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2006—2011)

ISBN:978-7-5161-0486-6

出版日期:2012-01

页数:433

字数:453.0千字

点击量:5249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35.4 [6折] 原价:¥59.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这本论文集收录的是笔者2006—2011年上半年所发表的部分论文及部分书稿的章节,之前的主要文稿已汇编在2005年出版的《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一书中。汇编这本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和学界分享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为将散落发表在不同刊物的文章汇集起来,以便保存。

这本论文集也可以看出最近五年来笔者研究探索中的一些脉胳。

在过去5年中,以水文化和水历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探索是笔者着力最多的,在这本论文集中收录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近年来水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从社会、文化、历史等角度探索水的相关问题,为当代化解水危机寻求工程治理外新的思路受到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近年来笔者一方面立足于本土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加强和国际学术界的合作,近年来二十余次前往海外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讲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国际学术活动,一方面通过海外水文化的研究获得新的研究思路、拓宽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向海外宣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理论探索的成果。在过去的五年中,笔者重点对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的水文化和生态文化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如在日本多个地方进行了水文化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多家机构进行了讲演;和越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领导课题组开展了“红河流域的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项目的研究,积极推动红河流域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越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一项开拓性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结束,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必将会有更多这个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呈现给社会。

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是笔者长期致力探索的一个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几年中,笔者除了本土的研究之外,更多地关注了全球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一些个案的研究来支撑这些问题的探索。重点开展了泰国北部傣泐人的文化认同问题以及澳门回归后的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等,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这一点还是令笔者感到欣慰的。

傣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是笔者作为一个人类学工作者的根基。在过去的5年中,笔者对云南傣族及其和东南亚傣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过去相比较,较大的进展也就在一点,将个人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实地调查、比较研究之中,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或者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

总之,以水文化研究为主体的生态文化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社会资本问题研究及傣泰民族研究是笔者近年来在研究工作中探索的几个主要领域。在过去的5年中,将研究的视野与触角延伸到海外,是笔者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

作为一名在本土成长起来的学者,关注本土的发展问题必然是一种责任。在这本论文集中也收录了笔者关于探讨地方的文化发展的一些论文,对如何使地方的文化资源成为发展的一种驱动力进行了思考。同时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也对云南省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其中的很多成果已被采用。

回顾过去几年的研究工作,还是有一些令人欣慰的进展。首先是在自己确定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在水文化研究、文化认同问题、傣泰民族文化研究和社会资本问题研究等领域内,不论从理论的探索到具体的实证研究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水文化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是通过田野研究对一些民族和地区既有的水文化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水文化理论构建的探索,试图构建起这门年轻的学科的一个构架,在学科建设上作出一个中国学者有原创性的贡献。另外,在过去几年中努力将国际上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应用到地方发展的研究过程中,例如近十年来笔者对社会资本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不懈努力,试图探讨建立一种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结合地方实际的理论模型,这一探索的最终成果是形成了《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实证研究》一书,先后由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目前这本书又一次被收录到云南省重大出版工程“云南文库·百人百部”中再版。

过去的几年也是笔者和国际学术界交流和合作较为频繁的几年,除了主持多项国际合作进行的本土问题的研究外,每年都会多次到海外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或者讲学。作为一名以人类学研究为学科背景的学者,田野研究的功底为笔者在海外的实地研究奠定了基础,不仅使笔者掌握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拓展了研究的领域,也使笔者的研究思想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让国际学术界能够更多地了解云南的文化和中国学者的学术思想,也是笔者所追求的一种成就。近年来笔者前往很多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作学术演讲,主要以本土的实例和个人的研究结果为主要内容。笔者深感在国际视野中观察、思考以及国际学术环境中的交流不仅有益于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同样也使一个学者能够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掌握更多的学科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动向,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贯中西”等一些古今治学的贤训是笔者所推崇的,为笔者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感悟。学术的境界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应该使学术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成果,不交流就很难形成这种共享的精神成果。立足于本土的研究,积极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和空间,与不同国家的学者有更广泛的交流,仍然是笔者未来所要致力的。

从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笔者在过去的几年中致力于几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而事实上学术的共通性使笔者受益匪浅。笔者这些年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研究领域互相的融合,实践表明不论是水文化研究、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社会资本问题研究还是傣泰民族文化研究,其基础理论框架和方法都有共同通性,相得益彰。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及社会资本问题研究都有较强的理论性,除了理论的探索外,运用相关的理论来研究具体的问题则更为重要。笔者除了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运用于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研究外,也尝试运用于水文化的研究。对水文化的研究,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形成的利用水、管理水的智慧,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水文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化解当代水危机的一种社会资本。同样,在人类历史上直至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水文化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水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例如中国的龙崇拜,既是水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志。因此在学理上,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的深入探索和构建都为笔者深入研究水文化问题奠定了基础。笔者提出了“通过文化对水的管理”、“文化、制度、技术三位一体的手段是化解当代水危机的重要途径”等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已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一切都得益于对相关理论的探索。傣泰民族等本土民族的研究则是笔者的研究根基,作为一个人类学学者,有一个或几个民族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是笔者一切理论思考与构建的基础,使自己的理论思考有土壤、有根基。当然以上这些探索仍然是初步的。

学术的探索是艰辛的,但是使笔者欣慰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与很多中外学者结识与对话,对不同文明的游历也给笔者带来了人生中无尽的快乐与幸福感受。在此,真诚地感谢所有对笔者给予过帮助与关心的中外朋友及机构,在成就与友谊之间,笔者更看重后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晓云.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2006—201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郑晓云.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2006—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郑晓云(2012).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2006—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