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任仲文:《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3]陈伟:《“标准—普尔”政府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简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4]陈伟:《标准—普尔政府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5]陈伟:《标准—普尔政府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分析与启示(续)》,《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6]曹荣湘:《国家风险与主权评级:全球资本市场的评估与准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5期。
[7]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指数:方法论与设计》,《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
[8]母欣阳:《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毋兴:《国际主权评级理论方法研究及在我国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10]李林林:《关于国家风险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11]胡鞍钢、郭勇:《国际组织对各国腐败状况的评价体系概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2]《〈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学习辅导读本》,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13]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4]《国家风险国际指南(CPFER)》,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
[15]郭正义、宇杰:《西方学者关于腐败及其评价指数的论述与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
[16]徐静:《国内外腐败指数及其对比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5期。
[17]李绥州:《腐败指数及其与GDP、HDI的联系》,《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
[18]国际商会:《打击勒索和贿赂行为准则与建议》,中译本,2005年版。
[19]刘诚龙:《物价指数与腐败指数》,《杂文月刊(原创版)》2013年第2期。
[20]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1989—2010年。
[21]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8年版。
[22]刘霄仑、赵金萍编译:《美国反海外贿赂行为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3][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维才:《商业贿赂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朱兴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6][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申恩威:《反商业贿赂——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孙载夫:《治理商业贿赂对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30]李晓明等:《控制腐败法律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1]唐钧:《中国的廉政建设如何应对国际评价的反差》,《公共行政》2002年第6期。
[32]何增科:《反腐败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秋芳:《加强廉政监测评估科学预测反腐趋势》(http://www.cetv.conl /news /China /20041122 /101515.Li Qiufang.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of Anticorrupti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the Trends of Anticorruption Scientifically. http:/ /www.cetv.conl /news /China /20041122 /101515)。
[34]杨海明:《建立腐败程度测评体系的思考》,《北京统计》2004年第1、2期。
[35]倪星、王立京:《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和腐败后果的估算》,《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36]胡鞍钢:《中国腐败的经济成本测算》,《决策与信息》2001年第11期。
[37]项凤日:《腐败指数衡量:以台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年。
[38]程振源:《腐败对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时代经贸》2005年第1期。
[39]南旭光:《腐败对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0]薛求知、韩冰洁:《东道国腐败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41][南非]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败》,杨光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2]李建军、宇杰:《四个国际组织的五种腐败评价指数分析》,《党风与廉政》2003年第8期。
[43]宇杰、刘相谦、李智斌:《反腐败:四个国际组织的评价指数》,《学习时报》2003年8月18日。
[44]易向栋、王冰:《国际四大反腐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影响力》,《廉政文究》2012年第4期。
[45]易向栋:《国际四大反腐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6]杜治洲:《地方政府廉政建设评价指标筛选科学性的缺失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2期。
[47]詹小洪:《韩国腐败文化与廉政建设》,《炎黄春秋》2010年第2期。
[48]和静钧:《韩国特招门:廉政洁癖下的“小题大做”》,《廉政瞭望》2010年第10期。
[49]宋伟:《亚太国家和地区廉政治理比较研究——以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韩国为例》,《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50]吕元礼:《新加坡廉政之道的全方位剖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0年第5期。
[51]唐海歌:《新加坡廉政建设及其启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2]高勇:《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法治与文化因素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3]王尘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新加坡廉政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4]赵露:《新加坡廉政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4年。
[55]邵留成:《对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6]马忠、魏向前:《新加坡廉政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57]季霞:《党风廉政建设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讨》,《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31期。
[58]丁品余:《国外腐败丑闻与廉政之鉴》,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59]任超:《新加坡反贪污制度评析》,《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第1期。
[60]何增科:《腐败与治理状况的测量、评估、诊断和预警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61]胡星斗:《建立现代反腐败制度》,《检察风云》2005年第11期。
[62]王合伦:《党风廉政建设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讨》,《理论导刊》2006年第2期。
[63]马建斌:《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现状、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桂海论丛》2008年第2期。
[64]谭永生:《从人才强国战略谈廉政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1期。
[65]李红权、赵连章:《构建中国特色的廉政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期。
[66]张德运:《试论廉政建设评估工作》,《陕西审计》2001年增刊。
[67]陈建新:《建构中国特色廉政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桂海论丛》2004年第3期。
[68]郭强华:《国家公职人员腐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7期。
[69]孙敏洁、漆诣:《论腐败控制的法律预防机制》,《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第7期。
[70]陈顺余:《行风建设评价系统》,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71]王传利:《给腐败号脉——新中国腐败频度与控制强度相关性研究》,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72]王传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反腐制度建设论析》,《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6期。
[73]王传利:《透析腐败概念的四个视角》,《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4]王传利:《临时机构腐败给我们的警示》,《检察风云》2007年第15期。
[75]赵尚东:《论腐败发生的机理与对策》,《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76]徐松竹:《从腐败机理上创新反腐体制》,《领导科学》2002年第22期。
[77]童中贤:《腐败的发生机理》,《领导科学》2001年第22期。
[78]倪星:《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倪星、王立京:《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80]胡鞍钢:《各类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党政干部文摘》2005年第8期。
[81]胡鞍钢:《腐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第7期。
[82]胡鞍钢:《腐败造成了多少经济损失》,《中国改革》2002年第5期。
[83]胡鞍钢:《腐败黑洞:公开披露各类腐败的经济损失》,《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4期。
[84]胡鞍钢:《腐败与发展》,《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1期。
[85]胡鞍钢:《国际组织评价各国腐败状况》,《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8期。
[86]胡鞍钢:《国际组织对各国腐败状况的评价体系概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87]胡鞍钢:《中国腐败的经济成本测算》,《决策与信息》2001年第11期。
[88]冯昉:《腐败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89]唐莹莹、陈星言:《反腐败制度要在民众监督下才能产生实效》,《山东人大工作》2008年第1期。
[90]张德华、卞敏、孙肖远:《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建构》,《学海》2008年第2期。
[91]李成言:《北京市东城区党风廉政政策研究报告》,北京大学,2001年4月。
[92]李成言、谷雪、俸锡金:《廉政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李成言、刘庄振:《廉政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李成言:《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 余致力:《政府廉政体系指标之构建》,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中国台湾,2005年。
[96] 赣县纪委:《建立“一图一会一指数”预警评价分析系统》(http://www.gzjj.gov.cn/redShow.asp?ArticleID=6229)。
[97]季伟、翁赵力:《杭州建立廉政预情机制 全面监测反腐动态》,《杭州日报》2003年12月24日。
[98]宁波市镇海区纪委:《宁波市在全国率先量化评估新农村惩防体系建设》,《宁波日报》2006年2月9日。
[99] 侯彦谦:《肥城建立“廉洁指数”评价体系》,《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11月15日。
[100] 牛云龙、金阳:《迁西县在全市率先实行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制度》,2008年12月29日(中国网河北频道(http://h.hebei.china.com.cn/200901/1-a1652.html)。
[101] 河北省邯郸市委、市政府:《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暂行办法》,2008年9月。
[102]廉政评价系统课题组:《建立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论略》,《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03]阎耀军:《社会学应用于廉政建设的一项创举——评天津市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04]廉政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课题组:《廉政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北京统计》1999年第2期。
[105]黄书田:《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研究——廉政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06]安徽省反腐倡廉工作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课题组:《安徽省反腐倡廉工作综合评价系统课题研究》,《学术界》2002年第6期。
[107]许连纯:《廉政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的创新》,《学习论坛》2009年第3期。
[108]谢平、陆磊:《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109]谢平、陆磊:《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金融腐败的宏观经济成本》,《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110]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和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111]陈通、田依林:《政府廉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中国党风廉政建设60年”理论研讨会。
[112]张文修、吴伟志:《粗糙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云俊、李远远:《项目评价中指标体系选取的有效性及优化》,《商业时代》2009年第9期。
[114]李绍勤、吴琦、王大伟:《基于最优传递矩阵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及应用》,《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5]郑雪茹、何健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需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8期。
[116]张文修:《包含度理论——不确定性研究的方法学》,《中国科学基金》1996年第10期。
[117]汪培庄:《模糊基于随机集落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8]李洪兴:《因素空间理论与知识表示的数学框架(V)》,《系统工程学报》1998年第1期。
[119]李洪兴:《因素空间理论与知识表示的数学框架(VI)》,《系统工程学报》1999年第11期。
[120]李洪兴:《因素空间理论与知识表示的数学框架(VIII)》,《模糊系统与数学》1995年第3期。
[121] 李洪兴:《因素空间理论与知识表示的数学框架(IX)》,《模糊系统与数学》1996年第10期。
[122]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8期。
[123]陈华友:《多属性决策中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方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第2期。
[124]麻志毅:《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25]透明国际2007年度清廉指数,http:// www.transparency.org/epi/2007/dnld/ehinese.pdf,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2007-10-20。
[126] 庄文忠:《绩效衡量与指标设计:方法论上的讨论》,《公共行政学报》2008年第29期。
[127] 庄文忠:《绩效指标建构的二元论证:以地方政府廉政指数为例》,《法政学报》2013年第25期。
[1] Antonioni,D.,“Designing an Effective 360- degree Appraisal Feedback Process”,Organizational Dynamic,Autumn,1996.
[2] Dong Fajun,Wu lizhi,“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ft ware for Regional Fire Risk Evaluation in the City”,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IV),Part &Beijing/New York:Science Press,2003.
[3] Dong Fajun,Zhao Minxue,“Design for Aided Software of Fire Safety Assessment”,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cience and Fire-Protection Engineering,2003.
[4]Gupta,Sanjeecd,Hamid R. Davoodi & Rosa Alonso -Terme,“Does Corruption Affect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MF Working Paper Series WP /98 /76,1998.
[5] Hellman,J.,Jones,G.& kanfmann,D.,Seize the State,Seize the Day:An Empiric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ate Capture and Corruption in Transition,Mimeo,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1.
[6]Hellman,J.,Jones G.,kanfmann,D.& Schankeman,M.,Measuring Governance,Corruption and State Capture,Policy Research Paper,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0.
[7]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cience and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2003.
[8]Johnston,M.Measuring Corruption,“Numbers versus Knowledge versus Understanding”,in Jain,A.K.(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rruption,London:Routledge,2001.
[9]Kaufmann,D.Corruption,Some Myths and Facts,Foreign Policy(Summer),1997.
[10] Kaufman,D.,et al.,“Governance Matters:From Measurement to Action”,Finance and Development,Vol.37,No.2,2000.
[11]Kaufmann,Kraay,A.& Zoido-Lobató,P.,“Aggregating Governance Indicators”,Working Paper,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9.
[12]Kaufmann,Kraay & Zoido - Lobató,Governance Matters,Washington,D.C. World Bank,1999.
[13]Knack,S.& Keefer,P.,“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Economics and Politics,Vol.7,No.3,1995.
[14]Lambsdorff,J.G.,“Corrup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A Review”,Available Online 1999a,www.gwdg.de/~uwxw.
[15]Lambsdorff,J.Graf,“Corrup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A Review”,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1999.
[16]Lambsdorff,J.Graf,“Framework Document to the 2001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Paper,www.transparency or gor,www.uni-goettin -gen.de/u.
[17]Lambsdorff,J.Graf & P.,“Cornelius Corruption,Foreign In-vestment and Growth”,In:Africa Competitiveness Report,ed.by K.Schwab,D.J.Sachs etal.,Joint 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Harva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8]Lambsdorff,J.Graf,Th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1999 Framework Document,www.gwdg.de/ ~ uwvw~2000_CPI_FD.pdf.
[19] Manion,M.,“Corruption by Design:Bribery in Chinese Enterprise Licensing”,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Vol.12,No.1,April,1996 and Corruption by Design 0.,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4,No.1,April1998.
[20] Pawlak Z.,“Roush Sets and 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Information Sciences,Vol.147,2002.
[21]Pawlak Z.,“Roush Se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No.11,1982.
[22]Saaty T.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cGraw·Hill Company,1980.
[23]Schlesinger,T.J.and Meier,K.J.,“Variations in Corruption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In Heidenheimer,A.J.and Johnston,M.(eds.)Political Corruption,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2000.
[24]Shang - Jin Wei & Andrei Shleifer,“Local Corruption and Global Capital Flows”,B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0.
[25]Shang - Jin Wei,“Corruption in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Grease or Sand?”Draft for the UNECE Spring Seminar in Geneva on May 7,2001.
[26]Stephen Knack,“Measuring Corruption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A Critique of the Cross -Country Indicator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68,July 2006.
[27]Wille Rudolf.,“Restructuring Lattice Theory:An Approach Based on Hierarchies of Concept”,In:Proc.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Concept Analysis,Berlin:Springer - Verlag,2009.
[28]World Economic Forum,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9] Yang Yusheng,Wu lizhi,Shang Kaoding,Zhao Minxue & Li Yadi,“Fire Safety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Software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II Evaluation Approach”,In:Huang Ping et al.,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III,Beijing/New York:Science Press,2002.
[30] Zhao Minxue,Dong Fajun,Guo Yanli,Liu Yixiang & Li Yadi,“Fire Safety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Software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I Evaluation Approach”,In:Huang Ping et al,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III,Beijing/New York:Science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