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1] 伯纳德·科姆里(Bernard Com rie).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
[2] 常竑恩.拉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陈康、巫达.彝语语法(诺苏话).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 陈士林、边仕明等.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6] 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8]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9] 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10] 戴庆厦.浪速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 戴庆厦.泰国阿卡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 戴庆厦.西摩洛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3] 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 戴庆厦、崔志超.阿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5] 戴庆厦、黄布凡等.藏缅语十五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16] 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7] 戴庆厦、李洁.勒期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8] 戴庆厦、田静.仙仁土家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9]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20] 戴维·克里斯特尔[英]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1]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2] 多尔吉.道孚语革什扎话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23] 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24] 盖兴之.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5] 哈杜默德·布斯曼[德]著.《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7]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8] 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9] 金鹏.藏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30] 江荻.义都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1] 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3] 李大勤.格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4] 李大勤.苏龙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5] 李敬忠.泸溪土家语.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6] 李英哲.汉语历时共时语法论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7] 李永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8] 李永燧.桑孔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9] 林向荣.嘉戎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0]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1] 刘光坤.麻窝羌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42] 刘璐.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43] 陆绍尊.普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44] 陆绍尊.错那门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5] 陆绍尊.普米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7]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8]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9]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50] 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1] 马学良、胡坦等.藏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52] 孟琮、郑怀德等.动词用法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3] 木仕华.卡卓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4] 欧阳觉亚.珞巴族语言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55] 任鹰.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 时建.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7]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8]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9] 孙宏开.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60] 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61] 孙宏开.柔若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2] 孙宏开、刘璐.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63] 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4] 田德生、何天贞等.土家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65]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6] 王朝晖.仙岛人及其语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7] 王志敬.藏语拉萨口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68]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9]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0] 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71] 徐琳、木玉璋等.傈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72] 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73] 徐悉艰、徐桂珍.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74]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75] 张济川.仓洛门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76] 张云秋.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7] 赵敏、朱茂云.墨江哈尼族卡多话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8]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9]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二、论文(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80]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第3期.
[81]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第1 期.
[82] 戴庆厦.缅彝语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89,第2期.
[83] 戴庆厦.景颇语的实词虚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第4期.
[84] 戴庆厦.再论景颇语的句尾词.民族语文,1996,第4期.
[85] 戴庆厦.景颇语方位词“里、处”的虚实两重性——兼论景颇语语法分析中的“跨性”原则.民族语文,1998,第6期.
[86] 戴庆厦.景颇语的“宾动”结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87] 戴庆厦.景颇语句尾词形成的结构机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第2期.
[88] 戴庆厦.景颇语的话题.语言研究,2001,第1期.
[89]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方言,2001,第4期.
[90] 戴庆厦、胡素华.凉山彝语的体词性状语助词.语言研究,1998,第1期.
[91] 戴庆厦、胡素华.彝语ta33的多功能性.民族语文,1998,第2期.
[92] 戴庆厦、李洁.勒期语概况.民族语文,2006,第1期.
[93] 董秀芳.古汉语中宾语的表层隐现条件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2005,第31辑.
[94] 范晓.关于宾语问题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动词与宾语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
[95] 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发的动词并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第1期.
[96] 傅懋勣.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二十六).民族语文,1987,第5 期.
[97] 盖兴之.汉藏语言系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语言文化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8] 盖兴之.基诺语句子的语气.民族语文,1987,第2期.
[99] 高云莉、方琰.浅谈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别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第6期.
[100]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民族语文,2004,第3期.
[101]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差比句.民族语文,2005,第5期.
[102] 胡素华.凉山彝语被动义的表达方式.语言研究,2005,第4期.
[103] 胡坦.拉萨藏语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民族语文,1984,第1期.
[104] 胡坦.藏语中的名·动组合.藏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105] 胡坦.藏语语序及其变异.贤者新宴,藏学研究丛刊(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06] 胡坦.藏语句子主语的隐现.贤者新宴,藏学研究丛刊(2),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07] 黄成龙.羌语名词短语的词序.见:戴庆厦,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8] 黄行、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国社科院院报,2004年6月17日.
[109] 黄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序类型.民族语文,1996,第1期.
[110] 金有景.拉祜语的主语、宾语、状语助词.民族语文,1990,第5期.
[111] 金有景.拉祜语主语宾语助词的出现规律.语言研究,1990,第2期.
[112] 李春风.拉祜语宾格助词tha-31,民族语文,2011,第6期.
[113] 李临定.宾语使用情况考察.语文研究,1983,第2期.
[114] 李批然.哈尼语结构助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第3期.
[115] 李永燧.试论哈尼语汉语动宾词序的异同.民族语文,1984,第3期.
[116] 李泽然.哈尼语的宾语助词.语言研究,2005,第3期.
[117] 李泽然.哈尼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戴庆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8] 林裕文.回顾与展望.见:朱一之、王正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语文出版社,1987.
[119]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2001,第5期.
[120]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第5期.
[121] 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见:戴庆厦、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122]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2001,第4期.
[123] 陆俭明.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中国语文,1990,第2期.
[124] 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中国语文,2002,第4期.
[125]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第5期.
[126]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第4期.
[127] 陆镜光.延伸句的跨语言对比.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第6期.
[128] 马庆株.名词性宾语的类别.汉语学习,1987,第2期.
[129] 马月华.试折巴塘藏语中的几个结构助词——兼谈人称代词的音变现象.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第4期.
[130] 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第4期.
[131] 木仕华.论纳西语动词的语法化.见:戴庆厦、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132] 木仕华.纳西语和汉语双及物结构比较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戴庆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33] 任学良.宾语研究评述.见:朱一之、王正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现状.语文出版社,1987.
[134]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第5期.
[135]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2000,第4期.
[136] 孙宏开.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83,第2期.
[137]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国外语言学,1994,第3期.
[138] 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95,第2期.
[139] 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民族语文,1996,第2期.
[140] 谭景春.“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第1 期.
[141] 谭景春.材料宾语和工具宾语.汉语学习,1995,第6期.
[142] 唐作藩、孙宏开.第26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简述.国外语言学,1993,第4期.
[143] 田静.土家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见: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民族出版社,2006.
[144] 王锋.试论白语的三种基本语序.见:戴庆厦,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4).民族出版社,2004.
[145] 王占华.“吃食堂”的认知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第2期.
[146] 王志敬:藏语与汉语述宾结构对比,汉语语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
[147] 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民族语文,2004,第1期.
[148]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世界汉语教学,1991,第2期.
[149] 徐通锵、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见:朱一之、王正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语文出版社,1987.
[150] 尹蔚彬.业隆话动词的人称和数范畴.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2005.
[151] 俞敏.倒句探源.语言研究,1981,第1期.
[152] 俞士汶.语法知识在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作用.语言文字应用,1997,第4期.
[153] 余志鸿.“宾动”倒句和语言交融.民族语文,1988,第3期.
[154] 袁焱.阿昌语的述宾结构.民族语文,2002,第4期.
[155] 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第3期.
[156]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第6期.
[157]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第3期.
[158] 张军.藏缅语表施动和爱动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90,第2期.
[159] 张蓉兰.拉祜语动词的语法特点.民族语文,1987,第2期.
[160]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方言,2003,第3期.
[161] 赵燕珍、李云兵.论白语的话题结构与基本语序类型.民族语文,2005,第6期.
[162] 郑安雨.宾语源流.武汉大学学报,1993,第3期.
[163] 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5,第2期.
[164] 朱文旭.彝语句法中的语序问题.民族语文,2004,第4期.
[165] 朱文旭、张静.彝语被动式研究.见戴庆厦、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166] 曾立英、杨小卫.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汉语学报,2005,第4期.
[167] 曾立英.作格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7,第4期.
[168] Croft, William.1999.Word order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Draft).
[169] Greenberg, Joseph H.1966.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 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 Joseph H.(ed.)1966.
[170] LaPollla, Randy J.1994.On the change to verb-medial word order in Proto-Chinese: Evidence from Tibeto-Burman.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171] LaPollla, Randy J.1995.Pragmatic relations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In Pamela Downing & M icharl Noonan(eds) 1995
[172] LaPollla, Randy J.2000.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Explanation Word Order Universals Research.(To appear i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East1.1)
[173] LaPollla, Randy J.2002.Word order patterns in Sino-Tibet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ories of explanation in typology.In Pan, Wuyun (e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East, Shanghai: 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