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价格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

ISBN:978-7-5161-3484-9

出版日期:2013-10

页数:249

字数:306.0千字

点击量:4753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27.6 [6折] 原价:¥46.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系我的研究生徐丽红辛勤耕耘的成果。书稿经反复修改,虽尚有不足之处,但我还是欣然为之作序,一则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阐述价格调控法的著作,对于我所从事的宏观调控法的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而言,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和学术价值。二则是,这是出自一位勤于思考、积极向上的青年学者之手。该书并非像现在许多出版物那样的“应景”,而是她长期教学和研究积累的结果。故,作为她的导师理应予以激励。三则是,推荐这一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界对价格调控法的深入研究以及实践部门的法制建设。

我一直认为,就中国30多年来的伟大改革实践而言,所谓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推进,如果没有价格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市场经济局面。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居民的基本消费品,甚至诸如汽车、房产等高档消费品,都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从而,体现了市场力量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这种现象,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像我这样现今50岁以上的人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凭票供应消费制度至今记忆犹新,不能忘却。而在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中,价格法及其价格法制功不可没。因为,只有通过价格法及其价格法制的规范和促进,才能使我国的商品经济秩序建立起来,才能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生产消费需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目的相结合,并通过价格这一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在促进商品自由交易的基础上,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资源配置尽可能地达致公平、合理并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从此意义上讲,没有价格改革和价格法的制定和实施,就没有商品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存在,价格法及其价格法所确立的对企业生产商品价格开放原则、制度的确立和有效推进,是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前提。

然而,按照市场经济原理,不仅基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需要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对市场价格机制予以调节,而且,对于公共产品的价格仍然需要通过由其提供者或管理者的政府予以定价解决。这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诸如教育收费、公费医疗收费、公共交通收费以及社会保障房的价格等社会民生问题的处理。此外,按照宏观经济原理,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发展,需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监测和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增长并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由此,便提出了价格调控及其法制问题。因此,所谓价格调控及其法制或价格调控法,就是国家物价管理部门为实现宏观调控和公共物品管理目标,在制定价格调控与公共产品政策的基础上,运用价格调控手段,调节和控制价格总水平,保证公共物品价格的合理化并保持社会物价稳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包括依法自由定价的市场价格部分,但对于市场价格的确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一旦国家的价格调控政策依法出台和实施,就会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局面。由此说明了专门研究价格调控及其法制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是,观之目前的研究现状,有关专门研究价格调控法的成果却鲜有所见。

本书的特点是在既有价格法规定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理论研究的缺陷,围绕价格-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法-价格调控法的相关制度这一基本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有关价格调控法的研究框架,对价格调控及其法制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并且,针对实际案例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作者在立法与执法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学界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价格调控法提供了思路,为立法与执法实践部门完善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也希望作者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各方意见,在价格调控法方面,作出更多的学术贡献。

是为序。

山西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研究室主任

山西省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

董玉明

2013年9月16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徐丽红.价格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徐丽红.价格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徐丽红(2013).价格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