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埃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郭万清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4]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陈宗兴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安徽省桐城市政府办信息科:《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纪实》,桐城政府网(www..tongcheng.gov.cn)。
[6]贝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王继祖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蔡剑辉、张春霞:《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探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9]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长阳政府网(fgj.changyang.gov.cn/art/2010/1/12/art_658_37862.html)。
[10]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情概览》,中国长阳网(www.changyang.gov.cn)。
[11]长阳县旅游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清江画廊网(www.qjhlw.com/web1/tjd_news_show.asp?id=1121)。
[12]长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阳县强化“立体培养”模式构筑“人才皋地”》,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www.hb.hrss.gov.cn/hbwzweb/html/xwzx/dfdt/dtxx/20086.shtml)。
[13]长阳县统计局:《2005年长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长阳网(www.changyang.gov.cn)。
[14]长阳县统计局:《2009年长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长阳网(www.changyang.gov.cn)。
[15]陈端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陈海民:《县域范围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第12卷第22期。
[17]陈锡文:《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县域经济》,南方日报网(www.nanfangdaily.com.cn.2003-11-07)。
[18]陈志德:《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9]成小平:《内蒙古特色农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20]传志福:《加速发展县域经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0年。
[21]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2]戴伯勋、沈宏达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3]单纬东:《基于资源理论的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7卷第4期。
[24]丁爱玲:《山东省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聊城旅游业发展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6年。
[25]杜栋、庞庆华、吴炎编著:《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27]方赐德:《重视和发展县域循环经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
[28]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王璐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23卷第4期。
[30]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理论问题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19卷第4期。
[31]高隽编著:《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仿真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2]辜胜阻、李华、易善策:《依托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人口研究》2008年第32卷第3期。
[33]谷家栋:《拓展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路》,《决策探索》2004年第3期。
[34]郭素良:《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5期。
[35]郭熙保主编:《长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7]韩启德:《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历史任务》,《人民论坛》2014年第10期。
[38]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何青慧:《走与小城镇相结合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40]贺耀敏:《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1]胡恩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模式当议》,《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2]胡福明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2.htm)。
[44]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统计局:《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当代经济》2012年第4期。
[45]江西省统计局:《广东江西两省开放型经济分析与思考》,郑州经济信息网(mail.zzei.gov.cn/news.asp?id=2617&lb=39)。
[46]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8期。
[47]金世洵、牛治富主编:《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柯美录:《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甘肃经济信息网(www.gsei.com.cn.2004-11-01)。
[50]雷振扬、李忠斌等:《长阳模式研究:一个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发展的理解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51]李春才:《欠发达地区工业化道路选择》,《求索》2004年第5期。
[52]李光富:《发展璧山县民营经济的基本经验及新思路》,《求实》2004年第5期。
[53]李辉:《湖北省长阳县: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长阳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国农业推广网(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834)。
[54]李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
[55]李俊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6]李容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57]李晓东:《长阳生态文化旅游业助推民族经济发展——访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马尚云》,《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2日第14版。
[58]李忠斌、李海鹏、文晓国:《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长阳模式的理论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59]李忠斌:《着力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阳县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民族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cscul.scuec.edu.cn/juecezixun/lilunzhidao/20090524/135751_5.shtml)。
[6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61]廖富洲:《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中的问题及健康发展思路》,《学习论坛》2007年第23卷第8期。
[62]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3]林峰:《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兼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4]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66]刘福刚:《专家解读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67]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企业经济》2013年第2期。
[68]刘沛生:《浅论县政府职能转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8期。
[69]刘七军、李昭楠:《关于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问题的思考——以甘肃为例》,《甘肃农业》2005年第6期。
[70]刘奇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问题研究》,《开发研究》2013年第2期。
[71]刘照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纵横》,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版。
[72]龙茂发、马明宗主编:《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龙祖坤:《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选择》,《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期。
[74]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4期。
[75]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贺力平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6]罗文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化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www.hdhl.gov.cn/html/9960/186911.html)。
[77]马国民:《欠发达地区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7期。
[78]马庆栋、常景铎:《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成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79]毛艳华:《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09-04)。
[80]孟宪刚、刘福刚:《给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日报》2005年12月2日第5版。
[81]民政部:《2012年社会发展服务统计公报》,人民网(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19/c1001-21892537.html)。
[82]潘峰:《推动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学习月刊》2011年第4期。
[83]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4]邱晓华:《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在全国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的报告》2003年9月6日。
[85]覃朝晖:《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求索》2011年第1期。
[86]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主编:《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8]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主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9]史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90]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河北学刊》2010年第30卷第3期。
[91]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2]孙维义、张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3]谭文忠、刘庆、王贵、侯晏、邓昭华、罗凌:《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启示》,人民网(unn.people.com.cn/GB/22220/39456/39494/3183147.html)。
[94]唐锦虹、叶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思考》,《福建金融》2004年第4期。
[95]唐仁建:《三种经济构建县域经济内核》,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11-07)。
[96]王安岭:《县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0卷第2期。
[97]王功平主编:《长阳县情概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98]王海燕:《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99]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0]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1]王敏:《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8期。
[102]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3]王盛章、赵桂滨:《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04]王一鸣:《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三农”数据网(www.sannong.gov.cn.2003-01-30)。
[105]王一鸣:《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中国农村研究网(www.ccrs.org.cn.2003-06-01)。
[106]王长远主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07]韦
、韦春竹:《老少边穷地区县域经济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以广西河池10个县市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5卷第1期。
[10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9]吴海鹰主编:《宁夏县域经济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0]吴庭菊:《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怀化市五个民族自治县为视角》,《湖湘论坛》2008年第5期。
[111]伍新木、方惠明主编:《县经济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
[11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3]谢庆奎:《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4]谢自奋、凌耀初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115]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许宝健:《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117]亚当·斯密:《国富论——国家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谢祖钧等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闫恩虎:《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农数据网(www.sannong.gov.cn.2003-08-21)。
[119]闫天池:《我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20]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21]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杨崇瑞主编:《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123]杨万江、朱允卫:《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数量经济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24]杨荫凯、黄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济纵横》2005年第8期。
[125]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出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6]叶秀霜主编:《旅游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7]游祖勇:《中国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8]战炤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29]张金山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导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0]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张人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以江城县为例》,《时代金融》2012年第9期。
[132]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3]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0卷第4期。
[134]张议:《加快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前进》2010年第7期。
[135]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136]张志良:《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性扶贫移民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7]章猛进:《县域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16/content 3789364.htm)。
[138]赵华、张荣华:《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制度分析:框架与逻辑》,《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39]赵建芳:《论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卷。
[140]赵俊臣编著:《县域发展战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1]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0卷第4期。
[14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3]赵奕凌:《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性分析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6期。
[144]浙江日报:《浙江县域经济活力四射——对我省30个百强县竞争力的解读》,泰州兴农网(tz.jsxnw.gov.cn/Artiele/ShowArtiele.asp?Artlele=153)。
[145]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财经研究》2006年第32卷第3期。
[14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2007-01-29)。
[14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48]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1/03/content_677941.htm)。
[14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
[150]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bqx/pingjia.php)。
[151]钟一民、孙雨南、冯威:《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反贫困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卷第3期。
[152]周德金、张静、萧海生:《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年第7期。
[153]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54]朱凤歧、高天红:《中国反贫困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155]朱国传:《欠发达地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策略》,《地方经济》2006年第5期。
[156]朱建华、洪必纲:《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30卷第4期。
[157]Amos,O.M.,“Unbalanced Regional Growth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Latter Stages of Development”,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Vol.18,No.4,1988,pp.104-123.
[158]Audretsch,D.B.,Feldman,M.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4,1996,pp.253-273.
[159]Barro,R.J.and Martin,S.I.,“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1,1991,pp.89-98.
[160]Becker,W.E.,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with Computer Appliances,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pp.67-69.
[161]Chang Pei-Kang,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Arcadia Press,2002.
[162]Chen and Fleisher,“Two-sector Dynamic Model of Input-output Type”,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No.16,1996,pp.71-78.
[163]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 Macmillan and Co.Ltd.,1951.
[164]Coulombe and Lee,“Non-linear Leontief Models in An Abstract Space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No.15,1995,pp.151-156.
[165]Dawkins,C.J.,“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ceptual Foundations,Classic Work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Vol.18,No.2,2003,pp.131-172.
[166]Debraj Ray,Development Economics,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167]Gene,M.,Grossman,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s,Cheltenham,1957.
[168]Goldin and Wintersed,A.L.,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69]Hansen,D.,Petersen and Smith,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1994.
[170]Hirschman,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171]Hodgson,M.,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A Manifesto for a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8.
[172]James,V.U.,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Praeger Publisher,1996.
[173]Krueger,A.,“Policy Lessons fro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in J.Behrman and T.N.Srinivasan,Handbook of Development,1995.
[174]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1,1955,pp.1-28.
[175]Lewis,W.A.,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Homewood,IL and Boston: Ridard.D.Irwin Inc.,1965.
[176]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Gerald Duckworth&Co.Ltd.,1957.
[177]Nafziger,E.W.,The Economic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56.
[178]North,D.C.,“Institu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No.1,1991,pp.134-145.
[179]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80]North,D.C.,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181]Perroux,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4,No.1,1950,pp.64-89.
[182]Perrroux,F.,“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in T.Livingstone eds.,Economic Policy for Development: Selected Reading,London: Harmondsworth,1971,pp.278-289.
[183]Porter,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
[184]Rosenstein Rodan,“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5,1969,pp.1003-1026.
[185]Rutherford,M.,Institutions in Economics: 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al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86]Schmitz,H.and Nadvi,K.,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Vol.27,No.9,1999,pp.1503-1514.
[187]Scott,F.G.,A New View of Economic Growt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88]Srinivason,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 in the Globalization,World Bank Report,Washington D.C.,2001.
[189]Subrata Ghatak,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ird Edition),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5.
[190]Williamson,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8,No.2,1956,pp.3-45.
[19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New York: Oxford Paperbacks,1987,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