历一九五七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炳南:《赤子吟:一个小右派之坎坷人生》,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吴文勉:《风雨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黄苗子:《寄自北大荒的家书》,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郑延:《人生之曲:我和我的一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章正邦:《如歌岁月》,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辉:《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张华强:《炼狱人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版。
刘益旺:《昨夜风》,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
陈星:《风雨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杨勋:《心路——良知的厄运》,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邢同义:《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茆家升:《卷地风来——右派小人物记事》,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元勋:《北大一九五七》,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
章立凡主编:《记忆:往事未付红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邵燕祥:《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永玉:《黄永玉自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杜高:《又见昨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韦君宜:《思痛录·露莎的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高尔泰:《寻找家园》,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巴金:《再思录》(增补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宗英:《黄宗英自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吴祖光:《吴祖光自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宗璞:《宗璞自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于光远:《于光远自述》,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陈炳南:《回声集》,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王彬彬:《往事何堪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林希:《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第2版。
本社编:《自述与自诬——聂绀弩运动档案汇编》,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徐晓:《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丁玲:《丁玲自述》,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黄永玉:《黄永玉自述》,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丛维熙:《丛维熙自述》,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程绍国:《林斤澜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俞安国、雷一宁编:《不肯沉睡的记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王蒙:《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赵瑞兰:《生死恋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顾准:《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邵燕祥:《别了,毛泽东:回忆与思考1945—1958》,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贾植芳:《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谢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叶永烈:《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罗隆基:《罗隆基: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波子:《“反右”的余震》(http://www.edubridge.com/youpai/index.html)。
陈奉孝:《我所知道的北大整风反右运动》(http://360doc.cn/showweb)。
陈奉孝:《我所了解的林希翎》(http://www.tecn.cn)。
丁抒:《北大在一九五七》(http://www.xici.net/d845112.htm)。
李锐:《反右派中新闻界“第一大案”——〈1957年新湖南报人〉序》,《炎黄春秋》2002年第9期。
李凌:《空军头号右派泣血控诉噩梦年代》(http://www.56cun.myanyp.cn/blog/archive)。
李慎之:《风雨怆惶五十年》(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
茆家升:《浮游在希望与绝望之间》(http://www.philosophydoor.com/Thinkers/)。
舒展:《铁帽压顶》(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4951)。
施绍箕:《上海交大反右派亲历记》(http://chinsci.bokee.com/viewdiary)。
萧立功:《我在北大1957年整风反右中的遭遇》(http://www.360doc.com/showRelevantArt.aspx?ArticleID=447137)。
严仲强:《“疯子”的话》(http://www.cnread.net/cnread1/zzzp/)。
姚治邦:《臭老九的一生》(http://hk.netsh.com/eden/blog/)。
吴容甫:《劫海恶波》(http://www.taosl.net/)。
向明:《任仲夷反省历次政治运动》[N],《南方周末》2000年8月17日解密版。
朱正、刘皓宇、罗印文等:《1957年新湖南报人》(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
曾伯炎:《57年的桃李劫》(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9/16/4402542_136557110.shtml)。
赵旭:《夹边沟惨案访谈录》(http://cjc.jc0553.com)。
二 理论著作类
蔡翔:《神圣回忆》,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蔡翔:《回答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崔卫平:《积极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段跃编:《乌昼啼:1957年“鸣放”期间杂文小品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戴锦华主编:《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华民:《中国大逆转:反右运动史》,明镜出版社2007年版。
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绪论》,上海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骆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牧惠:《知识无罪》,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牛汉、邓九平:《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六月雪——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荆棘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钱理群:《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钱理群:《世纪末的沉思》,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钱理群:《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曲春景、耿占春:《叙事与价值》,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汪国训:《反右派斗争的回顾与反思》,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5年版。
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王鸿生:《无神的庙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鸿生:《叙事与中国经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开岭:《跟随勇敢的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徐晓、丁东、徐友渔:《遇罗克的遗作与回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邢小群、孙珉:《回应韦君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谢泳:《教授当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谢友顺:《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叶永烈:《反右派始末》,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余开伟:《忏悔还是不忏悔》,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严家其、高皋:《中国“文革”十年史》,大公报出版社1986年版。
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朱地:《1957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朱鸿召:《延安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祝勇:《六十年代记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张志扬:《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者:《文化自白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章诒和:《顺长江,水流残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章诒和主编:《五十年无祭而祭》,星克尔出版社2007年版。
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德]阿伦特:《耶路撒冷的审判:现代性伦理困境》,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田大畏、陈汉章译,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雷斯-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蒙甘:《从文本到行动——保尔·利科传》,刘自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杨国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纳拉纳拉杨·达斯:《中国的反右运动》,欣文、唐明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英]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英]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魏海平、艾平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法]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英]柯林·戴维斯:《列维纳斯》,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恒:《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彭伟校,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俄]尼古拉·别而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霞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J.B.默茨:《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朱雁冰、杜小真、顾嘉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俄]肖斯塔科维奇口述,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见证》,叶琼芳译,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
[美]彼得·科利尔、戴维·霍洛维茨:《破坏性的一代——对60年代的再思考》,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
[德]洛伊宁格尔:《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三 报刊论文
崔卫平:《叙事与伦理——写在“06年青年导演电影创作论坛”之后》,《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7日第3版。
蔡翔:《禁忌,还是边界——读王鸿生的〈叙事与中国经验〉》,《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2月27日。
陈彦:《意识形态的兴衰与知识分子的起落——反右运动与80年代新启蒙的背景分析》,《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1期。
丁帆,王世城,贺仲明:《“个人化”写作:可能与极限》,《钟山》1998年第6期。
杜光:《反右运动与民主革命——纪念反右运动50周年》(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6492)。
龚举善:《消费时代报告文学的叙事伦理》,《汉水学坛》2005年第2期。
何言宏:《为什么要鼓吹忘却?——重读〈记忆〉兼及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问题》,《上海文学》2001年第7期。
何言宏:《传记伦理的尴尬与超越》,《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何言宏:《“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
黄平、姚洋、韩毓海:《1980年代的思想文化脉象》,《天涯》2006年第3期。
康粟丰:《〈思痛录〉及其忏悔意识:兼论新时期自传文学对历史的反思》,《杭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李凤亮、华国栋:《批评的伦理》,《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
李敬泽:《报告文学的枯竭和“文坛”的青春崇拜》,《南方周末》2003年10月30日文化版。
刘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与话语方式》,《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罗四鸰:《翻开一页尘封四十年的历史》(http://www.wenxue.news365.com.cn)。
孟悦、薛毅:《孟悦访谈录》(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9896/)。
司同:《疼痛与抚摸——〈务虚笔记〉的叙事伦理审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申丹:《语境·规定·话语——评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孙飞宇:《对苦难的社会学解读:开始,而不是终结——读埃恩·威尔金森〈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斯为盛学报》2007年第11期。
钱理群:《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信〉》(http://www.doc88.com/p-386777318780.html)。
钱理群:《迟到的敬意》,《视野》2007年第8期。
钱理群:《活着:艰难而尊严——为钟朝岳先生六十九寿辰而作》(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4/22/49267_283009629.shtml)。
钱理群:《林希翎——中国1957年右派的代表与象征》(http://www.doc88.com/p-730455016826.html)。
钱理群:《一个人的命运及其背后的社会体制运动——对张天痴〈格拉古轶闻〉的一种解读》(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71.html)。
邵燕祥:《民间的、个体的记忆》,《随笔》2006年第2期。
王鸿生:《灵魂在一种语调里——〈抒情年代〉的叙事伦理意义》,《上海文学》2003年第7期。
王雨吟整理:《文艺批评需要风度和规则吗》,《文汇报》2001年12月8日第8版。
王鸿生:《文化批评:政治与伦理》,《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王鸿生:《当代社会转型与文化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鸿生:《从叙事批评到叙事伦理批评》,《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王成军:《西方自传理论研究述评》,《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成军:《自传文本的解构与建构——论保罗·德曼的〈卢梭忏悔录论〉》,《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
王成军:《〈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罗·德曼对卢梭的修辞性阅读》,《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王成军:《叙事伦理:叙事学的道德思考》,《江西社会学刊》2007年第6期。
王成军:《一篇典型的隐瞒之作——为〈借我一生〉以及自传写作看病》(http://bbs.tianya.cn/post-no01-113883-1.shtml)。
王建军:《小说叙事与道德安全问题》,《淮海文汇》2004年第4期。
阳敏:《历史的逻辑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变迁——王绍光博士专访》(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dd6fe00101g0ta.html)。
伍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的新道路》,《浙江学刊》2004第5期。
伍茂国:《艺术作为生活的“他者”——〈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叙事伦理》,《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吴晓东:《记忆的暗杀者》,《读书》2000年第7期。
谢友顺:《世俗烟火与兵荒马乱的叙事伦理——论铁凝的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谢友顺:《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及其叙事伦理》,《小说评论》2006年第3期。
谢友顺:《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小说评论》2006年第1期。
许德金:《自传叙事学》,《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徐贲:《全球传媒时代的文革记忆:解读三种文革记忆》,徐贲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f1f3010008z3html)。
徐贲:《国人之过和公民责任:也谈文革忏悔》,徐贲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f1f3010008z3.html)。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南方周末》2007年3月21日D30版。
徐贲:《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3期。
徐贲:《文化批评的记忆和遗忘》,《文化研究》(第1辑)2000年第6期。
乐黛云、舒衡哲:《历史与记忆——对20世纪我们应该记住什么》(http://www.lesun.org)。
杨红旗:《伦理批评的一种可能性——论小说评论中的“叙事伦理”话语》,《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周涛:《注重民间的叙事伦理——由〈碧奴〉所想到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张育仁:《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四川文学》1999年第10期。
张志杨:《西蒙的问题与现代性危机》,《开放时代》2001年9月号。
朱大可:《罪与罚:中国文坛的道德清洗运动》,朱大可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03ok.html)。
杨慧林:《神学伦理学的当代意义——“奥斯维辛”和“文化大革命”所引出的真正问题》(http://www.cfinance.com.cn)。
郑广怀:《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http://www.douban.com/note/56013548/)。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http://www.doc88.com/p-94660380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