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籍文献(含整理和研究)
[1](战国)屈原、宋玉:《楚辞》,岳麓书社2006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
[3](魏)曹丕:《典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5](南朝)钟嵘:《诗品》,中华书局1991年版。
[6](唐)刘知几:《史通》,中华书局1961年版。
[7](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
[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清)沈德潜:《古诗源》,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1](清)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2](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路南孚:《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5]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聂石樵:《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7]陈书良:《建安七子》,岳麓书社1998年版。
[18]吴云:《建安七子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徐中玉:《汉魏六朝诗文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1]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3]刘学锴:《历代叙事诗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4]王余纪:《历代叙事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治芳、楚葵:《历代叙事诗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6]彭功智:《中国历代著名叙事诗选》,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7]丁力选,乔斯析:《历代叙事诗选》,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28]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9]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0]杨效知:《古诗十九首鉴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2]王强模:《古诗十九首评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3]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4]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8]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9]张怀瑾:《钟嵘诗品评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0]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1]畅广元:《诗创作心理学——司空图〈诗品〉臆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2]陆元炽:《诗的哲学 哲学的诗——司空图诗论简介及〈二十四诗品〉浅释》,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4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44]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 当代著作
[1]曹书杰:《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傅道彬:《晚唐钟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郭杰、李炳海、张庆利:《先秦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胡先媛:《先民的歌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郭杰:《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培元、廖群:《中国文学精神(先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王洲明:《中国文学精神(汉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6]张永鑫:《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1]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4]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0]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吴秀明:《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吴秀明:《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8]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9]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0]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3]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4]董小英:《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5]王阳:《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6]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0]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1]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苏添穆:《历代故事选》,(台北)神州书局1956年版。
[54]朱子南:《中国文体学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5]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 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诗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5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59] 姜彬:《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0]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三 诗歌史著作
[1]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李维:《中国诗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5]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翁其斌:《中国诗学史》,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朱炳祥:《中国诗歌发生史》,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8]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祖保泉:《中国诗文理论探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木斋:《中国古代诗歌流变》,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1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古远清:《诗歌分类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9]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四 思想史论著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葛兆光:《古代中国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彭林:《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刘大杰:《魏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五 西方著作
[1][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美]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法]托多洛夫等:《叙事美学》,王泰来编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5][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德]沃·凯瑟:《叙事美学:谁是小说叙述人》,王泰来编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7][荷兰]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日]泽田总清:《中国韵文史(上、下)》,王鹤仪编译,上海书店1984年版。
[19][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日]高桥和已编,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0][日]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陈顺智、徐少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1]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2卷 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六 硕博论文
[1]高永年:《唐代叙事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田宝玉:《中国叙事诗的传承研究——以唐代叙事诗为主》,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3年。
[4]程相占:《吴伟业与中国古代叙事诗》,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1995年。
[5]吴国荣:《中国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5年。
[6]郑开道:《汉代乐府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71年。
[7]林彩淑:《汉魏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98年。
[8]梁荣源:《唐代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台湾大学,1971年。
[9]刘杨:《〈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郑亮:《乐府叙事诗简论》,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04年。
[11]吕继红:《〈木兰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6年。
[12]于宝莲:《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3]胡根林:《唐代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4]周婷莉:《中唐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5]郝美娟:《清初文人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
[16]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17]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七 期刊论文
[1]赵敏俐:《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特征》,《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
[2]刘跃进:《中国古代文人创伤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及南朝文学谈起》,载《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期。
[3]马庆洲:《百年汉乐府研究概述》,《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赵明正:《20世纪汉乐府研究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王荣:《中国叙事诗研究与批评综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王荣:《发现与重估: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论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7]陈来生:《试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8]陈来生:《中国传统叙事诗不发达原因探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陈来生:《说唱叙事诗与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状况的辩证考察》,《文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10]李炳海:《〈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及其文化属性和文本形态》,《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11]程相占:《论先秦两汉民歌的叙事特征》,《学术月刊》1997年第7期。
[12]王新霞:《先秦汉魏叙事诗述评》,《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夏之卷(总第24期)。
[13]黄景魁:《论先秦汉魏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4]赵海菱、张荣纲:《论赋在〈诗经〉叙事文本中的作用》,《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5]刘俊阳:《论雅诗中的叙事诗及中国古代叙事诗与史诗之不发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6]徐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从〈诗经·雅〉中的五首叙事诗谈起》,《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3期。
[17]张应斌:《史诗问题和周族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史诗》,《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8]王颖:《试论〈诗经〉叙事诗的小说因素》,《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19]欧阳勤:《论〈诗经〉雅、颂中农事诗及其价值》,《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
[20]张蕾:《〈诗经〉叙事诗特色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张立伟:《史诗与西周社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22]刘运好:《新时期汉乐府诗研究之回顾》,《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23]冯晓方:《乐府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24]杨宏、陈静:《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5]胡如虹:《论汉乐府民歌叙事诗》,《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杨静:《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27]苏羽:《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失语”——论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情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8]沙云星:《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29]杨清波:《试论两汉乐府民歌的审美个性》,《唐都学刊》1986年第3期。
[30]葛晓音:《论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原因和表现艺术》,《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31]孙玉峰:《汉代两种五言诗之比较》,《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
[32]叶幼明:《〈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33]张亚新:《试论〈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34]穆薇:《蔡琰〈悲愤诗〉与中国古代叙事诗传统》,《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35]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36]罗忠跃、胡根林:《唐代叙事诗限知叙述视角转换模式试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7]陈铭:《整一性和多棱性的统一——唐代叙事诗的艺术结构初探》,《浙江学刊》1984年第6期。
[38]陈晓兰:《论唐代作家的叙事诗文体意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第12期。
[39]陈少松:《清代叙事诗及其理论初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40]高永年:《由先秦至唐代汉语叙事诗之成熟》,《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1]高永年:《唐叙事诗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手法》,《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
[42]高永年:《唐代叙事诗繁荣之原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3]侯迎华:《论叙事诗的两种情节模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4]张碧波、高国兴:《试论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45]彭功智:《浅谈我国古代叙事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46]刘军:《试析中国古典叙事诗沉潜之因》,《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47]钟耩:《试论中国古典叙事诗的传统及其与抒情诗的区别》,《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48]余松:《语言视野中的古典叙事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9]江增华:《影响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文化成因》,《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0]周昭宜:《中西诗歌的差异及其哲学审视》,《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1]徐德明:《中西叙事诗学现代实践性整合初议》,《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卷》(1985—2009)所有与本书相关的文章。
八 外文著作
[1]Roland Barthes,Éléments de sémiologie. Paris:Ed. du Seuil,1964.
[2]Jan M Broekman,Structuralism:Moscow,Prague,Paris. Dordrecht,Holland:D. Reidel Pub. Co,1974.
[3]Mieke Bal,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5.
[4]Wallace Martin,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
[5]Susan Sniader Lanser,Fictions of Authority: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6]James Phelan,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7]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8.
[8]J. Hillis Miller,Reading Narrative.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8.
[9]David Herman,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