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4]田官平、张登巧:《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探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段舜山、徐建华:《反贫困的战略选择——甘肃两西扶贫开发战略与对策》,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6]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7]朱彤书:《近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罗晓梅:《论生存方式的变革与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探索》2007年第4期。
[9]周彦、吴一丁:《新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科技信息》2007年第31期。
[10]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1]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财贸研究》2003年第5期。
[12]田官平:《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探讨——兼对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3]李盛刚:《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4]陈军民:《贫困地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第3期。
[15]徐君:《四川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6]郑宝华、张兰英:《中国农村反贫困词汇析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7]黄颂文、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樊怀玉、鲜力群:《农村贫困监测实务与贫困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21]尚永正:《对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生态扶贫的思考》,《甘肃农业》2004年第2期。
[22]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年。
[23]于存海:《西部地区贫困特区的内涵与制度建设》,《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4]景文宏、黄文秋、周潮:《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性质的转变和扶贫战略调整》,《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25]蔡昉、都阳:《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5期。
[26]王明黔、王娜:《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辨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27]陈凌建:《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与选择》,《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8]曲炜、涂勤、牛叔文:《贫困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9]《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人民日报》2010年2月2日。
[30]曹洪民:《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1]解恒:《贫困度量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6年。
[32]马骥:《空间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新发展》,《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1期。
[33]李献中、刘月霞:《农村贫困群体的“六大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34]尚正永:《甘肃省区域贫困的特征、原因与对策》,《兰州学刊》2004年第1期。
[35]许陵:《关于我国农村扶贫问题的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5期。
[36]《2010年甘肃省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3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
[38]《甘肃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扶贫资料汇编》,2009年。
[39]祝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40]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41]世界银行:《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
[42][美]奥珊斯基:《如何度量贫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43]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毛志锋:《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5]高孝堂:《对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理性思考》,《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10期。
[46]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研究》(上),《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47]周亚成、兰彩萍:《新疆牧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浅析》,《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8]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6期。
[49]王科:《中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构与培育》,《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0]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51]赵建古:《基于区域自生能力的胶新铁路经济带构建》,《河南科学》2007年第6期。
[52]李庆春:《基于区域自生能力的中部崛起战略》,《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53]姜安印:《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格局》,《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54]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5]朱智文、雷兴长:《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甘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56]周茂春、邓鹏:《西部农村贫困陷阱反思及终结治理》,《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7]贾楠:《西部开发10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减2500万》,《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
[5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9]罗洪群、田乐蒙等:《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障碍及调整策略》,《软科学》2010年第8期。
[60]闫磊、姜安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和现实基础——空间管制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1]汪晓文、何明辉、李玉洁:《基于空间贫困视角下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62]《201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stj.gov.cn/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89。
[6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吴晓云:《我国各省区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测度——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5]高亚春:《基于DEA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相对效率评价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1期。
[66]王燕超、马晓东、边美婷:《基于DEA的苏北与苏南地区经济效率评价》,《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2期。
[67]林毅夫:《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68]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69]刘吕红:《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选择及政策设计》,《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70]周克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1]于立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刘晶:《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3]张婷婷:《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4]杨多贵等:《发展观的演进——从经济增长到能力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75]成学真、陈小林:《区域发展自生能力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1期。
[76]李朝旗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江苏省为例》,《区域经济》2009年第1期。
[77]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78]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白银市经济转型办公室:《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2009年。
[79]玉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玉门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2010年。
[80]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以甘肃省金昌市、白银市和玉门市为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1]齐建珍:《资源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2]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3]余华银、张焕明:《中国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4]李森:《困境和出路——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5]魏家雨、钟婷、吴卓群、蒋慧:《美国区域经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6]吴德礼:《基于转型经济: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7]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8]陈国林、淳悦峻:《“走出去”开放战略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89]祁海:《对外开放会压制民族电影业吗?近三年广州国产片市场面面观》,《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
[90]曹令军:《中国对外开放:一个政策的国内外动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8期。
[91]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杜琼:《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与我国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理论导刊》2008年第12期。
[93]王玉清:《构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大开放格局》,《开放导报》2012年第4期。
[94]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王秉安、陈振华:《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97]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8]左继宏、胡树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16期。
[99]郭秀云:《灰色关联法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1期。
[100]张敦富:《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101]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
[102]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10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0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社2004年版。
[105]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7]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08]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10]李罗力:《略论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含义》,《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11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2]曾海英:《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13]于立新:《西北五省区在西部开发中的对外开放问题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114]冯世新:《陇海兰新亚欧大陆桥与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1年第2期。
[115]鲍克:《中国开发区研究——入世后开发区微观体制设计》,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6]曹启娥:《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回顾和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17]张贡生:《略论对外开放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18]刘灿江:《新形势下加快贵州对外开放研究——兼与广东、内蒙古、重庆比较》,《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19]陈利君:《云南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20]汪建敏:《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新思路——兼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宁夏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121]王艳丽:《对外开放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0年。
[122]陆善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新探》,《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23]袁铀升:《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24]傅允生:《对外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事实与理论分析》,《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125]姚慧琴:《西部各省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26]邢国均:《推进西部边沿地区对外开放的思路》,《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12期。
[127]R.Amit,L.Glosten,E.Muller,“Entrepreneurial Ability,Venture Investments,and Risk Sharing”,Management Science,1990,(10).
[128]Leslie Lipson,The Great Issues of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Tenth Edition),Prentice Hall,1997.
[129]Sombart.W.,“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Histo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29,8(1).
[130]Ian.M.D.Little.,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19.
[131]Smith,Adam(1776),An Inquiry into the Reprint,edited by Cannan,Chicago: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132]Ricardo.D.(1817),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London:Gaemsey Pres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