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陇右文化旅游概览

ISBN:978-7-5161-4541-8

出版日期:2014-08

页数:352

字数:366.0千字

丛书名:《陇右文化研究丛书》

点击量:5390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39.6 [6折] 原价:¥66.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大千世界,万象竟呈。因区域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在中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彰显着各地人们的文化气质。燕赵、齐鲁、巴蜀、三秦、荆楚、吴越等文化已广为人知。这其中,陇右文化更是因其所处的农牧交错、华戎交汇与南北过渡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具有迷人的风采,散发着瑰丽的芬芳。

陇右文化源远流长。若从原始人类遗迹来看,从陇东华池县赵家岔、辛家沟和泾川大岭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8万年前的“武山人”遗迹的发现,已昭示着陇右远古文化的曙光即将来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天水地区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等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遗存,翻开了陇右文化源头的第一页。继之而起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类型,在多样化农业起源与牧业起源,中国最早的彩陶与地画、文字刻画符号、宫殿式建筑、水泥的发现,最早的冶金术和铜刀、铜镜与金器的出土,礼仪中心的出现,表明等级身份的特殊器具玉器的发现,贫富分化与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的出现等,这一系列与文明起源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成就,既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佐证、增添了异彩,也是黄河上游地区开始迈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齐家文化之后的夏商之际,西戎氐羌部族广泛活动于陇右地区,并与中原农耕文化保持频繁的接触与交流,开创了农耕与草原文化相互介入、渗透和交融创新的文明模式。与此同时,周人起于陇东,秦人西迁并兴起于天水,陇右成为周秦早期文化的诞生地,并奠定了陇右以华戎交汇、农牧结合为特征的第一抹文化底色。自秦汉至明清,陇右地区民族交融不断,中西交流不绝,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兼容并蓄、多元互补、尚武刚毅、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特质。这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基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国内各地域文化研究如火如荼、成果层出不穷,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日益升温的形势下,陇右文化的研究却相对冷寂,只是在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其中,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人们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2001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陇右文化研究爱好者共同的努力下,国内唯一的陇右地域文化研究学术机构——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开放的管理方式,以学校内部的学术力量为基础,广泛联系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和相关文博专家,同气相求,共同承担起陇右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任。以期中心的研究成果庶几能为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中心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12年里,我校的陇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一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陇右文化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陇右文化研究和知识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催生和形成了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将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陇右文化研究工作迈向可持续发展有了基础保障。三是2010年中心被确定为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陇右文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搭建了平台。四是汇聚和成长起一支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潜力的学术研究队伍。五是通过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长期开办“陇右文化研究”名牌栏目,编印《陇右文化论丛》连续出版物和出版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丛书”,为研究和宣传陇右文化营造了一块探索交流的学术阵地。在此基础上,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推进学科建设,服务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010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陇右文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扶持力度,将陇右文化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并得到资助,这为陇右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由此我们研究条件大为改善,先后启动了项目研究、著作出版和资料购置等计划。现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陇右文化研究丛书”,即是著作出版计划的一部分。我们深知,陇右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许多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基础研究工作亟待加强。所以,对于“丛书”的编写,我们秉持创新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提倡作者以陇右地域文化为研究范围,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特长,自拟选题自由探讨。只要有所创新,成一家之言,不限题材和篇幅,经申报评审获得立项后,即可入编“丛书”。

经过各位作者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和创造性劳动,“丛书”按计划已基本完成。入编“丛书”的著作,涉及陇右文化研究的各方面,主要包括始祖文化、关陇文化、陇右文学、杜甫陇右诗、陇右旅游文化、陇右石窟艺术、陇右史地、陇右方言和放马滩木板地图等主题。各书的作者均是我校从事陇右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骨干,其中既有多年从事陇右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也有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才俊。因此,“丛书”的出版,无疑是我校陇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最新进展与成果的一次整体亮相;也必将对深化陇右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深知学海无涯,探索永无止境,“丛书”所展示的成果也只是作者在陇右文化研究探索道路上的阶段性总结,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欠缺。作为引玉之砖,我们希望并欢迎学界同人和读者多提批评指导意见,激励我们做得更好,以推动陇右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丛书”出版之际,正值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启动实施之时。这一发展战略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即十三类文化发展与资源保护开发工作,分别为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这一战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对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探索一条在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及其实施重点,也就是我们陇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主旨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是高校所肩负的神圣职责。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也为我院陇右文化研究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充分利用陇右文化研究基地这一平台,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智慧。我们相信,我校的陇右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无疑在这一战略实施中大显身手,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也必将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的实施中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和学科生长点。

祝愿本套丛书的出版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增光添彩!

雍际春

2013年春于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于志远.陇右文化旅游概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于志远.陇右文化旅游概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于志远(2014).陇右文化旅游概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