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何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北大中文系1955级、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曹秀玲、辛慧:《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语言科学》2012年第3期。
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月明:《比较性转折句》,《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陈振宇、邱明波:《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Baker,W.、陈平:《从“信息结构”的观点来看语言》,《当代语言学》1985年第2期。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丁雪妮:《意外义语气副词“幸亏”、“偏偏”、“竟然”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
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邓思颖:《问原因的“怎么”》,《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方经民:《有关汉语句子信息结构分析的一些问题》,《语文研究》1994年第2期。
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现代外语》2004年第1期。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范开泰、张亚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范伟:《“偏”和“偏偏”的情态类型及主观性差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管志斌:《表责备的反预期构式“早不 VP,晚不 VP”》,《理论界》2011年第7期。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郭燕妮:《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高名凯:《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甘于恩:《试论现代汉语的肯定式与否定式》,《暨南学报》1985年第3期。
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胡明扬:《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58年第3期。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
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学习》1994年第1期。
胡培安、王岩:《转折句的逻辑语义关系》,《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福建外语》2001年第1期。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季承:《汉语反预期标记词习得情况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英]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凰:《再“X也Y”的构式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李会荣:《“宁可”构式的逻辑归属及语义机制》,《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第23期。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李宗江:《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
李军、王永娜:《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刘焱:《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汉语学习》2009年第4期。
刘焱、黄丹丹:《反预期话语标记“怎么”》,《语言科学》2015年第2期。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
刘永红:《转折复句语义重心的逻辑语义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刘云、李晋霞:《论“但(是)”与“却”的兼容与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真:《说“反而”》,《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韦氏高阶英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孟繁杰:《“不料”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2期。
彭利贞:《无关联词转折复句的形式标记》,《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庞继贤、陈明瑶:《电视访谈中介入标记语的人际功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 是 X”》,《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不是……吗”反问句的疑问用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彭可君:《说“怎么”》,《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外语研究》2000年第4期。
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3期。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孙洪威:《反预期标记“别说”》,《社科纵横》2013年第28期。
孙楠:《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的反预期标记功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外国语》1997年第1期。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法]斯珀波、[英]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唐敏:《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明华:《用在否定词前面的“并”与转折》,《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王海传等:《普通逻辑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华:《“倒”与“却”的语法化轨迹及其差异》,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5年。
王瑞烽:《预设差异副词所关联的预设及其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外语学刊》2002年第2期。
王小穹、何洪峰:《疑问代词“怎么”的语义扩展过程》,《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
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忠玲:《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5期。
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松茂等:《汉语代词例解》,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温锁林、贺桂兰:《有关焦点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语文研究》2006年第2期。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吴福祥:《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邢福义:《“越 X,越 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
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郉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徐盛桓:《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徐盛桓:《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肖治野:《“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3年。
肖治野:《“怎么1”与“怎么2”的句法语义差异》,《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易正中:《反预期构式“哪里是 A,而是 B”》,《云梦学刊》2013年第2期。
尹洪波:《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言语行为类型》,《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尹洪波:《“并不”中“并”的功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
袁毓林:《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袁毓林:《论“连”字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兼析几种相关的“反预期”和“解—反预期”格式》,《中国语学》2006年第253号。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2期。
袁晓红、戴卫平:《韩礼德语言功能探略》,《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杨霁楚:《语气副词“偏偏”的主观语义及相关句式考察》,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杨月蓉:《“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相斥性》,《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姚双云、张磊:《话语标记“但是”的宏观语篇连贯功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宗守云:《“X 比 Y 还 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 比 Y 更 W”的差异》,《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张全生:《现代汉语焦点结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张黎:《句子语义重心分析法刍议》,《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张云峰:《“美女也愁嫁”中“也”字的逆接》,《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张健军:《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张健军:《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4期。
张二虎:《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张秀松:《“到底”的共时差异探索》,《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
张亚非:《关联原则及其话语解释作用》,《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以“谁”和“什么”为主要样本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赵秀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外语教学》2010年第1期。
周红:《副词“倒”的预期推断与语法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第3期。
周琳、邹立志:《“但是”“不过”和“只是”的程序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Andersen,G.,Pragmatic markers and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A 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language of adolescents,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01.
Beaugrande & 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81.
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Trans.M.E.Meek.Coral Gablres,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Blakemore,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Vol.57),Oxford:Blackwell,1987.
Blakemore,D.,“Denial and contrast:A relevance theoretic analysis of but”,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2(1),15-37,1989.
Blakemore,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Vol.9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Brinton,L.J.,Pragmatic markers in English:Grammaticaliz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s(Vol.19).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6.
Brown,G & Yule,G.,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3.
Bybee,Perkins &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Chomsky,Noam,“Deep structure,surface structure,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A].In Semantics [C],ed.by Danny Steinberg and Leon Jacobovit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Collins,A.,& Michalski,R.,“The logic of plausible reasoning:A core theory”,Cognitive Science,13(1),1-49,1989.
Comrie,B.,Aspec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Cook.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Dahl,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life cycles of constructions,Ms.Stockholm University,2000.
Erman,B.,“Pragmatic markers revisited with a focus on you know in adult and adolescent talk.”,Journal of pragmatics,33(9),1337-1359,2001.
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 In Stein & Wright 1995.1-15,1995.
Fraser,B.,“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in English.”,Pragmatics and beyond new series,301-326.1998.
Fraser,B.,“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ournal of pragmatics,31(7),931-952,1999.
Givón,T.,“Coherence in Text vs Coherence in Mind”,In M.A.Gernsbacher& Givón.T(eds).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John Benjamins,1995.
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言辞用法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Halliday,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ournal of linguistics,3(02),199-244,1967.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Edward Arnold,1973.
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Halliday,M.A.K. & Hasan,R.,Language,context,and text,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Halliday,M.A.K.&胡壮麟,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Heine,B.,Claudi,U.&Hünnemeyer,F.,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Huang Yan,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Horn,L.,“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Language61:121-174,1985.
Ifantidou-Trouki,E.,“Sentential adverbs and relevance”,Lingua,90(1),69-90,1993.
Ifantidou-Trouki,E.,Evidentials and relevance(Ph.D.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94.
Jackendoff,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ass:the MIT Press,1972.
Jucker & Ziv,(eds.),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Amsterdam:Benjamins,1998.
Karttunen,L.,“Presuppositions of compound sentences”,Linguistic inquiry,4(2),169-193,1973.
Keenan,E.L.,“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45-54,1971.
Kurylowicz,J.,“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Esquisses linguistiques(2):38-54,1975.
Langendoen,D.T.& Savin,H.,“The projection problem for presuppositions”,Studies in linguistic semantics,54-60,1971.
Lenk,U.,Discourse markers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conversation,JOP 30,1998.
Levinso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Lambrecht,K.,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Topic,focus,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Leech,G.,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81.
Lyons,J.,Semantics(V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Reinhart,T.,“Conditions for text coherence”in Poetics Today1(4):161-180,1980.
Rescher,N.,Plausible reasoning: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lausibilistic inference .Assen/Amsterdam:Van Gorcum,1976.
Rouchota,V.,“Procedural meaning and parenthetical discourse markers”,In Discourse Markers,edited by A.Jucker & Y Ziv.John Benjamins,1998.
Redeker,G.,“Linguis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Linguistics,29(6),1991.
Östman,J.O.,“You Know”:A discourse-functional study,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1981.
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man,1985.
Saeed,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Sanders,T.J.&Noordman,L.G.,“Toward a taxonomy of coherence relations”.Discourse processes,15(1),1-35,1992.
Smet,H.D & Verstraete,“Coming to terms with subjectivity”,Cognitive Linguistics,17(3),365-392,2006.
Schiffrin,D.,“Everyday argument:The organization of diversity in talk”,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3),35-46,1985.
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Schwenter,S.A.,The pragmatics of conditional marking:Implicature,scalarity,and exclusivity,Routledge,1999.
Sweetser,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Cambridge:CUP,1990.
Traugott,E.C.,“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Language65:31-55,1989.
Traugott & König,“The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visited”,in Traugott and Heine(eds),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
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 [A].In Stein & Wright 1995,31-54,1995.
Traugott,E.C.,“The rhetoric of counter-expectation in semantic change:a study in subjectification”,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177-196,1999.
Traugott,E.C. & Dasher,R.,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Watts,R.J.,“Taking the pitcher to the ‘well’:Native speakers' perception of their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convers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3(2),203-237,1989.
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Wischer,I.,“Grammaticalization versus lexicalization:Me thinks there is some confusion”,In Fischer,Olga,Anette Rosenbach,and Dieter Stein,eds.,Pathways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p.355-370,2000.
Xu,L.,“Manifestation of informational focus”,Lingua,114(3),277-299,2004.
Yeh,Meng,“On hai in Mandari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6.2,237-280,1998.
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Zwicky,A.M.,“Clitics and Particles”,Language61.2,283-305,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