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1][美]唐纳德·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2][美]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俄]弗罗洛夫:《人的前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6][美]房龙:《人类的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大众文出版社1998年版。
[8][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徐杰舜:《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1—1982年版。
[17]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余谋昌:《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墨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2]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陆林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胡兆亮、阿尔斯通、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26]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乌尔沁:《中华民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娟:《民俗学概论》,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王勇等:《中国世界图腾文化》,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31]俊峰著:《图腾崇拜文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何琼:《西部民族文化概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5]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36]李廷贵、张山、周光大编:《苗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8]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40]冯祖贻等:《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侗族通史编委会:《侗族通史》,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2]冼光位主编:《侗族通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吴浩:《中国侗族村寨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4]韦启光、石朝江等:《布依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黄义仁:《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46]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陈天俊、赵崇南等:《仡佬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8]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陈国安:《水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50]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1]黄柏权:《土家族白虎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52]黄钰、黄方平:《瑶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53]王平:《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4]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7]王学太:《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
[58]韩胜宝:《华夏酒文化寻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9]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杨
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3]罗汉田:《庇荫:中国少数民族住居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64]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65]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赵鑫珊:《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7]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刘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9]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0]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
[7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吴正光、庄嘉如:《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简介》,《文史丛刊》1981年版。
[73]余达忠:《返朴归真:侗族地扪“千三节”文化诠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74]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贵州节日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5]张中笑、罗延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76]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庹修明:《傩文化与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8]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79]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80]易存国:《中国审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1]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82]安正康等:《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3]《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
[1]徐杰舜:《“原生态文化”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卷第3期。
[2]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生态文化》2003年第1期。
[3]黄泽:《试论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4]周国茂:《论布依族稻作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5]潘定智:《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6]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6期。
[7]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10]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11]徐新建:《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2]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3]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文史哲》2006年第4期。
[14]余秋雨:《原生态黔东南的力量》,《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15]谢仁生:《贵州布依族生态文化研究》,《理论界》2012年第11期。
[16]余谋昌:《生态文化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第4期。
[17]王晓葵:《记忆论与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18]任和昕:《聚焦贵州侗寨地扪——发现地扪》,《当代贵州》2008年第9期。
[19]银建军:《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20]杨昌鑫:《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1]赵泽光:《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22]吴正光:《贵州民族建筑的地方特点及民族特色》,《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第2期。
[23]李雪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3期。
[24]何琼:《论侗族建筑的和谐理念》,《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5]程艳:《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6]贾天粒、米祥友:《在民族建筑的深处找寻人类生活的原点》,《中国民族》2001年第8期。
[27]胡群:《论侗族建筑的特色》,《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28]戴平:《论地理环境与民族服饰》,《戏剧艺术》1990年第2期。
[29]彼得·波格达列夫、胡妙胜:《作为记号的服饰——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戏剧艺术》1992年第2期。
[30]侯健:《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及其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5期。
[31]许桂香:《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历史景观探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2]刘冰、韩任伟:《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1期。
[33]颜勇、雷秀武:《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综论》,《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34]韩荣培:《略论贵州民族节日的地方文化特色》,《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35]吴茜:《家鑫侗族“萨玛节”原生态艺术文化探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6]吴平、杨竑:《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7]丁荣泉、龙湘平:《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8]蒙甘露:《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39]陈岚:《浅谈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贵阳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0]吴正光:《贵州苗族婚恋文化》,《当代贵州》2005年第8期。
[41]石群勇、罗康隆:《苗族的自然宗教与生态维护》,《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4期。
[42]一丁:《布依戏的主体唱腔》,《中国音乐》1988年第1期。
[43]王海平:《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以贵州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44]吴浩、张泽忠:《侗族歌谣研究》1991年。
[45]王恒富:《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戏剧》,《中国戏剧》1990年第8期。
[46]林河:《论傩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民族艺术》1993年第1期。
[47]王鸣明:《黔西南布依戏调查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48]程尚仁:《灿烂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美术》1960年第2期。
[49]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其他
[1]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朱士奇:《兴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田军:《一个民族文化的述说·解读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贵阳日报》2015-05-03。
[4]何平:《贵州布依戏》,《中国演员》2009年。
[5]孙补卿:《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版。
[6]杨正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贵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贵族省黔西南自治州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编:《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编篡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上、下简编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