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ham K.,“Tourism Gentrification:The Case of New Orleans Vieux Carre(French Quarter)”,Ur-.ban Studies,Vol.42,No.7,2005.
Howard Green,Colin Hunter,Bruno Moore,“Application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7,No.2,1990.
Janet Chang,“Segmenting Tourists to Aboriginal Cultural Festivals:An Example in the Rukai Tribal Area,Taiwan”,Tourism Managemen,No.6,2006.
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No.79,1973.
Page S. J.,Urban Tourism,London:Routledge,1995.
Saaty L. T.,“How to Make a Decisi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No.48,1990.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Socio-culture Valu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No.4,1976.
Wood,R.Ethnic,“Tourism,the State,and Cultural Change in SoutheastAsi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1,No.1,1984.
Zurick D. N.,“Adventure Travel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Peripheral Economy of Nepal”,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82,No.4,1992.
把多勋、彭睿娟、程容:《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旅游科学》2005年第3期。
把多勋、王艳:《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2期。
把多勋、夏冰:《多元目标体系导向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开发研究》2007年第12期。
把多勋、张欢欢:《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西北地区为例》,《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车婷婷:《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崔广彬、郑岩:《关于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
代敏:《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甲居藏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德]海因兹·许尔曼:《旅游业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张凌云译,《旅游学刊》1990年第5期。
董平:《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研究——以甘南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方世巧:《旅游对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影响的国内研究述评》,《旅游研究》2013年第4期。
付强、廖勇:《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付蓉:《1997年我国旅游研究回顾》,《旅游学刊》1998年第4期。
高舜礼:《对旅游产业范围与地位问题的思考》,《旅游学刊》2007年第11期。
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7期。
高新才、堂伟:《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产业经济分析》,《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巩劼、陆林:《旅游环境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7期。
郭玉坤:《民俗旅游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何效祖:《对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若干修订意见》,《旅游科学》2006年第5期。
黄震方:《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思考》,《旅游学刊》2001年第2期。
赖斌:《基于民生视角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李惠惠:《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的旅游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李祝舜、蒋艳:《欠发达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梁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节日与旅游经济结合模式初探——以理塘县“八一”国际赛马节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梁焰:《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9期。
刘安全:《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4期。
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刘韫:《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影响及其消除》,《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6期。
刘振礼:《中国式旅游道路》,《旅游论坛》1986年第3期。
陆岚:《论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社会环境的影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敏行、游喜喜:《区域旅游产业营销的一般模式初探》,《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牛迪:《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7期。
祁颖:《中国旅游立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旅游学刊》1997年第6期。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之三》,《旅游学刊》1996年第3期。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之一、之二》,《旅游学刊》1996年第1、2期。
申葆嘉:《旅游研究中的经济和文化问题》,《旅游学刊》1991年第6期。
史雯:《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跨文化旅游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田里:《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田敏:《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再认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王凤辉、许玉贵:《从民族特性入手谈谈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科技信息》2006年第4期。
王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旅游学刊》2007年第4期。
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旅游学刊》2000年第5期。
翁钢民、鲁超:《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6期。
吴昊:《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吴士峰:《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以甘肃定西、甘南、临夏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吴晓萍、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吴晓萍:《浅析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制性因素》,《旅游学刊》2000年第5期。
武魏巍:《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4年。
夏骏、王琪:《对民族地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性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3期。
颜文洪、张朝枝:《旅游环境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昇、王晓云、冯学钢:《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张群:《现代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2期。
赵玉宗等:《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旅游学刊》2008年第11期。
赵赞:《基于PSR模型框架下旅游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机制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3期。
钟海生:《旅游业的两种发展观和政策导向》,《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