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敦煌文书及其他古籍
[1]《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S.01—S.1350。
[2]《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版,2001—6038。
[3]《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D001—D085。
[4]《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版,Ф001—Ф366 ДХ00001—ДХ19092。
[5]《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7年版,001—306。
[6]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宋)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8](清)张澍辑:《续敦煌实录》,李鼎文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1—5辑),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版。
[10]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姜伯勤、项楚、荣新江:《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4年版。
[12]张锡厚:《敦煌赋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周绍良、张涌泉、黄征: 《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上、下),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胡大浚、王志鹏:《敦煌边塞诗歌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巴蜀书社2000年版。
[16]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版。
[17]汪泛舟:《敦煌石窟僧诗校释》,香港和平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18]屈直敏:《敦煌高僧》,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锡厚:《全敦煌诗》(1—12册),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0]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1]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张美兰:《〈祖堂集〉校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3](唐)慧能:《六祖坛经》,王月清注评,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24]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5](梁)释慧皎:《高僧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2011年版。
[27](宋)道元:《景德传灯录》,朱俊红点校,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28](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9](宋)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本,中华书局2012年版。
二 研究者论著
(一)专著
[1]才让:《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程观林:《古今诗歌韵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3]《敦煌吐鲁番研究》(1—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002年版。
[4]《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樊锦诗:《禅宗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伏俊琏:《俗赋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7]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版。
[8]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
[9]高嵩:《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11]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12]季羡林:《佛教十题》,中华书局2009年版。
[13]姜德治:《敦煌大事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版。
[15]李舒:《传播学方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16]林冠群:《唐代吐蕃史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李并成:《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李富华、姜德治:《敦煌人物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刘进宝:《百年敦煌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1]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马德、王祥伟:《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马奔腾:《禅境与诗境》,中华书局2010年版。
[24]穆纪光:《敦煌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5]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8]荣新江:《话说敦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9]孙修身:《敦煌与中西交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谭禅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8年版。
[3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9年版。
[33]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34]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敦煌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吴肃森:《敦煌歌辞通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36]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
[37]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1993年版。
[38]项楚、张子开、谭伟、何剑平:《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39]颜廷亮:《敦煌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1]颜廷亮:《敦煌西汉金山国文学考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3](民)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张鸿勋:《敦煌说唱文学概论》,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3年版。
[45]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6]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47]赵声良:《敦煌艺术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8]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49]郑阿财:《敦煌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50]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51]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53]朱凤玉:《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二)论文
[1]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冯国栋:《〈全宋诗〉僧诗补佚》,《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
[3]冯培红、王兰平:《2000年敦煌学研究概述》,《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40卷第2期。
[4]伏俊琏:《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敦煌研究》2010年第121卷第3期。
[5]胡大浚:《唐代诗僧与唐僧诗述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28卷第5期。
[6]卢永峰:《唐代僧诗概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马德:《开拓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8]梅林:《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禅僧寺籍考辨》,《敦煌研究》1992年第3期。
[9]齐陈骏、寒沁:《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4卷第2期。
[10]齐文榜:《百年爬梳,百年开掘——〈王梵志诗集〉散佚整理辑集研究回眸》,《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1]邵文实:《敦煌P.2762等卷诗集试探》,《文献季刊》2000年第1期。
[12]邵文实:《敦煌佛教文学与边塞文学》,《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40卷第2期。
[13]孙宁:《归义军时期敦煌僧官的选擢因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4]汪泛舟:《敦煌僧诗补论》,《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15]汪泛舟:《论敦煌文明的多民族贡献——兼及民族关系》,《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16]汪泛舟:《敦煌诗述异》,《敦煌研究》1999年第62卷第4期。
[17]汪泛舟:《论敦煌石窟僧诗的功利性》,《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
[18]王亚丽:《论敦煌碑铭赞简化字的使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9]王志鹏:《敦煌佛教歌辞的特征及其影响》,《兰州学刊》2009年第6、9期。
[20]吴淑玲:《唐人选唐诗及敦煌写卷中少见杜诗的传播学因素》,《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99卷第1期。
[21]谢重光:《吐蕃占领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22]徐俊:《敦煌写本诗歌续考》,《敦煌研究》2002年第75卷第5期。
[23]查明昊:《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研究》,《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24]查明昊、卢佑诚:《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文学理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5]张锡厚:《敦煌诗歌考论》,《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6卷第2期。
[26]张先堂:《敦煌写本〈悟真与京僧、朝官酬赠诗〉(新校)》,《社会纵横》1996年第1期。
[27]张子开:《敦煌文献中的白话禅诗》,《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43卷第1期。
[28]郑炳林:《敦煌文书S.373号李存勖唐玄奘诗证误》,《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9卷第1期。
[29]朱良志:《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三)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1]施萍婷:《法照与敦煌文学》,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国灿:《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3]汪泛舟:《敦煌讲唱文学语言审美追求》,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4]汪泛舟:《敦煌〈九相观诗〉地域时代及其他》,《敦煌石窟僧诗校释·附录》,香港: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5]汪泛舟:《〈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敦煌石窟僧诗校释·附录》,香港: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6]张鸿勋:《试论敦煌文学的范围、性质及特点》,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7]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先堂:《敦煌文学与周边民族文学、域外文学关系述论》,载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1—5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四)学位论文
[1]董林:《唐代诗僧与僧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版。
[2]李帮儒:《神秀研究》,郑州大学2010年版。
[3]胡启文:《唐五代僧诗初探》,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版。