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王静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昌来:《汉语语义结构中工具成分的性质》,《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3.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建民:《汉语口语·附录:原始状态的成篇口语材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5.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6.陈平:《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徐赳赳译,《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
7.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8.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储泽祥:《“V往+O”的语义约束》,北京大学“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
10.储泽祥:《汉语空间短语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戴浩一:“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bials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5(3)。
12.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13.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载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4.丁声树等:《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5.董秀芳:《“都”与其它成分的语序及其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6.董秀芳:《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
17.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18.范继淹:《论介词结构“在+处所”》,《范继淹语言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
19.范晓:《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2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4期。
24.傅雨贤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龚娜:《“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兼论“V+P+N”结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6.高明凯:《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7.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8.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9.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
30.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31.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记效应和语言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32.胡裕树、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3.华宏仪:《汉语词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4.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5.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6.金昌吉:《动词后的介词短语及介词的虚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7.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版。
38.金立鑫:《定位方法和状语的顺序》,《现代语言学》1988年第12期。
39.金立鑫:《对一些普遍语序现象的功能解释》,《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4期。
40.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1.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4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3.黎锦熙:《中国语法教材》,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1955年版。
44.黎锦熙、刘世儒:《汉语介词的新系统》,《中国语文》1957年第2期。
45.黎天睦:“Word order and word change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9(6)。
46.李临定:《介词短语使用漫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
47.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8.廖秋忠:《现代汉语中的篇章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49.林华东、蒋艳:《介词虚化与“V+介+Np”的述宾化趋势》,《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
50.刘辰诞:《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1.刘丹青:《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立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52.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53.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54.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55.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6.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7.刘光明、储泽祥、陈青松:《“单音动词+往”里“往”的语法化》,《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58.刘坚:《试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和“和”字》,《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59.刘宁生:《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汉语学习》1984年第2期。
60.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61.刘师健:《“把”字句中主语和述语之间三项介词短语的同现词序》,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7年。
62.刘世儒:《介词这一类应该保留》,《语文学习》1953年第12期。
63.刘顺:《句首位置与主题化》,《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
64.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刘月华、潘文娱等主编:《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6.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7.陆丙甫:《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8.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3期。
69.陆丙甫:《试论“周遍性”成分的状语性》,载徐烈炯、刘丹青编《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0.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2期。
71.陆丙甫:《语序类型学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72.鲁川:《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73.陆俭明:《汉语口语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3期。
74.陆俭明:《周遍性主语及其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动词和句型》,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75.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
76.陆俭明:《动词词后带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77.卢英顺:《动词和介词划界研究》,《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2期。
78.吕文华:《论句首短语“在+处所”》,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与探索》(8),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9.吕叔湘:《语法学习》,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
8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8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3.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84.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85.吕叔湘:《把字用法的研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罗天华:《论元结构:标记、语序及其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88.马贝加:《介词“照”的产生》,《温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89.马贝加:《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温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90.马贝加:《介词“同”的产生》,《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91.马贝加:《对象介词“将”的产生》,《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92.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新1版。
93.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顺序》,《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94.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
95.孟琮等编:《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6.屈承熹:《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97.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国文等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9.饶长溶:《“至于”“关于”好像不是介词》,《汉语学习》1987年第1期。
100.邵洪亮:《现代汉语虚词赋元功能羡余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101.邵敬敏:《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
102.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邵敬敏、任芝瑛等:《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4.邵永海:《从〈左传〉和〈史记〉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其发展》,载《缀玉集——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论文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10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107.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108.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109.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0.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11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2.沈家煊:《我看汉语词类》,《语言科学》2009年第1期。
113.沈开木:《“介词”的定义及其它》,《语文月刊》1991年第2期。
114.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其基本语序问题》,《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115.史金生:《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
116.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117.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118.石毓智:《现代汉语组织信息的原则》,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与探索》(11),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9.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0.陶红印:《相互动词及其相互动词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1.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122.唐正大:《汉语关系从句的类型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123.王华:《论介词短语作句首状语》,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24.王红旗:《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12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26.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后置的条件和限制》,《语言建设》1999年第5期。
127.魏庭新:《现代汉语介词结构位置的考察及影响其位置的句法、语义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28.文静:《含介词短语“在L”的”把“字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29.吴继光:《用事成分的语义顺序与语法规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130.吴可颖:《汉语处所结构的位移及其底蕴》,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131.解惠全:《关于虚词复音化的一些问题》,载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员会编《语言研究论丛》(7),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132.邢福义:《关于“从……到……”结构》,《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133.邢福义:《V为双音节的“V在了N”格式》,《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4期。
134.徐杰:《“工具”范畴和容纳“工具”范畴的句法结构》,《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1期。
135.徐杰、李英杰:《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136.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8.徐烈炯:《指称、语序和语义解释》,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39.徐枢等:《汉语析句方面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0.杨德峰:《“时间顺序原则”与“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带宾语形成的句式》,《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141.俞光中:《“V在NL”的分析及其来源献疑》,《语文研究》1987年第3期。
142.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43.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层和配位方式研究》,载袁毓林、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4.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含》,《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45.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载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26),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6.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147.袁晓明:《“V+在”及其相关句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8年。
148.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149.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0.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51.张伯江:《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152.张伯江:《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2011年手稿,待刊。
153.张国宪:《试谈主题的形式标志》,《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154.张国宪:《“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
155.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156.张汉民、徐赳赳:《篇章中的“在+处所”结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 2期。
157.张黎:《汉语“把字句”的认知类型学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158.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9.赵瑞宣:《对介宾短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60.张旺熹:《汉语句法结构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1.张文周:《能在判断句中作主语的一种介词结构》,《中国语文》1980年第3期。
162.张莹:《“V到”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3年。
163.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164.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版。
16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6.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语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7.张赪:《论决定“在L+VP”和“VP+在L”的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168.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
169.钟明荣:《古今介词短语前置之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170.周北:《现代汉语PP+VP状中短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71.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172.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73.朱德熙:《定语和状语的区分与体词和谓词的对立》,《朱德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75.中国科学院语研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中国语文》1952(7)—1953(11)。
176.Abney S.,“The English Noun Phrase in Its Sentential Aspect”,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87.
177.Aikhenvald,A.Y.,Classifiers:A Typology of Noun Categorization Devic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8.Anna Asbury,Jakub Dotlacil,Berit Gehrke,Rick Nouwen,Syntax and Semantics of Spatial P ,John Benjimins Publishing House,2008.
179.Arnold,Jennifer E.&; Wasow Thomas,“Heavieness vs.newness: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discourse status on constituent ordering”,Language,2001.
180.Biq,Yung-O.,“Recent Development in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Chinese”(co-authored with James H-Y.Tai and Sandra A.Thompson),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Dordecjt:Kluwer,1996.
181.Charles N.Li and Sandra A.Thompson,Mandri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182.Chen Ping,“Identifiability and definiteness in Chinese”,Linguistics,42(6),2004.
183.Comrie Bernard,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译本:《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4.Croft William,Typology and Universa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nd edition,2003.
185.Dixon,R.M.W.&; Alexandra Y.Aikhenvald(eds.),Changing Valency:Case Studies in Transitivity,Cambridge:CUP,2000.
186.Dixon,R.M.W,Ergativity,Cambridge:CUP,1994.
187.Dik,Simom,C.,Functional Grammar,(North-Holland linguistic series,37),Amsterdam:North-Holland,1978.
188.Dowty David,“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Notion of ‘thematic Role’”,In G.Pullum(eds.),The Nature of Snytactic Representation,Dorderecht:Kluwer,1989.
189.Dryer,Matthew,S.,“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Language,Vol.68,No.1,1992.
190.Du Bois,“The Discourse Basis of Ergativity”,Language,63(4),1987.
191.Elizabeth M.,O’Dowd,Prepositions and particles in Englis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92.EllenPrince,“Toward a Taxonomy of Given-New Information”,In Radical Pragmatics,ed.by Peter Col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193.Ernst Thomas(殷天兴),“Conditions on Chinese AnotA Qestions”,Journal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194.Givón Talmy,On Understanding Grammar,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195.Givón Talmy,Syntax:An Introduct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196.Greenberg Joseph,H.(eds.),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97.Greenberg Joseph,H.,“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中译本《某些主要与词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陆丙甫、陆致极译,《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
198.Haiman John,Iconicity in syntax,John Benjamins,1985.
199.Haspelmath Martin and Matthew Dryer and David Gil and Bernad Comrie(eds.),World Atlas of Languages Structur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00.Hopper Paul,J.,“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In Talmy Givón(ed.),Syntax and Semantics,Vol.12.Discourse and syntax,Academic Press,1979.
201.Hopper Paul,J.and Sandra,A.Thompson,“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Language,Vol.60,1984.
202.Hopper Paul,J.and Sandra ,A.Thompso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Vol.56,1980.
203.Hopper Paul,J.and Traugott E.C.,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04.James H-Ytai,《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两种功能》,载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译丛》编委会编《语言研究译丛》(1),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5.Knud Lambrecht,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06.Koopman Hilda,The Syntax of verbs,Dordrecht:Foris,1983.
207.Langacker Ronald,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 and Vol.I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and 1991.
208.La Polla Randy,“Pragmaticrelations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In Pamel Downing &; Micharl Noonan(eds.),1995.
209.LaPolla Randy,“Word order patterns in Sino-Tibet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ories of explanation in typology” In Pan,Wuyun(eds.),Languauge and Cultures in the East,Shagnhai:Oriental Pubishing Center,2002.
210.Levinson Stephen,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11.Li Charles,N.and Sandra,A.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212.Li &; Thompson,“Word order and word order change”,In 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
213.Li,Y-H.Audrey(李艳惠),Word 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Dordrecht:Kluwer,1990.
214.Lindner,Sue,“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1987.
215.Mira Ariel,Pragmatics and Grammar,Combridge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16.Næss,Åshild,Transitivity:from Semantics to Structure,Ph.D.thesis,University of Nijmegen,2003.
217.Payne Thomas,E.,Describing Morphosyntax:A Guide for Field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18.Shopen Timothy(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 Vol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19.StowellTimothy,Origins of Phrase Structure,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81.
220.Talmy 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Semantics,Vol.1,Lond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0.
221.Timothy Light,《汉语词序和词序变化》,张旭译,《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4期。
222.Travis,Lisa,Parameters and Effects of Word Order,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