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3]何志平:《香港创意经济的发展战略》,载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9]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刘牧雨:《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1]吕学斌:《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5]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16]孙福良:《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17]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0]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1]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朱建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5][美]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6][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7][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8][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9][巴]埃德娜·多斯桑托斯:《2008创意经济报告》,张晓明、周建钢等译,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
[30][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孙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2]陈海涛等:《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分析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33]陈柳钦:《波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4]陈祝平、黄艳麟:《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4期。
[35]崔国、褚劲风:《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第4期。
[36]崔晓蕊:《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优势及其发展思路探析》,《魅力中国》2009年第7期。
[37]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4期。
[38]丁雪:《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分析——以丽江为例》,《思想战线》2010年第36期。
[39]冯根尧:《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治理问题》,《当代经济》2010年第4期。
[40]符韶英、徐碧祥:《创意产业集群化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41]樊泳湄:《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文化产业集群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0期。
[42]花建:《创意产业规律的探索与应用》,《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
[43]黄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44]何伟、曾礼、汪晓风:《西三角经济圈与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研究》,《探索》2010年第4期。
[45]黄南珊、熊霞:《创新发展模式——武汉城市圈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鄂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6]金明姬、张隽:《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学理论》2009年第4期。
[47]金元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8]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征》,《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
[49]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0]梁芳、赵瑞平:《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究》,《经济论坛》2006年第15期。
[51]梁君:《中国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4期。
[52]刘炳明、杨海松:《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金融经济》2007年第9期。
[53]刘展展:《深圳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及区位因素研究》,《特区经济》2009年第3期。
[54]刘炜:《环渤海地区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商业研究》2010年第7期。
[55]刘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56]李海春:《日本内容产业现状及发展要因》,《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57]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
[58]罗冰、温思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9]马仲良、韩长霞:《马克思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
[60]马显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意义》,《中国贸易导刊》2007年第14期。
[61]潘谨、李金、陈媛:《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探析》,《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4期。
[62]仇保兴:《发展小型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3]荣跃明:《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
[64]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65]沈中印:《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66]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
[67]宋文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9期。
[68]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69]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的结构性整合分析》,《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2期。
[70]王琳:《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
[71]王江、刘莹:《北京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探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2]王洁:《中国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财贸研究》2007年第3期。
[73]王洁:《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特点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9期。
[74]王琪:《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75]王琪:《“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
[76]王毅:《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7期。
[77]王鹏:《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内地的启示》,《价格月刊》2007年第4期。
[78]汪传雷、谭星、谢阳群:《中国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6期。
[79]吴昌南:《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经济纵横》2006年第9期。
[80]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经验》,《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81]徐义圣、刘艳:《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现状和对策》,《陕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2]杨吉华:《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83]颜荟:《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战略调整》,《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12期。
[84]增光:《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当代财经》2009年第4期。
[85]曾光、林姗姗:《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西为例》,《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6]郑文文、高长春:《中韩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1期。
[87]赵雯倩:《中日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比较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期。
[88]张昌兵:《世界创意产业的六大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1期。
[89]张海涛等:《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分析及其启示》,《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90]张乐、李亚彪:《文化产业嫁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星耀浙江大地》,《人民政协报》2011年12月2日。
[91]张隽:《探析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启示》,《当代韩国》2009年夏季号。
[92]张勤:《美国版权产业及其对外贸易透视》,《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3]张琦:《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开发研究》2006年第2期。
[94]张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中国投资》2006年第6期。
[95]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6]朱旭光:《长三角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的三维分析》,《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
[97]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8]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99]贾丰奇:《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0]蒋雯:《中国创意产业的产业集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1]焦志明:《中国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102]金蝉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3]连任:《产业集群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探》,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4]刘晓静:《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5]刘永红:《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6]刘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7]卜晓燕:《利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8]谭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109]王丽君:《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10]王宇辉:《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111]肖雁飞:《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12]徐娜:《创意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8年。
[113]杨海梅:《城市创意产业及其集群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114]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115]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116]申海元:《西安文化产业及产业集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17]赵丹:《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18]温景涛:《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119]郑雄伟:《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2/06/t20120206_23048110_7.shtml),2012年2月6日。
[120]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11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uTJ-of3fUlqxCJGQIS5XpC9VYpzIb8KlpMms_mYts,2012年9月14日。
[121]Caves,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22]John Howkins,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Landon: Penguin books,2002.
[123]Caves,Richard,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Scienc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24]C.Landry,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London: Comedic,2000.
[125]Florida,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New York: Basic,2002.
[126]Janet Wasko,How Hollywood Work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